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截拳道的發展歷史中, 「原始截拳道」與「截拳道概念」是直接出自李小龍原傳功夫體系的兩大主流派系。這兩大主流派系多年來給人們的印象一直是不夠和睦——他們都認為各自的截拳道理念與主張較對方更為貼近李小龍原本的截拳道思想,各自在截拳道未來發展當中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對方不能替代的。換言之,只有自己才是李小龍功夫體系的正宗嫡傳,只有自己才能代表李小龍的功夫體系。
在中國大陸儘管存在一些所謂的截拳道民間組織,而且截拳道自由人士也不在少數,但是出於自身各種各樣的原因或目的,其在李小龍功夫體系的傳承問題的表態則都是相當的曖昧。孰是孰非,籍此引發了眾多截拳道愛好者的質疑。
截拳道概念的倡導者是在國際武壇極具導師資格的丹·依魯山度師傅。依魯山度師傅是李小龍宗師生前摯友、弟子兼助教,李小龍截拳道第一代主要傳人,曾經被李小龍夫人琳琳女士譽為「截拳道火種」。在《黑帶》雜誌1997年1月刊載依魯山度師傅訪談錄《Dan I nosanto Puts His Fist Dwon! Q&A》一文中,依魯山度師傅是這樣闡述他自己的截拳道觀點的: 「截拳道不能標準化」, 「原始截拳道就是振藩國術」, 「截拳道只存在概念」。
截拳道概念派系認為截拳道區別於其他武道體系的關鍵因素主要在於它的實用性與開放性。這主要表現在兩個具體的方面:其一是截拳道對傳統功夫體系之流弊(如套路)的剔除,而專注於實踐格鬥的效用上;其二是截拳道本身作為一種不斷完善,不斷進步的「動態」武道體系,其「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的武道哲思是其他任何武道體系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的。
「截拳道不能標準化」。這在截拳道概念派系來看,截拳道的格鬥技法與訓練方法絕非是一成不變的,截拳道的訓練與實踐應該是一種「剔除無用的,吸收有用的,創造適合自己的」技藝的實踐過程。如此才不會違背李小龍開門立派的初衷。
換言之,李小龍宗師生前並未對截拳道要「剔除什麼」、 「吸收什麼」的具體技理內容加以明確規劃,只是在實用主義的前提下做了概括說明。所以在其直系門徒的個人的截拳道表達上由於他們各自的理解不同而產生了相應的差異。從某種程度上說,李小龍的功夫體系絕對不趨同於當今任何非截拳道體系——存在固有的特定技法並以此來表達自己!
「原始截拳道就是振藩國術」。振藩國術又稱振藩拳道,是李小龍功夫體系從[插圖]春拳發展到截拳道的過渡階段內容。這是不論截拳道概念還是原始截拳道及其他截拳道流派都認同的不爭事實。截拳道概念之所以把振藩國術說成原始截拳道,其根本出發點在於闡明截拳道是振藩國術的進一步全面與發展,沒有振藩國術就沒有截拳道!
「截拳道只存在概念」。截拳道的博大之處莫過於其思想。以什麼樣的思想來指導動作進程,必將產生與之相對應的行為結果。在截拳道概念門徒看來,李小龍原傳的截拳道技理只是李小龍功夫體系在他那個時代的一種個人表達。
如果李小龍沒有英年早逝的話,現在的李小龍截拳道就不可能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那個樣子,即李小龍功夫體系體現技法內容不可能是固定永存不變的。真正的截拳道實踐者不會囿於李小龍當年的技法而在原地踏步不前。更為重要的是,真正的截拳道實踐者會在客觀現實環境中不斷地發展、完善自己,唯此才不失李小龍當年截拳道開門立派的根本出發點。
原始截拳道的代表人物乃是李小龍宗師後期親傳弟子兼個人陪練黃錦銘師傅。黃錦銘師傅從感情上講很不情願把其所傳授的截拳道定名為原始截拳道,但這種稱謂已經約定成俗了。
黃錦銘師傅認為: 「李小龍雖然並不喜歡用 『招』 字去描述截拳道,但是其獨特的格鬥方式和訓練方法的確與眾不同,截拳道有成為某種標準化和系統化的意義,除非用某種形式加強於它,否則原本的形式就不會存在。」原始截拳道門徒認為,雖然李小龍截拳道起源於[插圖]春、西洋擊劍與拳擊三種不同類別的武術體系,但是截拳道已經完全脫離了這些體系的局限與束縛,自成一體。黃錦銘師傅所傳授的截拳道正是極具李小龍宗師當年風格的截拳道。
雖然依魯山度師傅與黃錦銘師傅都師從李小龍宗師,但是由於李小龍宗師當年的教學因人而異,另外學習者理解又各有不同等諸多原因,所以李小龍去逝後他們各持己見,最初只是兩位師傅的觀點陳述,後來發展到其門徒之間言行的相互指責。截拳道概念派系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李小龍技理,認為當年的李小龍截拳道存在不足之處,最主要有兩點。
其一是在纏鬥技法上特別是地面打鬥內容上,原傳功夫體系存在著缺陷。也許有人會問,李小龍曾經在其武學筆記、動作影片中對纏鬥技法有過提及,而且在「2000年龍的聚會」活動中,李小龍當年首位助教木村武之與其子也做過近身打鬥的演示,豈能說李小龍宗師原傳截拳道缺少纏鬥技?說截拳道技法缺乏纏鬥內容並非等同於說李小龍就不精通於纏鬥,否則他在《死亡遊戲》中與NBA巨星「天勾」賈巴爾地面對搏也就不會那樣精彩絕倫了。
然而這其中卻存在一個不容易忽視的問題,即在李小龍截拳道直系二代主要傳人中擅長此技者人數有限。儘管截拳道概念對於此的提法並不是完備確切,但是這個問題確實是截拳道發展中出現的一個不足之處。進一步說,李小龍對纏鬥在未來的打鬥格局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有著相當的預見性的,但由於各種未知原因,他在這方面留下來的內容不算多,或者說接受他完整纏鬥教學的人數很少。
其二,截拳道少有械鬥技法內容。雖然李小龍在其動作影片中有一些令人叫絕的二節棍的表演,而且在國、內外也曾經出版《李小龍二節棍》一書,但是真正實戰意義上的二節棍教學卻實在是少得可憐。在截拳道這個大家庭裡僅有依魯山度師傅特別擅長棍技,素有「棍王」之稱。故截拳道概念門徒認為一門完備的功夫體系應該備有器械武技範疇的內容來支持,截拳道亦然。
基於上述原因,截拳道概念派系在其截拳道的實踐過程中增添了諸如巴西柔術、菲律賓刀棍、泰式拳擊、印尼與馬來西亞的希拉等功夫體系的研修。
針對截拳道概念派系的提法,原始截拳道派系認為其違背了李小龍原傳截拳道三要素的精簡原則。原始截拳道派系把截拳道的最高境界定性為「返璞樸歸真」的一拳一腳上,所以他們認為要稱得上截拳道,內容精簡原則相當必要。
原始截拳道派系認為截拳道應該如同雕刻藝術一樣,日漸減其餘雜,而非是增添什麼內容。同時,原始截拳道派系把李小龍截拳道定義為集春拳、擊劍與拳擊之大成的徒手格鬥術。然而截拳道概念派系卻不這樣認為,其稱截拳道起源於多種武道體系。比如,依魯山度的弟子保羅·弗奈克在他的著作《截拳道:概念與哲學》一書中就曾經把截拳道歸結成多元素功夫體系。
故現在的截拳道概念派系師傅除了對李小龍原傳武技掌握外,大都還精研世界武術的其他主流派系。與此相對應,原始截拳道派系則把李小龍截拳道本身的原傳體系奉為經典,認為唯此才是世界武道精華凝聚之所在,要理會截拳道,就必須從李小龍原傳武技內容上著手加以深入研修,這樣才能保證個人的研修不會偏離截拳道的「中線」,為其他武道體系所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