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社區防控、疫情信息宣傳、階段性減免社保、「多元交互式」課堂教學、復工復產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姜曉萍:加快提升社區疫情防控能力】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四川大學社會發展與社會風險控制研究中心主任姜曉萍指出,疫情防控阻擊戰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也考驗著基層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這就需要我們加快提升社區疫情防控能力,使所有社區成為疫情防控的堅強堡壘。一是明晰指揮與執行的職責線。推行「一單式」疫情報表,規範文件傳輸、疫情上報流程,構建一體化、標準化、智能化的疫情防控信息共享平臺,實現「最多報一次」。二是築牢以社區為硬核的阻擊線。大力推廣小區排查「智能化」,建立社區(小區)疫情防控監測信息平臺App,實施有效的預警防控機制。三是密植多元協同的群防線。在社區疫情防控中,單一的行政推動很難做到全方位排查、全過程覆蓋、全員化關照,必須把社區居民和各種社會力量發動起來,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擔責的防疫共同體,實現協同治理。四是完善問責與關懷互動的激勵線。儘快出臺疫情防控監督檢查與問責的規範性文件,構建具有可操作性的基層幹部和一線醫務人員關愛體系。
摘編自:《光明日報》
【侯波:不斷增強人民群眾戰勝疫情的信心與決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侯波認為,我們在生動講述防疫抗疫一線感人事跡、講好中國抗擊疫情故事的同時,還要動員相關部門、權威專家和有關方面依法做好疫情信息發布工作、做好科普宣傳,及時回應社會關切,不斷增強人民群眾戰勝疫情的信心與決心。一是加大疫情信息發布工作力度。增強信息發布的及時性、針對性和專業性,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和輿論關注。要堅決防止緩報、瞞報、漏報等現象,堅持公開透明原則,形成多層次持續發布權威信息的格局。二是加大權威專家解疑釋惑力度。通過權威專家加強有關健康理念和傳染病防控知識的宣傳教育,引導人民群眾提高文明素質和自我防護能力。同時,很多權威專家在疫情防控中積極為決策者建言獻策。三是加大科普力度。要統籌利用各種傳播渠道,充分發揮報刊、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權威性強,微信、微博、短視頻等新興媒體形式活潑、覆蓋面廣的不同優勢,推送科普知識、倡導科學生活,大力宣傳各地防控疫情的先進經驗和有效做法。
摘編自:《人民日報》
【韓秉志:階段性減免社保有助於提高企業穩崗積極性】
韓秉志表示,通過社保降費為企業減負,一直是近年來政府工作的一個關鍵詞。此次為應對疫情衝擊推出的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與之前的社保降費政策相比,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為減輕疫情對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影響提供了緩衝期。可以說,這是政府部門在充分傾聽企業心聲後作出的有力回應,將有助於提高企業的穩崗積極性,促進就業和社會穩定。社會保障是民生「安全網」、社會「穩定器」,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一方面要考慮在特殊時期為企業減負,另一方面還要確定社會保障制度平穩運行,充分考慮社會保險基金結餘等情況,確保養老金等各項社保待遇按時足額發放。因此,階段性減免社保費用舉措的推出,不僅需要政府的魄力和擔當,更需要一套科學精準的社保制度體系作支撐。眼下,人們最關心政策如何落地。把好事辦好辦實,顯然需要進一步細化舉措。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更加細化,變被動為主動,讓政策落地走在企業呼聲的前面。對於符合條件的企業社保減免優惠政策,要嚴格落實,不能把真正需要幫扶的企業擋在政策之外。
摘編自:《經濟日報》
【朱雪梅:「多元交互式」課堂教學為教學管理決策提供參考證據】
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朱雪梅指出,探索將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融合於「多元交互式」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為精準化教學質量診斷提供分析工具,為教學管理決策提供參考證據。「多元交互式」課堂教學評價平臺是集觀課、評估、科研、管理等功能於一體的評價工具,通過嵌入供專家、同行、學生和執教者等多元主體選擇使用的各類課堂觀察工具量表,利用手機、平板電腦與計算機等移動終端,採用行為編碼方式在聽課過程中採集教與學的表現性數據信息,通過後臺計算與圖形化處理後,直接為評估結論提供客觀的量化證據,並生成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可視化決策報告,從而實現科學的課堂診斷。總的來說,「多元式交互」課堂教學評價平臺能準確展示各個觀察量表的指標,克服了傳統評課標準不一的缺陷。它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完整採集課程數據,替代了傳統的紙筆聽課,使課堂教學評價過程清晰可見。該系統從定量和定性兩方面對課堂進行客觀、科學評估,提出多元化建議,幫助執教者與觀課者有針對性地改進不足,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專業發展。同時,教學過程中獲取的所有評價信息均在後臺進行處理與分析,提供的多元化分析結果與報告則為教學管理者提供了決策依據。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李錦:科學處置防疫與復工關係】
李錦表示,科學處置防疫與復工關係,既是認識論,也是方法論。要把握科學性必須注重分類實施,精準施策,讓防疫生產兩不誤。首先,科學有序做好企業復工復產,要科學研判疫情發展,分區域推進。具體而言,在疫情並不嚴重的多數區域,則要在做好防疫、控制安全的前提下通過專人專車專廠專線的方式,迅速恢復生產;在疫情嚴重的地區,要全力以赴抓好抗戰疫情,也要派專人專車保障基本的國計民生。其次,科學有序做好企業復工復產,要從產業角度分清輕重緩急,制定復工時間表。防疫醫療器材產品的生產,要按動「快捷鍵」;在全球產業鏈重要部位的產品生產,需要「不斷流」。再次,科學有序做好企業復工復產,要有序規劃和引導。重視「疫期經濟」與「後疫期經濟」的特點,適時調整,開發「疫後重建」工程,做好準備,迎接經濟爆發式增長。第四,科學有序做好企業復工復產,要從工作和管理方式分類,提出細緻明確的解決措施。為防範人員聚集帶來的疫情擴散風險,要分工明確、分類上班、科學調配,提高企業的遠程辦公水平,減少人員密切接觸。第五,科學有序做好企業復工復產,圍繞復產這一目的,政府部門要分類加大幫扶力度。政府部門要做出整體規劃,財政、金融、稅收、社保機構要分類優先次序,出臺規範管理的相關政策,統籌解決開工企業員工吃住行問題。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
[ 責編:李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