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這部集大成的作品裡,除了描寫了兩百多人大家族的人生百態,最讓人魂牽夢繞的莫過於金陵十二釵的結局。主角林黛玉,薛寶釵自不必多說,早就不知道多少人為之傾狂,不過其他配角也或多或少有自己鮮明特點,也讓人十分牽掛。
比如早已位高權重但是卻難以過平常人生活的大姐元春,被形容「木頭」的二小姐迎春,眼光深遠言語犀利的三小姐探春,還有那個冷心冷情的四小姐惜春。
而說到惜春就不得不提她在書裡最後的結局了,在賈府搖搖欲墜的時候,她選擇了一條常人難以理解的道路,出家為尼。後來劉姥姥在解救巧姐兒的時候不小心看到了她,想要帶她走,也被她以佛家弟子身份給拒絕了。
如今現在想想,她那時的決定也不為是一種好結局,也許有人再說一個如花似玉的千金小姐最終做了尼姑,這結局哪裡好了。
不過筆者認為只要是順應自己心意選擇的人生道路,就是充滿意義的道路,
比如廣東有三姐妹,她們各個顏值出眾,跟惜春一樣,也選擇在花季年紀出家為尼
。儘管很多人都不理解,不過她們卻過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顏值出眾的女主持
在影視作品之中,我們看到的寺廟主持一般都是年紀稍長,德高望重高僧級別的人物。
不過有一個住持卻會打破人們的傳統觀念,在廣東省中山市三角鎮有一座尼姑庵普賢寺。寺廟依山而建,在香火鼎盛的時候方能窺見裡面一二。
從大門走進,只見裡面莊嚴肅穆,路徑兩旁栽種了許多樹木,秋意漸濃,地上已經掉落了許多樹葉,不多時三兩尼姑便拿著笤帚清掃落葉,其中一個身著黃色僧袍,戴著一副無框眼鏡的女尼格外出眾。
因為她
不僅看著年輕,而且顏值十分出眾,
經打聽甚至還是這個
普賢寺的住持
。清掃完落葉之後,這位住持帶著眾弟子來到佛堂,雙膝跪坐在蒲團上,給弟子們誦經禮佛,映輝著佛像和節奏分明的木魚之聲,看起來佛光普照又十分聖潔。
也許在外人看來她空有一副好看的皮囊,不過了解過她的人都會被她豐富的佛學知識,和參禪悟道而折服。妙樂法師是有大智慧的人,她佛法精深,對人寧靜而慈悲,是一位真修行的佛人。
不過說到這位妙樂法師,便不得不提到她俗家之事,
因為當時她的出家還一度上了本地新聞,實乃是轟動一時。
與佛結緣
妙樂法師俗姓譚,
上面還有兩位姐姐,
作為家中么女,自幼便受到了全家寵愛。受家庭環境影響,她從小也對佛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別的小朋友胎教可能都是一些優美的鋼琴曲什麼的,而她還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候
,她的胎教可是一遍遍佛經。
沒錯妙樂法師的
父母都是資深的佛教信徒
,因此在妙樂小時候她印象最深的就是跟著父母一起燒香拜佛,研讀經書。
因為對佛學有著狂熱的追求和痴迷,妙樂法師自來也沒有什麼同齡朋友,她最信任的朋友可能就是每天嘴裡念叨的「阿彌陀佛」了。
不過神奇的是,據後來採訪妙樂法師反饋的資料上來看,心誠的妙樂每次想要得到某件東西時只要內心瘋狂默念阿彌陀佛,最終一定會實現她的願望。反之她如果想要躲避某種懲罰,在心裡默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同樣也會逃脫懲罰。
於是在這樣的心理下,妙樂法師更加相信佛了,也許是冥冥之中自有註定,對佛學近乎瘋迷的妙樂因為學習成績不好,在面對人生選擇時,她做出了一個令父母痛心的決定,那就是出家。
三姐妹都出家
有人也許會問為什麼會讓父母感到痛心呢?妙樂的父母不是也是佛門中人嗎,自己女兒選擇皈依佛門對他們來說應該算是一件好事吧。
其實原因很簡單,上文不是說到妙樂原本還有兩個姐姐嗎,父母痛心的原因就是
她的姐姐也早已出家
了,如今最小的么女也走出紅塵,內心未免不覺得失落痛苦。或許在這時這對夫妻有一段時間會後悔讓女兒接觸到佛學吧。
妙樂的出家雖然遭到父母的反對
,但是仍舊在普賢寺落髮為尼。其實在上山之前她和父母促膝長談了一整夜,當時父母已經鬆動了,只是害怕女兒是難以面對極差的成績而一時衝動做出的決定,因此才會極力反對她。
妙樂大概是看出了父母的擔憂,她說:「我早已想好了自己的道路,如今我皈依佛祖不是頭腦發熱,是提前走入了我一生的歸宿。我知道出家很辛苦,什麼都要親力親為。我也知道出家要斬斷情緣,只留慧根。如今女兒只能在此叩拜父母養育之恩,雖說之後我們已然沒有親緣,但是仍舊是這塵世中的一員,總還是能見面的。」
說罷
便在父母跟前跪下,結結實實地磕了三個響頭。
父母見她如此決心,也就聽之任之了,而當地人見譚家又一個女尼誕生,一時間被好事者宣傳得沸沸揚揚,都說譚家養了三個如花似玉的姐妹花,最終都奉獻給了佛祖,連
當地新聞工作者都來爭相採訪
。
不過在妙樂看來這些都是身外之物,也沒有過多理會罷了,於是
在她16歲的時候她正式在普賢寺出家,改名釋妙樂。
如今幾年過去了,譚家三姐妹出家的新聞也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在人們心中印象漸淡了。而這三姐妹在佛學界還有不小成就,
有兩個都已經當上了住持
,也算是另一種人生意義吧。
小結:
其實現代人出家還是有很多例子的,不僅有妙樂這樣的「學渣」出家,甚至連畢業於北大這樣的高材生也選擇過出家,比如鄧文慶他們。可見出家並不是像古人那樣走投無路才選擇的,在如今社會看來更多是人生的一種選擇。
一樹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就像這句充滿禪意詩句一樣,每一個東西都有它的自然規律,而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也有他的規律。
就像妙樂法師一樣,她與佛的不解之緣就註定了她要走一條佛學之路的人生道路,這個規律是不會被隨意打破的。不過妙樂法師的這條道理也剛好十分契合於她,她最終才能在佛學上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實現自己的人生意義。
畢竟如果非要讓一個「學渣」走一條學習道路,妙樂的人生絕不會有此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