視頻僅長27秒,有沒有WiFi都要看藍關古道穿雲航拍
藍田的山脈散布甚廣,名目繁多,但若從廣義說起,均為秦嶺北麓的餘脈。
秦嶺西自藍(田)長(安)柞(水)三縣接壤的石門嶺進入藍田後,向東延伸約30公裡,至藍田與柞水、商縣接壤處又折鬥而北,再延伸70多公裡,至藍田與洛南華縣的接壤處的箭峪嶺東部出境,進入華縣、洛南境。
秦嶺在藍田一段,由西而東,其支脈北行者有四:即庫峪、湯峪間的石門嶺;湯峪、岱峪間的紫雲山、雲臺山;岱峪、西採峪尖間的風雩山、赤盤嶺、尤風嶺、簣山;東、西採峪間的響鼓山、五鳳山。其支脈西行者有五:即東採峪藍峪間的白雲山、迷魂臺、湧山潘龍山、泉山、太白山、飛雲山、青泥嶺、桓公堆;藍峪流峪間的鳳凰山、天平山、藍田山(玉山與王順山);流峪倒回峪間的木家臺、獅子山、三峰山;倒回峪清峪間的龍鳳山、天明山;清峪北與藍(田)渭(南)接壤處的箭峪嶺、月圓山,以及藍田與渭南、臨潼接壤橫嶺等。
1、石門嶺,又名石門山,在縣西南32公裡處,為藍田與長安的界山。它東接湯峪,為秦嶺南出於藍田的首山,其南端最高峰海拔2267米,再由南而北,依次而降,至高堡鎮、駱駝嶺北側,與阿福原接壤,南北長約15公裡。其南段有東峽嶺、西峽嶺,中段有天池、地窪,北段有康家山、駱駝嶺諸名。
2、紫雲山,為秦嶺北出於湯峪、岱峪間的名山。屬於紅門寺鄉、湯峪鎮、小寨鄉的界山,它西臨湯峪,東接採峪,危峰突峙,海拔2194米。山上原有一鐵瓦殿冠覆峰頂,所以又名鐵冠山。
3、雲臺山,在縣南22公裡處,位於湯峪採峪之間,它南靠紫雲山,北望上湖灘,海拔2224米,其峰西部,遠遠望去,有若上弦之月,故稱「月牙山」,而東部諸峰,則參差對峙,俗稱「鋸齒山」。山尖原有一寺,名曰「三教堂」,每歲陰曆六月十五會期,遊山客侶甚多,是為藍田有名的風景遊覽區之一。雲臺山與縣城南北遙遙相望,嵐光遠映,白雲繚繞,婉若畫屏,為藍田名山之一。
4、風雩山,俗稱「風雨山」,為玉川、紅門寺、小寨之間的界山。在縣南21公裡處,位於岱峪與西採峪之間。西南與紫雲山相望,東北與馬池山相連,主峰海拔2024米,其西峰孤峰若塔,豐端有寺,向為遊覽勝地。
5、馬池山,在縣南20公裡處,為風雩山的支脈,位於風雩山東北側,赤盤嶺的南部,其東與原玉川鄉相望。
6、赤盤嶺,一名吟龍山,在縣南20公裡處。位於岱峪與西採玉之間,原玉川鄉東部,南與馬池山相接,北臨銀家溝之南,東有天井,西有王坪。嶺西石板坡有瀑布飛流,其音奇美,故又名吟龍山。
7、尤風嶺,在縣南10公裡處,為一長約6公裡的山嶺,東南—西北走向,且漸次而低,屬於輞川鄉、原大寨鄉、小寨鄉的界嶺。其南部又稱黃土嶺,與風雩山相界於岱峪、見底河之間,其北部又名長梁,與荊山、簣山分別相望。嶺上最高峰名浮雲山,俗名「嶽伏嘴」,相傳黃帝臣風后滅蚩尤於此,故《陝西通志》又稱蚩尤嶺。海拔高約1094米,峰上原有寺,名白雲宮,1948年毀於火。
8、荊山,為一海拔高約1000米的小山,在縣南8公裡處,因漢長水校尉曾屯軍於此,故鄉人稱其為將軍山,呼之為「荊水帥圪瘩」或「將帥圪瘩」。它南靠尤風嶺,北接白鹿原,為荊峪溝水的發源地。
9、簣山,一名天馬山在縣南7公裡處,海拔高900米。其山南接尤風嶺,北瞰縣治城,東與青泥嶺隔輞川河為臨,西與白鹿原隔陶峪河相望,山有兩峰,峰各有寺,寺間有塔,遠視有若筆架,與縣城遙遙相對,甚為壯觀。
10、響鼓山,在縣東南30公裡處,屬於紅門寺鄉、原玉川鄉與草坪鄉的界山。為秦嶺北出東西採玉間的大山,海拔高程2055米。山巔草坪叢綠,環山漆櫟茂密,相傳此山常發鼓響之聲,故名響鼓山。
11、五鳳山,屬於響鼓山北出的支山,在縣南27公裡處,為原玉川鄉與草坪鄉的界山。南與響鼓山緊連,北與兩河相望。海拔2005米。其主峰突起,上有祖師廟一座,為東西採玉間的名山。
12、白雲山,又名太白頂,為秦嶺支脈西北出於藍水東源彌陀河與梨園溝間的要山,位於葛牌鄉的東部,距離縣城35公裡,海拔1627米。山巔有清乾隆時重修的白雲寺一座。
13、迷魂臺,一稱「好漢嶺」,在縣南30公裡處,屬於藍田與商縣的界嶺,為秦嶺主峰峰脊之一。是藍水與輞水上源間的要嶺,東北與商縣接界,西北與湧山相連,嶺長約5公裡,海拔1900米。
14、湧山,在縣南27公裡處,既屬於藍田商縣的界山,又屬於草坪鄉與藍橋鄉的界山。東南緊接迷魂臺,西北緊連黃沙嶺,北臨窄峪,南近石泉溝,東為關南溝,西為湧泉溝,海拔1818米。山南有洞多處,相傳為古代開銀礦的場所。
15、蟠龍山,一名黃沙嶺,在縣南20公裡處,屬於草坪鄉與藍橋鄉的界山。東南與湧山相接,西北與桓公堆相望,西南與泉山為鄰,東北與窄峪相依。海拔1500米。
16、泉山,一作「全山」或「椽山」,在縣東南17公裡處,為藍橋鄉與玉川鄉的界山。東接蟠龍山,西望輞川河,北為東感溝,南靠北溝村,,其峰峭拔天表,林木森森,海拔1418米。
17、太白山,在縣南15公裡處,位於泉山西北部,白家坪的東南,實為泉山西出的支山。
18、飛雲山,在縣南15公裡處,位於太白山西北部,亦為泉山的餘脈。山南為王維別業舊址。
19、桓公堆,在縣東南15公裡處,位於藍水與輞水之間,為一東西走向、長約5公裡的山梁。東與蟠龍山餘脈相接,西與青泥嶺相連,北臨藍峪,南為清水溝,其最高峰海拔1200米。因晉桓溫徵關中曾駐軍於此而得名,後人訛桓為韓,加上秦末韓信也駐軍於此,故亦稱「韓公堆」,其山多系火成巖結構,中空多洞,洞多鍾乳,其西南側有錫水洞、東北側有碧天洞等,相傳為唐韓湘子修道成仙之地,其中道教遺傳甚多,被道教奉作七十二福地之一,所以該地又有「成仙嶺」之名。
20、青泥嶺,一名堯嶺,在縣東南10公裡處。是藍關古道在藍田的重要一段,北望悟真峪,南望輞峪,西起七盤坡頂,東接古藍關,西有薛家山、七盤山,東有堯山,北有虎頭山,照壁山,藍關古到通行於嶺上,是一條長約5公裡的山嶺,沿途有七盤坡、亂石岔\雞頭關、風門子、六郎關大小箏坡等關隘地名與遺址。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21、堯山,一名盧山,為青泥嶺的組成部分,位於六郎關的背部,海拔1721米。
22、七盤山,為青泥嶺的組成部分,位於風門子以北,東通七盤路,西去箏坡,山峭路陡。「七盤十二箏,藍田之險路」(杜佑《通典》),是對該段的真實寫照。
23、虎頭山,為青泥嶺北出的小山,位於北曲之北。
24、薛家山,為青泥嶺西出的小山,位於七盤坡西南,輞峪之北,舊時有小路通至輞川或青泥嶺,俗稱「扁路」。
25、藍田山,在縣東20公裡處,藍橋鄉之北,海拔2311米,由於系藍田境內的最高山,故被視為藍田的標誌山。因其形、其產而名目繁多:諸如平頂山,覆車山,王順山或玉山等。其實,藍田山是由玉山和王順山兩個高大的山峰組成的。玉山在東,王順山在西,而在玉山和王順山的兩峰之間,有一段相對平坦的平臺,遠遠看去,恰如一輛翻覆的戰車,所以才有了覆車山的美名。唐代詩人杜甫筆下的「玉山高並兩峰寒」(《藍田九日崔氏莊》)的「兩峰」,指的就是玉山和王順山。
26、木家臺,在縣東33公裡處,為秦嶺主峰西出流峪與倒回峪間的大山,既是藍田與商縣的界山,也是灞水與丹水的分水嶺,西南與鳳凰山相望,東北與獅子山毗連,海拔高1845米。
27、獅子山,在縣東36公裡處,為秦嶺主峰西出流峪與倒回峪間的大山。它西接木家臺,南界商縣,東接景家溝,北連楊家溝,海拔1939米。
28、三峰山,在縣東26公裡處,為秦嶺主峰西出流峪與倒回峪間的名山。因主峰有三,故名三峰山。其東峰最高,海拔1938米。東與木家臺、獅子山相連,西與藍田山遠望。俗傳昔時曾有一禽飛至此山,而眾禽隨之而來,鄉人疑為鳳,故又名「鳳兒山」,訛稱「阜兒山」。其山西北出者有一小峰,俗稱「歪嘴崖」,曾經是以汪峰、胡大明王知德為領導的東山遊擊隊的根據地。
29、龍鳳山,一作「龍峰山」,在縣東40公裡處,既是藍田與洛南縣的 界山,又是灞水與洛水的分水嶺,其山東臨洛南縣境,西接鐵洞溝,北臨木岔溝,(洛水之源),南毗安溝口。其西南有嶺出突,,俗稱龍尾坡,坡下有霸龍廟,即今灞源鄉政府所在地。
30、天明山,在縣東30公裡處,為秦嶺支脈西南出於清峪、倒回峪間的大山,山上有天明寺,故名天明山。其峰突兀者有三,故名「三齒樓」,東峰叫將軍帽,南峰叫閔家山,西峰叫高尖山。其中東峰最為高峻,海拔2190米,故稱將軍帽;閔家山次之,海拔1901米;高尖山又次之,海拔1791米,其北又有小峰,鄉人稱之為安家山。
31、箭峪嶺,在縣東北36公裡處,為藍田、華縣、渭南的界山。嶺北之東段為華縣界,西段為渭南界,南部與藍田的青峪面相接,主峰海拔2149米,為秦嶺主峰西出的要山。
32、月圓山,在縣東北32公裡處,為藍田與渭南的界山,屬於秦嶺支脈西出於清峪之北的要山,它東接箭峪嶺,西接元象山,北入渭南界,南與清峪河相望,海拔1991米。
33、元象山,又有倒虎山瓦甕山諸名,今名旺旺山,在縣東北26公裡處,為藍田與渭南的界山。它東鄰渭南,南接北峪,海拔1553米。
34、橫嶺,在縣東北15公裡處,本為秦嶺餘脈西出藍田北部的土嶺,其東接元象山,西接驪山山脈,東西長約25公裡,為灞水水系與嶺北的零水、戲水的分水嶺,海拔一般在850—1093米之間。其東北部有土阜,名南疙瘩,因有金山神廟一座,故稱金山,為橫嶺的最高峰,海拔1093米,距縣城14公裡。
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央視紀錄片《藍田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