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晨 發布時間:
作者:劉晨 發布時間:
除了破壞學術公平,學術腐敗還有「最壞的結果」。在「不發表,就出局」的情況下,既得利益者會採取同法戕害後人。一代代傳下去,學術界成了「大染缸」,誰進來誰被染色,不希望被染色的,就只好離開。風氣不純的高校,如何培育出合格的學生、公民?
近期,在「感謝師娘」之後,一本核心期刊的主編發表自己10歲孩子的散文被扒出,瞬間引爆輿論。「為何有如此之學術腐敗?」「學術期刊怎麼就成了獲利的工具?」其實,網友們發出這樣的聲音,並非第一次。此前,核心學術期刊《求索》原主編因受賄數額巨大被「雙開」的事件就是一例。
學術期刊的腐敗,既與論文刊發供需不對等下的利益輸送(論文寫作者和發刊單位的勾連)有關係,與學術評價體系的錯亂有關係,還與刊物主編的權力過大有關係。
事實上,核心期刊遵循「優勝劣汰」的規則,每幾年都會輪換,而且,能否成為核心期刊,除了期刊本身質量過硬之外,也要有利益輸送,還要「跑路」(包括送錢、請吃飯、喝酒等)。
在國內,評價一個學者的學術實力,就看他/她的論文發表刊物的等級。刊物等級的確定也有統一的標準。制定標準的主體既管理著期刊的流動,也有監督期刊內容的責任。
一旦某期刊被納入核心期刊之後,其主編、編輯甚至比教授都「牛」。因為,評價一篇文章的好壞,評價一個學者的「生死」,就看這些期刊的編輯,尤其是主編有權力決定是否針對某篇文章召開組稿會、評審會等。
核心期刊的主編、編輯之所以受到熱捧,和學術界內部的評價體系也不無關係,例如高校教師的晉升,普遍有發表核心期刊數量的指標,發表篇數越多(尤其是第一作者或獨立寫作),則意味著被評上的可能性越大。
因此,一些學者摸準這個門道,經常邀請期刊的主編去做客,順便輸送利益,從而「沒有關係創造關係」,甚至花費幾十萬元「包刊」(每年給某期刊一定金額,期刊定期發表該單位的文章)。這樣的「買賣」在學術界不是什麼新聞。
而且,「根據相關規定,我國只要參評職稱的,可能都得要發論文,這導致醫生、護士、記者、中小學教師,甚至國有煤礦工作人員都要發論文。」因此,核心學術期刊除了壟斷資源外,其權力被需求「放大化」。
我國的職稱評價體系常被詬病,但始終難以更改,核心期刊依然是香餑餑。原因在於,發表期刊可以被量化,而其它方式往往操作較難。在「研究型人才」的培養趨勢下,發表期刊論文代表著一個學者的科研能力(其所在高校還會給予物質獎勵),我們不得不以此去衡量一個人的水平。因此,優化評價體系是打破核心期刊成為香餑餑的關鍵。
浙江大學之前將學者發表「10萬+」閱讀量的網絡文章納入評價體系,還有一些高校試水「不發表科研論文也可以評職稱」,但這些都是個別,難以撼動長期形成的遊戲規則。在我看來,核心期刊作為香餑餑的時間還要延長,某些期刊還會繼續擔任「腐敗的重災區」。我們要注意,在社會關係與社會資本維度下,破解學術期刊的腐敗如何成為可能。
《求索》原主編被雙開,是在於其權力過大,內部沒有制衡(甚至共謀),且外部監督缺位。權力的內驅集中與濫用是學術腐敗的重要原因,閱讀學術論文的人畢竟是少數。在學術界,誰樂意去得罪人呢,誰又願意當那個揭穿皇帝新裝的小孩呢?
揭穿,就意味著風險。比如,北京某大學教授因指出教材有錯誤而被辭退。因為他戳中了其中的利益輸送,傷害了既得利益者,因此必須被殘酷打擊。
總的來說,當某些人權力過大,又缺乏監督時,腐敗就順理成章地沿著私心發生。於是,越來越多的人裝糊塗,甚至同流合汙,逼迫自己學會那套玩法。
我們的社會太缺乏敢於監督腐敗的人,而且這種人往往又會落入到更不堪的現實中。心灰意冷之時,只好放棄對既得利益者的叩問,因為「雙拳難敵四手」。因此,反腐重在結構與制度上變革,而不能推給個體。
有關係,就可以讓一個10歲的孩子的散文上核心期刊;有權力,就可以讓阿諛奉承的、與期刊毫無關聯的文章上核心期刊,這就是「套路」,共同點都是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實現利益交換。
這樣的套路會帶來不良後果。學術期刊應該是把人類的知識結晶貢獻給學術界,推動某個學科,某個問題的解決。但現實是,期刊成了一些人的「自家菜園子」,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毫無章法可言。一些好好做學問的學者,文章不得發表。相反,那些阿諛奉承的人,憑藉「學術垃圾」卻可以登上「廟堂之高」。這還有什麼公平可言?
不公平的現實當然會腐化那些認真做學術的人,甚至可以對他們逆向淘汰。因此,他們為了生存與發展,只好被迫同流合汙。
除了破壞學術公平,學術腐敗還有「最壞的結果」。在「不發表,就出局」的情況下,既得利益者會採取同法戕害後人。一代代傳下去,學術界成了「大染缸」,誰進來誰被染色,不希望被染色的,就只好離開。風氣不純的高校,如何培育出合格的學生、公民?
當人無法改變的時候,制度與文化要保障人的公平感。
首先,優化相關的評價機制和體系。比如「不以學術論文為唯一評價標準」,此外,學校、科研院所,或其他單位,還要制定出更為合理的評價標準,從頂層到基層都有合適的環境,這個評價體系才是健康的。
其次,有效監督學術期刊。在期刊評定者內部,舉報受理腐敗的學術期刊;在外部,有關部門需強化社會輿論,建立打假體系,不能把這樣的難題推給個人或社會。
再次,「窮」是一些學術期刊腐敗的理由。的確,期刊編輯「付出多、得到少」,但窮就可以幹壞事麼?國家有關部門亟需考慮,如何資助、管理期刊,「淨化學術空氣、維護學術尊嚴」。
從次,市場化運作是學術期刊的病毒之源。給錢就發表,不給錢就不發表,這傷害的肯定是學術質量。正如周孝正所說:「治理學術腐敗的根本方法,還是在體制改革上,改變學術生產和管理體制,約束權力在學術中的作用。期刊只是一個環節,解決了根本,期刊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最後,學者與學術期刊都要自律。現在,學術期刊「朝錢看」,理事單位滿天飛。一旦學術風氣壞掉,就很難再復原。在道德層面,學者要自決於這種歪風邪氣。士者,厚德載物。
總之,緩解「學術期刊腐敗」,既要加強監督,又要脫離市場化,還要自我道德約束,這些因素合起來可能挽救一部分公平感。在我看來,不僅是政治反腐,學術反腐也應成為相關部門的重點工作。先殺一殺這股歪風邪氣,再建構出合理的評價體系,也不失為一種漸進式的改革辦法。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南都觀察家」。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網轉載文章,原文:
南都觀察家;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