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村】當仁不讓要屬「梨」—良王莊鄉羅閣莊村致富路

2020-12-12 騰訊網

每年九月,是梨果飄香的季節,沉甸甸的大梨掛滿枝頭。位於靜海區良王莊鄉羅閣莊村,幾千畝梨果園中一片忙碌景象。村民們早早來到園子裡採摘,果園裡歡聲笑語。

羅閣莊村地處天津西南,全村耕地面積3500畝,梨種植面積2800多畝,約佔可耕地面積的70%,種植果梨已有40多年的歷史,素有「梨鄉」的稱譽,為天津市面積最大的梨樹種植集聚區。

立足資源稟賦 培育特色產業

今年65歲的王樹財種梨已經30多年,因為土地鹼性頗大,最適合種梨樹,這一種就是幾十年。如今,他和弟弟王樹奇都是村裡的種植大戶,栽種了300多畝、6000多棵梨樹,談起收成,王樹財說,「今年雨水充足,溫度適宜,加上我們精心的管理,疫情期間絲毫沒有受到影響,今年的收入也不比往年差,一畝地能賣15000元左右。」

農戶們的園子裡栽種了皇冠梨、雪花梨和「天海」大果型鴨梨,近幾年,羅閣莊村陸續引進了紅香酥、玉露香、鴨梨、新梨七號、狀元冰糖梨等新品種。目前,羅閣莊村擁有十餘個梨品種。

「我們根據市場需求不斷更新,玉露香梨就是從山西引進來的新品種,再由村民進行大面積嫁接繁育,現在市場上特別受歡迎的就是玉露香梨。」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秦學立介紹,「玉露香梨適宜當地的氣候,颳風不愛掉果,而且口感特好,採摘後不用入冷庫,存放時間久。

梨樹產業讓農戶們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全村梨果採取無公害種植,實現畝產2500公斤,總產量達750萬公斤,年銷售收入1500萬元。

飽滿的梨子,早已成為村民們愛不釋手的「金疙瘩」。

「從以前在路邊賣,到現在通過網絡平臺銷售,今年我們的梨已經賣到海南去了。」王樹財的侄女高興地說道。

勤勞的羅閣莊人憑著自己的一套「致富經」讓一株株普通的梨樹成了各家各戶的「搖錢樹」,更讓羅閣莊的梨成了「優質梨」的代名詞,成為了靜海區最具代表性的農產品之一。

提升產業品質 打造區域品牌

「打鐵還需自身硬」。羅閣莊村梨產業發展依靠現有優勢,因地制宜,利用土壤中富含硼元素和周邊優質水源的優勢,種植果樹、蔬菜等農作物,定期接受天津林業果樹研究所農技專家的指導,施用有機肥料,保證農產品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2018年羅閣莊村成功註冊了「良王普豐」商標。自此,羅閣莊村的果梨有了屬於自己的名字。梨園經濟為羅閣莊村發展注入了源源動力,現已成立了天津市靜海區良王莊鄉羅閣莊村梨樹協會,正在積極準備申請地理性標誌產品。羅閣莊梨也因其品質優、品種全、銷路好而成為果農致富的「綠色銀行」。

「羅閣莊村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種植梨樹,梨果生產已成為該村的主導產業。有了果樹種植的基礎,並在天津地區形成了品牌效應,羅閣莊村梨果以產量高、品質優、銷路好而名聞京津地區。」秦學立說道。

樹立旅遊標誌 助力鄉村振興

春有花、秋有果,羅閣莊村自然風光優美。

據了解,羅閣莊村及周邊共有花卉種植基地500畝,是靜海區主要的花卉種植基地。從現代農業區域布局上夯實基礎,大力發展休閒觀光、娛樂體驗、養生產業、農村電商產業等新型業態,推動羅閣莊村主要從「賣產品」,向「賣風景」、「賣文化」、「賣體驗」轉變。

為了更好的響應天津市「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未來十年的羅閣莊村,以現有的千畝果園為核心,積極尋找開發旅遊合作夥伴,將羅閣莊村千畝梨園打造成文化歷史休閒農業觀光園,以建設「望海閣」為千畝梨園標誌性建築之一,以及梨文化長廊。保證「點上做精品、線上出風景、面上保整潔」的基礎上,結合全鄉和羅閣莊村景點分布,重點規劃打造精品優質旅遊線路,串點成線、連線成片、點景成金,把鄉村「景點子」變成增收「錢袋子」。

通過發展鄉村文化民宿,帶動更多的村民致富,打造京津冀歷史自然觀光遊的文化品牌。羅閣莊村的千畝梨園裡,朵朵梨花競相開放,成為賞花遊景的一道靚麗風景。從賞梨花到吃香梨,羅閣莊村依靠梨園經濟,走出了一條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

中國小康網天津11月18日電

撰文 攝影 攝像 / 李丹凝 丁少亮

指導單位 / 天津市委網信辦

聯合報導 / 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員會

天津市靜海區委宣傳部

相關焦點

  • 當仁不讓要屬「梨」良王莊鄉羅閣莊村致富路
    每年九月,是梨果飄香的季節,沉甸甸的大梨掛滿枝頭。位於靜海區良王莊鄉羅閣莊村,幾千畝梨果園中一片忙碌景象。村民們早早來到園子裡採摘,果園裡歡聲笑語。立足資源稟賦培育特色產業今年65歲的王樹財種梨已經30多年,因為土地鹼性頗大,最適合種梨樹,這一種就是幾十年。
  • 清鎮市王莊鄉:政銀「五聯」 以金融鋪路助力鄉村振興
    今年以來,清鎮市王莊鄉黨委與清鎮市農商行黨委共同開展政治理論聯學、幹部隊伍聯建、實踐活動聯辦、誠信環境聯創、核心工作聯促「五聯活動」,實現黨建推動政務、業務融合發展,助推鄉村振興。2020年9月30日,清鎮農商銀行黨委與王莊鄉黨委籤署黨建聯盟戰略協議政治理論聯學。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敢闖敢幹,致富不忘鄉裡鄉親
    「最讓我難忘的是2017年初到清鎮市王莊鄉掛職分管王莊鄉林業、水利、電商和小坡村集團幫扶工作,特別是負責小坡村的脫貧攻堅工作。」李柏松說,小坡村是一個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村,當時全村有512戶1511人,共有貧困戶41戶149人,屬於國家貧困一類村。
  • 「我的脫貧故事」村裡的養豬「土專家」|清鎮市王莊鄉小坡村村民彭...
    我叫彭業華,是貴州省貴陽市清鎮市王莊鄉小坡村深水井組村民,今年56歲。我的妻子叫朱維琴,也是56歲,腿部三級殘疾。2014年因缺技術、缺項目,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彭業華和包保幹部老婆腿有殘疾,我又有高血壓不能出門務工,村裡面的幹部積極通過國家扶貧政策,幫我們爭取兩頭豬苗和2000元的補貼。鼓勵我們靠著養殖能夠獲得收入,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這一場幫扶開啟我們走向養殖,勤勞致富的路子。
  • ...抓住「雞」遇 勇闖致富路︱三穗縣雪洞鎮界牌村致富帶頭人楊志滔
    冬天的清晨,晶瑩的露珠掛在林間的樹梢上,濃霧持久未消散,我站在高坡上的林下養雞基地裡,一陣陣寒風吹來略有些刺骨,但是望著這片「致富路」,我的心裡卻暖意十足。  要想把產業養「活」起來,光靠著以前的老技術是「闖」不通的。於是我就自己買相關書籍、在網上查閱資料、參加大大小小的技術交流會,逐步掌握了林下大規模養雞技術。
  • 花果山裡的脫貧故事丨在桃源,一枚梨改變了一個村
    四月的陽光正好,常德市桃源縣熱市鎮龍家嘴村的玉露脆梨園裡,30餘名村民在果園裡疏果,這片果園承載著全村老少的小康夢想。「種出一個花果山」玉露脆梨是新疆庫爾勒梨和雪花梨雜交育成的新品種,汁多、酥脆、口感好,能賣出高價。
  • 河口區新戶鎮鄉村振興服務隊劉振甲:發展「梨產業」拓寬致富路
    經過與村「兩委」商議確定後,劉振甲主動聯繫濟軍生產基地果樹專家現場為大家講解果樹種植技術,並協調資金2萬元,為村民購買肥料1噸、梨樹苗4100棵,既降低了村民種植梨樹的成本,也能夠進一步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目前,已完成78畝高品質梨樹種植,每畝預計增收1500元以上。梨樹種下了,可如何保證成活率?尤其是對於剛種下的梨樹苗來說,一旦缺少就會影響成活率。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泓芝驛鎮累德村:紅梨飄香富農家
    △ 新聞視頻近年來,泓芝驛鎮累德村不斷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紅梨產業,積極引導梨農改良品種技術、擴大種植面積,將「七月紅」打造成為當地村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實習記者 李姿潤「一路紅園一路果,一路飄香一路甜。」
  • 「我的扶貧故事」為村民修通發展致富路丨貞豐縣龍興街道五裡崗村...
    我叫彭龍,是貞豐縣審計局派駐龍興街道五裡崗村第一書記。剛參加工作不久就被派到基層鍛鍊,從此開啟了我的駐村扶貧之路。駐村7年來,輾轉兩個鄉鎮三個村,我始終堅守初心,心繫群眾。2017年年初,我被組織任命為五裡崗村第一書記。
  • 【新春走基層】從路難走到車能進 連山太保鎮打通致富路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舊城村西洋菜扶貧產業基地產業路修通,為群眾打通了一條致富之路。
  • 紅梨新品種「全紅梨」一種能讓你輕鬆致富的好項目
    全紅梨是紅梨果樹研究所最新選育成功的紅梨新品種,屬早酥紅梨的全紅型芽變品種,該品系嫩枝、嫩葉和花蕾鮮紅色,花開放後粉紅色,果實從幼果到成熟一直是全紅型紫紅色,這種全紅型梨品種在我國沙梨、白梨、秋子梨和新疆梨四大梨系中是第一個
  • 豐寧葦子溝村:蹚出脫貧路 打開致富門
    原標題:豐寧葦子溝村:蹚出脫貧路 打開致富門6月的壩上綠意蔥蘢,位於接壩地區的豐寧滿族自治縣土城鎮葦子溝村更顯得生機勃勃:一排排紅牆紅瓦的小葦子溝新村鑲嵌在綠色原野中,村民徹底告別了泥土房,笑意盈盈;西瓜大棚內,瓜秧已經竄到兩尺來長,布滿花苞;非遺「北京絹人」項目工廠內,村裡的婦女用精巧的雙手創造著美好生活……短短幾年內,葦子溝村民和「無基礎無產業無信心
  • 家家養牛,新立屯村走上致富路
    近日,清原滿族自治縣清源鎮新立屯村的室外溫度降到零下20攝氏度,村西南方向小山腳下的河溝早已冰封,家家戶戶滿滿當當的苞米樓子閃著金色光芒。冬日裡新立屯村沐浴在金色陽光中。在這個村當了6年駐村第一書記的鄭海霞身穿天藍色羽絨服,走在村裡不時跟路過的農戶打著招呼,是這裡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村民們跟這位女書記都很熟悉,不僅因為她人長得漂亮,更重要的是這位女書記很有親和力,對農事也十分在行,不管是種地還是養牛,樣樣她都能嘮上一陣兒,讓這些幹了一輩子的莊稼戶們心服口服。
  • 利辛縣鞏店鎮永昌社區:打響一個「梨品牌」 走出一條致富路
    「翠冠梨」找到「好路子」「施肥的時候一定要撒均勻點……看看那一片梨樹有沒有剪枝呢……再喊幾個人來鋤鋤草吧……」雖然是深冬季節,在鞏店鎮永昌社區的翠冠梨園仍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日前記者走進梨園時,十多名工人正忙碌著為梨樹施肥、剪枝、澆水,為來年的梨子取得好收成做著準備。翠冠梨上市要比北方鴨梨提早兩個月。
  • 西安市高陵區仁村:鮮花鋪就致富路
    「我們這拱棚裡現在種的花都是給元旦和春節準備的,原來種下的都賣完了。」10月15日,第四屆「讓世界傾聽陝西聲音」主題採訪團來到西安市高陵區通遠街道仁村。在仁村花園農場的現代化種植大棚裡,羽衣甘藍、角堇、四葉草等草花長勢喜人,仁村黨支部書記肖鵬向採訪團記者詳細介紹村合作社成立以來的第一個集體經濟項目---花園農場。
  • 河套蘋果梨:我很醜,可是我很甘甜
    其實,單論外貌,我也有美麗的時候。早春,當料峭的春風吹開冰封一冬的黃河,河套平原剛剛甦醒,我就開花報春了。每當這時,一簇一簇雪白的小花密密匝匝地綴滿枝頭,河套平原的一個個梨園就成了潔白的花的海洋。尤其近幾年,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每年都要在梨花盛開的時候舉辦梨花節。市民們傾城出動,徜徉在花的海洋中,踏春、賞花,心情和我的花朵一樣美麗。
  • 莊上「大棚」,鋪開農民致富路
    「西紅柿紅了,加工廠馬上要投入生產,不忙不行。」今年30多歲的劉政儀是上莊村的致富帶頭人,也是山西黃河鑫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負責人。2015年,劉政儀在村裡成立了山西黃河鑫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設了十個大棚種植西紅柿,並投資引進了一套西紅柿醬生產線,註冊了「日日戀」 牌西紅柿醬商標。「每棚產量20000到25000斤」。
  • 小手工做出了大希望 榆中縣夏官營鎮詹家營村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小手工做出了大希望榆中縣夏官營鎮詹家營村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每日甘肅網7月15日訊 據蘭州日報報導 「好香啊!」「車間每天能製作200個酥餅、60個鍋盔、100個蔥花餅、150斤老法豆腐和80張涼皮,這些基本能夠滿足我村周邊的商店和群眾需求,胡麻油也能賣出100多斤,這些加起來,平均每天能賣3000元左右。」詹家營村婦聯主席丁豔萍說到這些,笑得合不攏嘴。「給我來兩塊豆腐,五塊酥餅!」「來碗釀皮,再來一桶十斤的胡麻油!」
  • 蘭州新區中川鎮華家井村 村集體抱團發展創規模化致富路
    蘭州新區中川鎮華家井村村集體抱團發展創規模化致富路村民在村集體承包地中務農夏收時節,蘭州新區中川鎮華家井村的田間地頭一片忙碌景象華家井村村民張兆雲說。「群眾『單打獨鬥』致富很難,必須抱團發展才有出路。」中川鎮黨委書記、鎮長陳志然介紹。為此,中川鎮在下轄的7個保留村成立村集體領辦合作社7個,同時提供了70萬元啟動資金,每個合作社10萬元,鼓勵村集體領辦合作社,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大力推進土地流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