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夏琳琅
圖:網絡
女兒的語文老師在群裡發了一堆推薦小學高年級學生讀的書,除了一些經典名著,有一本《文心》引起了我注意。我一邊下單買,一邊在微信閱讀上先找出《文心》看看介紹,這一看,就一發不可收拾,居然一口氣看完了全書,迫不及待想介紹給大家。
《文心》是葉聖陶、夏丏尊兩位大教育家聯手打造,是集多年教學經驗,運用豐富的國文知識特地為當時的中學生寫的,雖然迄今快90年,可書裡面的知識一點都不過時。
有網友@Flowery說,是我讀過的最好的語文課,以後要一節一節講給孩子,還有網友@沐恩說,文中字裡行間都是對青少年的殷切關愛,至簡,質樸,勝過當下無數教小朋友寫作文的「秘籍」。
全書兩百多頁,用32個小故事,巧妙地把語文的讀寫知識融合進去,當時是為中學生編寫的,現在看來,也適合小學高年級,初中學生,中學老師,甚至喜歡語文的所有人。
書中講述樂華和大文兩個孩子升入初中,忽然要學習很多新知識,產生很多困惑,樂華的父親枚叔,還有孩子們的老師王先生就會耐心細緻地講解,也會讓孩子們自己討論再引導,還會帶孩子去親身體驗……種種方法,現在看來仍值得學習深思。
給大家分享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個小故事。
這一節講的是枚叔失業在家,心情煩悶,趁星期日帶著樂華和大文去附近遊山。遊山途中大文感覺走著走著,仿佛遠處的山在向他們走來,像是在迎接他們,感覺倒影在河裡的柳樹像一個長發女子在照鏡子,就說回去寫作文要把這種感覺寫出來。枚叔聽了很是讚許,說這種就叫「印象的描寫」,比純粹的「記敘」更有感染力。
我忽然就想到女兒寫作文經常犯「記流水帳」的毛病,就是因為只記敘,而沒有描寫。比如我們去無錫玩,她就會寫今天我們去了無錫哪裡哪裡玩,看到了好多桃樹,樹上好多桃子呀,桃子真好吃呀,下次還想來之類。其實我是不是應該引導她仔細觀察一下樹上剛採下來的桃子上還有一層細細的絨毛,聞著特別香,一口下去汁水四溢,還有果農看著滿園桃子臉上的笑……要把種種體會詳細描寫下來。
就像書中枚叔說,《敕勒歌》裡最好的一句是「風吹草低現牛羊」,仔細想來,意境深遠。
這一節是講枚叔出去工作了,寫給樂華的信裡讓樂華好好讀書,「勿只把文字當文字讀,勿只從文字上去學文字」,「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觸發的功夫」。
看到這段話,作為自詡愛好讀書寫作的我也瞬間有被觸動。是啊,讀書不是只是讀書,要由書中學到的知識與平時的生活聯繫起來,要把書中的知識在生活中驗證,要根據書中的知識加上自己的想法去創新,要有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事的能力。
就像書中樂華因洗衣服觸發寫了一小段:把衣服穿在身上,最汙濁的是領和袖。因為汙濁的緣故,洗滌洗滌時特別吃虧,每件衣服先破損的大概是領袖部分。領袖是容易染汙濁的,容易遭破損的。衣服的領袖如此,社會上的所謂領袖何嘗不如此?
讀書不光是讀,還要帶著思考去讀,時時思考一下,從書中獲得新的觸發,甚至可以從身邊事身邊人那裡也可有觸發。
這一節講了書中學生錦華參加演講比賽,講了這篇《文章的組織》,是關於寫作的一些基本知識,其實現在看來,豈止中學生,只要對寫作文感興趣的人都可以學習一下。
裡面說到「回問自己」這個方法,就是寫之前要問問自己,為著要說些什麼才寫這篇文章?這個中心主旨在我們意念中間怎樣來的?這項材料可能增加中心意旨的力量嗎?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有了,基本,我們的文章架構就出來了。
看到這一段,不由得感慨,這方法真好,別說小學生作文,就是現在的新媒體文,也可以用上。
寫文章經常會碰到不知寫什麼,寫著寫著寫不出的情況,那就按書中方法,問問自己,當時是為什麼要寫?想表達什麼?再問為什麼要表達這樣的選題?結合實際生活,結合當下熱點,結合想表達的意願就會有素材了,還要挑選一下適合選題的素材。
看完全書,仿佛同樂華大文一起走過了初中三年,聽著枚叔、王先生他們不厭其煩,循循善誘,用最樸素的語言教授著大家寫作、鑑賞,說的都是國文知識,可蘊含深深的家國情懷,在「身臨其境」地了解民國那段歷史時,輕鬆愉快地學習了讀與寫的知識。
最後,用書中一句話為這篇文章總結:作文同生活、說話、工作一樣,是生活中間缺少不來的事情。
本書在微信閱讀有電子版,不過,強烈建議購買紙質書,不僅是為了保護眼睛,更是因為紙質版再版《文心》裡,加上了吳浩然先生民國風插圖,形象地再現了民國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值得時時閱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