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連燕純 陳業林 記者 劉盾)「家國情懷是高校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文化傳承。」在嶺南學術論壇上,廣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胡欽太分享了該校以工科特色大學文化,涵養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實踐經驗。在每年新生入學時,學校精心組織校史校情教育,通過聆聽校友報告會、參觀網上校史館等形式,厚植大學生家國情懷。
近日,嶺南學術論壇「家國情懷與文化認同」在廣州舉行,本次論壇由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廣東開放大學灣區文化研究院、廣東倫理學會承辦。本次論壇以「家國情懷與文化認同」為主題,來自全國39所高校的100多名著名專家學者匯聚,探討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交流與合作,推動青少年的家國情懷培養和文化認同建設。
「文化認同有助於增進文化認知,涵養文化情感,建構文化主體意識和推進文化強國建設。」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陳金龍認為,文化認同是國家的基因、底蘊,是國家認同的基礎;文化認同是民族的共同記憶,是民族凝聚的紐帶。個人發展需要文化滋潤,文化認同是個人發展的基礎。他認為,應建構文化主體意識,增進學生對文化發展歷程、內涵、精神等認知,並涵養學生文化情感,讓學生發自內心地尊重與敬畏文化,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大學文化蘊含在大學的歷史沿革、辦學理念、核心價值等因素中,以此形成大學獨特的風格和精神。」在胡欽太看來,大學文化是大學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培育形成並共同遵守的目標追求、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行為準則,「大學文化的培育唯有通過積極構建氣質鮮明的家國情懷精神,自覺彰顯大學文化的個性和特色,方能自覺擔當國家和社會賦予的文化使命和責任擔當」。
國家開放大學政法學部部長劉驚鐸認為,除了將家國情懷融入課堂教學「主戰場」,還應積極建設學校文化生態。學校文化景觀深層體現出學校的文化個性和精神氣質,讓師生沉浸體驗,切身感受學校文化生態所蘊含的家國情懷,涵養教風、學風和文化傳統。
廣東開放大學黨委書記羅海鷗介紹說,近年來,學校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學精神、中山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景觀建設,營造了國學園、中山園、立德廣場、溯源廣場、犇犇廣場等系列文化景觀。學校師生觀景品文、悟蘊明道,感悟出什麼是文化的「根」、教育的「本」和技術(學術)的魂。
嶺南師範學院校長蘭豔澤說,學校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學精神等融入校園景觀建設,讓師生切身感受「一湖一園一校」的園林學府文化氣息,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涵養家國情懷。
「堅持為構建面向人人的終身學習體系服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質教育需要,就是廣東開放大學的家國情懷;也是廣東開放大學面向全體社會成員,厚植家國情懷的使命擔當。」廣東開放大學校長劉文清說,該校邀請全國思政名家,錄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列微視頻,該系列微視頻在廣東省150多所高校、200萬大學生中推廣學習。
作者:連燕純 陳業林 劉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