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九月,是梨果飄香的季節,沉甸甸的大梨掛滿枝頭。位於靜海區良王莊鄉羅閣莊村,幾千畝梨果園中一片忙碌景象。村民們早早來到園子裡採摘,果園裡歡聲笑語。
羅閣莊村地處天津西南,全村耕地面積3500畝,梨種植面積2800多畝,約佔可耕地面積的70%,種植果梨已有40多年的歷史,素有「梨鄉」的稱譽,為天津市面積最大的梨樹種植集聚區。
立足資源稟賦 培育特色產業
今年65歲的王樹財種梨已經30多年,因為土地鹼性頗大,最適合種梨樹,這一種就是幾十年。如今,他和弟弟王樹奇都是村裡的種植大戶,栽種了300多畝、6000多棵梨樹,談起收成,王樹財說,「今年雨水充足,溫度適宜,加上我們精心的管理,疫情期間絲毫沒有受到影響,今年的收入也不比往年差,一畝地能賣15000元左右。」
農戶們的園子裡栽種了皇冠梨、雪花梨和「天海」大果型鴨梨,近幾年,羅閣莊村陸續引進了紅香酥、玉露香、鴨梨、新梨七號、狀元冰糖梨等新品種。目前,羅閣莊村擁有十餘個梨品種。
「我們根據市場需求不斷更新,玉露香梨就是從山西引進來的新品種,再由村民進行大面積嫁接繁育,現在市場上特別受歡迎的就是玉露香梨。」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秦學立介紹,「玉露香梨適宜當地的氣候,颳風不愛掉果,而且口感特好,採摘後不用入冷庫,存放時間久。
梨樹產業讓農戶們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全村梨果採取無公害種植,實現畝產2500公斤,總產量達750萬公斤,年銷售收入1500萬元。
飽滿的梨子,早已成為村民們愛不釋手的「金疙瘩」。
「從以前在路邊賣,到現在通過網絡平臺銷售,今年我們的梨已經賣到海南去了。」王樹財的侄女高興地說道。
勤勞的羅閣莊人憑著自己的一套「致富經」讓一株株普通的梨樹成了各家各戶的「搖錢樹」,更讓羅閣莊的梨成了「優質梨」的代名詞,成為了靜海區最具代表性的農產品之一。
提升產業品質 打造區域品牌
「打鐵還需自身硬」。羅閣莊村梨產業發展依靠現有優勢,因地制宜,利用土壤中富含硼元素和周邊優質水源的優勢,種植果樹、蔬菜等農作物,定期接受天津林業果樹研究所農技專家的指導,施用有機肥料,保證農產品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2018年羅閣莊村成功註冊了「良王普豐」商標。自此,羅閣莊村的果梨有了屬於自己的名字。梨園經濟為羅閣莊村發展注入了源源動力,現已成立了天津市靜海區良王莊鄉羅閣莊村梨樹協會,正在積極準備申請地理性標誌產品。羅閣莊梨也因其品質優、品種全、銷路好而成為果農致富的「綠色銀行」。
「羅閣莊村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種植梨樹,梨果生產已成為該村的主導產業。有了果樹種植的基礎,並在天津地區形成了品牌效應,羅閣莊村梨果以產量高、品質優、銷路好而名聞京津地區。」秦學立說道。
樹立旅遊標誌 助力鄉村振興
春有花、秋有果,羅閣莊村自然風光優美。
據了解,羅閣莊村及周邊共有花卉種植基地500畝,是靜海區主要的花卉種植基地。從現代農業區域布局上夯實基礎,大力發展休閒觀光、娛樂體驗、養生產業、農村電商產業等新型業態,推動羅閣莊村主要從「賣產品」,向「賣風景」、「賣文化」、「賣體驗」轉變。
為了更好的響應天津市「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未來十年的羅閣莊村,以現有的千畝果園為核心,積極尋找開發旅遊合作夥伴,將羅閣莊村千畝梨園打造成文化歷史休閒農業觀光園,以建設「望海閣」為千畝梨園標誌性建築之一,以及梨文化長廊。保證「點上做精品、線上出風景、面上保整潔」的基礎上,結合全鄉和羅閣莊村景點分布,重點規劃打造精品優質旅遊線路,串點成線、連線成片、點景成金,把鄉村「景點子」變成增收「錢袋子」。
通過發展鄉村文化民宿,帶動更多的村民致富,打造京津冀歷史自然觀光遊的文化品牌。羅閣莊村的千畝梨園裡,朵朵梨花競相開放,成為賞花遊景的一道靚麗風景。從賞梨花到吃香梨,羅閣莊村依靠梨園經濟,走出了一條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
中國小康網天津11月18日電
撰文 攝影 攝像 / 李丹凝 丁少亮
指導單位 / 天津市委網信辦
聯合報導 / 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員會
天津市靜海區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