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只是胃有點難受,怎麼會得胃癌呢?只是有慢性胃病,為什麼會發展成癌症?在醫院的腫瘤科,我們經常聽到患者和家屬有這樣的疑問!
胃癌,是發病率最高的消化系統腫瘤,不少患者在罹患胃癌前,都有多年慢性胃病史,對胃癌出現的症狀,往往誤認為是慢性胃病引起的。
所以,當胃癌發展到中晚期才發現,就醫確診後,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癌症的病因比較複雜,直到現在,臨床醫學也未就癌症的病因做出明確解釋。
但是,經過臨床統計研究,慢性疾病的持續存在,確實是致癌的因素之一。慢性病情處置不當、病程跨度越長,出現致癌的比例就會越高。
一、胃有點不舒服,咋成了胃癌?忽視4種小病,或是給癌細胞「開路」
1、萎縮性胃炎
萎縮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的胃部疾病,隨著年齡的增加,還有日常飲食結構的變化,萎縮性胃炎發生率出現上升趨勢。
萎縮性胃炎通常表現為食欲不振,腹部疼痛、噁心,反酸等症狀,萎縮性胃炎嚴重影響了身體健康,給日常生活帶來麻煩,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極易發展成為胃癌。
2、胃潰瘍
胃潰瘍多發於人體的賁門與幽門處,由於消化性潰瘍可在食管下段,十二指腸等有異味的胃黏膜器官出處,所以,就增加了胃潰瘍檢查的難度。
胃潰瘍,使人胃部疼痛、消化不良。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胃潰瘍會讓人出現上消化道出血,有2%的患者可能發生癌變。
3、殘胃炎
一些經歷過胃切除手術的人,患殘胃炎的機率較高。
如果不儘快醫治會在10-15年左右轉換成殘胃癌。
所以,做了胃切除術後的患者,需要每隔1-2年胃炎的檢查。
4、胃息肉
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存在的隆起物,來源於上皮層,當息肉比較小的時候,沒有出現明顯的症狀,只有使用鋇餐造影,或者胃鏡檢查時才能夠發現。
胃息肉的病理類型較多,腺瘤性息肉的癌變率也較高。
醫生通常根據患者情況作出判斷,如醫生建議及時切除腺瘤性胃息肉,患者就要遵從醫生的建議。
胃息肉具有復發傾向切除之後還需定期進行複查。
二、慢性胃病需要良好的保養,不要只依賴藥物,選對日常食材很重要
《本草綱目》中記載:猴頭菇、丁香、沙棘、大麥、佛手、茯苓等食材有著很好的養胃效果,這種養胃的食方也經常被中醫所運動。
中醫講究的是藥食同源的,用天然食材養胃是副作用最小的方法,以下食物都具有養胃的作用:
茯苓 :健脾胃、補肺氣、疏肝理氣
猴頭菇:富含硫胺酸、核黃素和多種微量元素,對慢性胃炎的恢復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丁香 :溫和理氣、促進食慾、調和脾胃
以上食材配成茶包,每天早晚飲用,修復消化道黏膜組織,消炎殺菌,緩解胃痛,堅持使用可以幫助預防各種胃腸問題。
如果需要養胃可以點下方↓↓↓卡片獲取,胃好才是健康的基礎
結語:對於慢性疾病需要加強戒備,因為慢性病後面潛藏著癌。
慢性胃病要儘早治療,不間斷反覆發作影響患者正常生活,日常飲食得不到完全消化。
所以對慢性胃病提高警惕,要做到及時接受醫生治療,治療後要定期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