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浙江龍遊的汪先生(化名)最近很苦惱,原以為只是簡單的腰椎間盤突出,卻不想自己就像陷入了一個無底深淵,先後被檢查出肺部腫塊以及癌細胞的脊柱轉移。
腫瘤脊柱轉移,現實中有不少患者飽受其折磨。國外一篇研究報導指出,在對惡性腫瘤患者進行屍檢時發現,70%的惡性腫瘤患者已經出現脊柱轉移,可以說,癌細胞喜歡轉移的部位是脊柱。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腫瘤外科主任滕理送主任醫師指出,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症特別容易出現脊柱轉移,如果患者出現腰痛等症狀一定要高度重視。對腰痛時間長、年長者而言,常規體檢建議增加影像學檢查。
腰痛2個月,他查出腫瘤晚期汪先生今年54歲,在龍遊經營了一家企業,平時不抽菸、不喝酒,生活習慣良好,除了前幾年查出椎間盤突出,一直沒生過什麼大病,自覺身體健康。
兩個多月前,汪先生突然覺得自己腰背部有點疼痛,背部像抽住一樣,站立或走路時整個人感覺特別重,以為是椎間盤突出復發,他就連續幾周去進行了推拿、理療治療,但效果都不見好,便去當地醫院做了一個全面檢查,結果卻發現不僅血腫瘤標誌物裡的癌胚抗原(CEA)指標異常地高,肺部還有幾個腫塊,懷疑是周圍型肺癌。
想著自己沒有胸痛也沒有咯血這些症狀,心裡還抱有一絲僥倖,汪先生立馬又在大醫院預約了PET-CT檢查,結果發現不僅肺部有腫塊,淋巴結也腫大了,而且多處脊椎和肋骨也有不好的跡象。
疾病不經意間給了他重重一擊。前幾天,他找到了浙大一院腫瘤外科主任滕理送,「目前結合臨床檢查來看,基本上可以確定是肺癌並發生脊柱轉移,但最終還是要穿刺確診。」滕理送介紹道,「除了疼痛之外,磁共振檢查還發現他已經出現胸椎壓縮性骨折,脊柱穩定性減弱,我們一方面要求他少活動,另一方面已聯合骨科會診,後續會先對他的脊柱功能進行手術治療。」
嚴重可致高位截癱腫瘤細胞轉移到脊柱,會對健康的脊柱產生極大的影響。脊柱是身體的支柱,有負重、減震、保護和運動等功能,椎管內還有中樞神經,也就是脊髓。癌細胞轉移到脊柱後,會出現蝕骨、蝕脊柱等現象,除了帶來疼痛感以外,還會影響脊柱的強度和穩定性,減弱脊柱功能,在人體自身重量的壓迫下,很可能導致病理性骨折。嚴重的脊柱移位還會造成高位截癱,出現軀幹感覺喪失、無法活動、大小便失禁等問題及其他併發症或腫瘤症候群,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
腫瘤脊柱轉移找到根源是關鍵骨轉移是腫瘤全身轉移中一種常見類型,其中發生於脊柱的骨轉移癌最多。滕理送教授指出,要注意的是,骨轉移並不等於原發性的骨腫瘤,常常由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引起的繼發性腫瘤,有些癌症就「喜歡」轉移到脊柱,我們要正確認識、理性對待、科學治療。
這類疾病的治療方式通常是針對原發性腫瘤進行治療,所以首先要查明病因,即造成脊柱轉移的究竟是什麼癌症,這是治療的根本。
發生脊柱轉移或骨轉移的患者,很多都是晚期病人,局部治療效果並不明顯,所以醫生會針對原發性腫瘤對因治療,比如本例肺癌病人應開展針對肺癌的全身藥物治療,同時使用一些脊柱轉移的藥物進行控制。
當然,考慮到脊柱對人體的重要支撐功能,隨之醫療技術和理念的進步,可以通過手術切除脊柱上的腫瘤,但更重要的是維持穩定、保護功能。
不可忽視的「腰酸背痛」防治結合,專家建議這樣做
很多腫瘤脊柱轉移患者,首先都是出現脊柱疼痛等症狀,也正因為此,常會被誤以為是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疾病,造成誤診或漏診。因此,早期預防很重要。
癌症患者,尤其是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患者,需要定期做ECT檢查,接受全身骨掃描,做好篩查工作。一旦出現腰背痛、頸肩部疼痛等症狀,就要引起重視,及時就醫。
沒有腫瘤病史,但長期疼痛的患者,在骨科或其他科室就診時,也應該根據醫生的建議,增加影像學檢查。
廣大中老年人群,建議每年定期體檢,根據不同年齡,體檢項目中需要包含不同部位的影像學檢查以及常見腫瘤標誌物檢查。對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群,也建議每年定期檢查。
延伸閱讀:腰痛是否就診 先做自我診斷
85%的人一生中都發生過腰腿痛的症狀,臨床不少人得到的診斷結果往往會出現「曲度變直」「反弓」等字眼。雖然人們總說要「挺直腰板」「挺起胸膛」,實際上,人體正常健康的脊柱狀態是腰椎前凸的S形,它使人類可以付出最小的能量來承受自己身體的重量。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脊柱一區副主任醫師尹剛輝說,人們在生活中,勞損、外傷、感染、腫瘤等因素都可能導致腰椎結構出現問題、形態改變,從而產生疼痛。
腰痛一般怎麼處理?尹剛輝說,如果僅僅是勞累後腰痛,可以採取臥床休息、腰部熱敷等措施,或者輔以消炎鎮痛藥物,60%以上的腰痛都可以得到緩解。這些能夠得到緩解的腰痛,多半是肌肉勞損、筋膜炎、韌帶炎引起的,不是特別嚴重的情況。
只有經過這樣簡單處理無法緩解的腰痛,才需要去醫院就診。如果在夜間休息狀態下,腰痛超過了可以忍受的程度,睡覺時痛醒了或者腰痛還合併有下肢麻木疼痛,則要引起高度重視,需要排查椎管中發生腫瘤的可能性。
如果出現平躺不痛,久坐、久站、負重時就會痛的情況,可能提示腰椎間盤方面的問題,也需要及時就醫。老年人平臥不動不痛,翻身起身疼痛劇烈,則有可能是骨質疏鬆引起的椎體壓縮性骨折,不可大意。
如果腰痛還伴隨下肢麻木疼痛、發熱、打寒戰、慢性咳嗽,或者會陰部麻木、大小便乏力甚至失禁等症狀,也往往預示著更嚴重的疾病,前者可能提示脊柱感染,後者可能提示馬尾神經症候群,這些情況都需要儘快就醫。
癌症早篩時代到來,這些知識你不可不知被稱為「健康第一殺手」的癌症,是人類長久以來的噩夢。國家癌症中心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惡性腫瘤發病約392.9萬人,死亡233.8萬人。我國癌症患者人數逐年增長,每年相關醫療費用超過2200億元。
「人們『談癌色變』,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多數癌症患者就醫時已是中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國家癌症中心癌症早診早治辦公室主任陳萬青說。
腫瘤早期體積小,未發生轉移,較容易切除,因此,越早發現惡性腫瘤組織,越有利於增加患者存活機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中醫科主任馮利介紹,以肺癌為例,臨床數據表明,早期肺癌的五年平均生存率明顯要比晚期高。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過早期發現得到根治。通過規範化篩查早期發現並進行手術治療,可以有效減輕癌症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因此,醫學界格外看重癌症早期篩查。
我國一直高度重視癌症篩查和早診早治工作。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李斌說,通過中央財政支持,我國開展了農村高發地區、淮河流域、部分城市癌症篩查和早診早治工作以及農村婦女「兩癌」篩查。目前,項目地區癌症早診率超過80%,治療率達到90%,篩查人群的癌症死亡率降低46%,早期病例診療費用較中晚期節省近70%。
記者了解到,農村癌症早診早治項目已覆蓋全國31個省份的234個項目地區,城市癌症早診早治項目已在20個省份45個城市開展。國家還將逐步擴大高發癌症篩查和早診早治覆蓋範圍,創造條件普遍開展癌症機會性篩查。
便捷、無創、精準:早篩技術進步帶來抗癌新希望由於胃腸鏡、活檢等方法不夠便捷,甚至帶來痛苦,一提到癌症篩查,很多人內心是抗拒的。不過,令人興奮的是,一些癌種的早篩技術近來出現了突破性進展。
抽一管血,就知道得沒得肝癌——一種通過檢測血液中的細胞游離DNA突變和蛋白標誌物進行肝癌早期篩查的技術方法,可以從無症狀的B肝病毒攜帶者中發現早期肝癌。
這項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研究團隊和北京泛生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的技術,經過嚴格的臨床驗證後,有望建立更加便捷、無創、標準化的肝癌早篩方案。
「幾年前,受技術和成本限制,利用血液中的游離DNA做肝癌早篩,基本上是天方夜譚。」北京泛生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王思振說,近三四年來液體活檢技術的發展,讓這樣的「黑科技」已經有望轉化為早篩產品,走進千家萬戶。
一種人工智慧雲診斷技術已在我國一些地區的宮頸癌篩查中應用。採樣機構收集細胞標本圖像信息並通過網際網路傳到雲診斷平臺,人工智慧自動進行診斷,病理醫生只需對人工智慧診斷為陽性的少數結果進行覆審確認,省去了大量的人工勞動。
「這項技術還可以應用於多種上皮來源的腫瘤的篩查。」該技術的研發機構——武漢大學蘭丁人工智慧細胞病理診斷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孫小蓉說,人工智慧在宮頸癌篩查中大樣本量的訓練,為該技術在其他癌症篩查上的應用和推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針對細胞游離DNA的液體活檢技術,讓科學家具備了在血液裡進行精確的核酸檢測並以此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蛋白、核酸、影像等多種類型標誌物的聯合運用,增加了癌症篩查的準確度;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提高了癌症篩查效率。
在王思振看來,有了這三個方面的技術基礎,癌症篩查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將不斷提高。
常規體檢≠癌症篩查:掌握篩查知識正確防控癌症「癌症離我還遠」「體檢根本查不出癌症」「查出癌症也治不好,所以沒必要篩查」……癌症可怕卻也可控,然而許多人對癌症篩查技術了解有限,對癌症篩查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甚至將癌症篩查和常規體檢混為一談。
專家表示,癌症篩查是重點針對高發癌症的更專業的檢查。雖然少數的早期癌症可以通過常規體檢發現端倪,但也需要配合癌症篩查項目才能確診。
把癌症篩查的重心放在高危人群,能夠更好地提高篩查效率。「以肝癌早篩為例,B肝病毒感染者、C肝病毒感染者、肝硬化者,有慢性肝臟病史等的人群,患肝癌的概率相對較大,因此篩查價值更大、性價比更高。」陳萬青說。
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癌症防治信息,規範的防癌體檢能夠早期發現癌症。目前的技術手段可以早期發現大部分的常見癌症。例如,使用胸部低劑量螺旋CT可以檢查肺癌,超聲結合鉬靶可以檢查乳腺癌,胃腸鏡可以檢查消化道癌等。
專家建議,做防癌體檢,需要根據自身的年齡、生活工作環境和習慣、疾病家族史等情況,在專業的體檢機構、選擇個性化項目。
「從篩查項目的情況看,老百姓對一些癌種篩查的接受程度不是太高,比如,結直腸癌篩查的接受率只有20%。」陳萬青認為,通過篩查降低癌症發病率、死亡率和癌症造成的經濟負擔,根本在於篩查技術的推廣和人群的廣泛應用。
李斌表示,下一步,國家將對發病率高、篩查手段和技術方案比較成熟的上消化道癌、結直腸癌、宮頸癌等重點癌症,制定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加大推廣力度。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都市快報 南陽日報 新華社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