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一般都是在農村流傳的一種語言,由於其通俗易懂、內容經典,被老百姓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這些簡單的民間俗語,凝聚了幾代人的知識力量和智慧,也是古人對老百姓的諄諄教誨。
俗語是在當時生產力水平的前提下,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可能只適合當時的社會發展需要,也有的俗語流傳至今仍然被人們使用,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特色,反映民間生活的俗語,都會得以長久的流傳。
古代俗語告誡大家生活的道理,遇到類似的事情能夠少走彎路。有一些俗語帶有迷信色彩,所以逐漸會被人們所遺忘或者取締,也有的俗語會反映民間的生活狀態,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不看家中寶,只看門前草」,體現了生活環境對家庭的影響。
一、不看家中寶,只看門前草
這句話包含著深刻的含義,在農村無論家庭狀況怎樣,不是看看家裡有多少寶貝,也不看農村的房屋有多麼豪華和大氣,只看門前的雜草有多少。
如果家裡門前雜草叢生,證明這家人非常懶惰,縱使家裡有錢,早晚會有敗光的那一天。
在農村並不是每一處道路,都鋪有水泥道或者青磚道。大多數農村人家裡的庭院都是土路,而有土的地方容易長雜草。
到老百姓家做客,如果看到院子裡雜草成堆,證明家裡的人不愛勞動。所以就有「不看家中寶,只看門前草」這樣的說法。
在農村,看待一個人的品德非常重要,一個人要勤勞勇敢,並且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夠受人尊敬。然而對於家庭的第一印象,就是房子周圍的環境,老百姓家門前如果雜草叢生,證明這一家人不是很愛乾淨,平時不經常清理院落。
民間俗語「不看家中寶,只看門前草」,通過門前雜草的多少和物品擺放情況,能夠看出這家人平時的生活態度和生活習慣,也能夠初步判斷出這個家人的性格特點,對這家情況有所了解。
看房屋前面的雜草多少,能夠判斷出這戶人家的平時的生活狀態,如果大門前各種草叢生,長期無人清理,證明這戶人家並不熱愛生活,也不愛自己的家。雖然平時可以和這戶人家聯繫,但是儘量不要有姻親關係。
人們生活中有這樣的一句話:三歲看到大、七歲看到老,一個小孩子在三歲左右的時候,就能夠初步判斷出他將來的生活狀態,通過七歲的小孩子言行舉止,就能夠判斷出他老年的生活狀態。
俗話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既表達出了人們勤勞勇敢的精神,又說明了一個人如果自己家都不願意打掃,如何指望他能夠成就大業。
一個家能否興旺發達,不看家中有多少財富或者寶貝,主要看的就是怎樣的一個生活態度。
如果家門口比較光滑乾淨,證明這個家裡的人比較愛乾淨和熱愛生活,從而會使整個家族變得更興旺和發達。如果家門口雜草橫生,說明這家人口少,而且不經常在鄰裡之間走動,可能人際關係差一些,這一家的人口數目較少,門前有雜草也是人丁凋落的一種表現。
二、整潔的家庭環境
在農村判斷一個人是否勤勞,主要看他是否將房子整理的整潔和乾淨,這句話教人透過現象看本質。
家庭的成員不勤勞或者整天懶散,日子必然會過得不好。通過一個家的外表,能夠判斷出這個家是貧窮還是富裕,不需要知道他有多少存款。
如果一個家庭的院前雜草叢生,可以看得出這戶人家非常懶惰,就連家門口都不願意打掃乾淨,到處是雜草和腐敗的落葉,把整個家籠罩在一種敗落的氛圍裡。這種人家不用進屋去看,也知道家裡一定會又髒又亂,日子過得必然會很差。
結 語
判斷一個家族是否和諧、家庭是否有發展,主要看這戶人家的生活狀態。如果家的庭院清潔乾淨,證明這家人非常勤勞。勤勞可以獲得知識,也可以獲得財富,勤勞的人即使沒有什麼傳家之寶,也能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財富,日子過得自然不會太差。
到老百姓家裡做客,可以根據門前雜草多少,初步判斷出這家人是否勤勞,也能夠想像出家裡人平時的生活狀態,「不看家中寶,只看門前草」雖然說的比較片面,仔細想一想還是有一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