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織女渡鵲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這是描寫古代七夕盛況的詩句。
七夕節的淵源可能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在《詩經·大東》中有描述:「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但那時候的七夕,只是純粹地祭祀牽牛星、織女星,並沒有任何故事。直到漢代,其細節才與西周時流傳的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繫起來,如《西京雜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在漢代,人們相信牛郎織女的傳說,並有了穿針乞巧的做法。
然而古代的七夕節並不是「情人節」,並不存在才子送鮮花給佳人的做法,男女間也不存在任何的曖昧。但古代的七夕節卻過得十分的隆重和熱鬧。
七夕節最初叫「女兒節」,主要是紀念女子在這一天「乞巧」。《荊楚歲時記》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採縷,穿七孔針,或陳几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但宋元時期前,乞巧並不僅存於七夕,八九月也可乞巧;宋元之後,七夕才成為乞巧節,並有了專門賣乞巧飾品的市場 ——乞巧市。
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郝隆七月七日日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這是說郝隆蔑視曬書的習俗,同時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名列「竹林七賢」的阮鹹瞧不起七夕曬書曬衣服的習俗,但到了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陵羅綢緞時,阮鹹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幹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此可見七夕也盛行曬書曬衣。
兒童會在七夕當天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主要是紀念老牛為了讓牛郎織女見面而獻出牛皮的犧牲精神。
此外,七夕節還有「種生求子」「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等習俗,但唯一沾不上邊的便是男女互通情意的「情人節」,有也僅限於「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願望。
到了現代,七夕節被商家和民眾稱之為「中國情人節」,大概是因為有個西洋舶來品「情人節」,於是中國的青年男女自發地想到牛郎織女,便創造了一個自己的「情人節」,而廣大商家以七夕節作為商品促銷的一大良機,又怎麼會錯過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