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十分可惜,趙國但凡借到一些糧草,垮的可就是大秦帝國了!
秦趙相殺,肯定是秦強趙弱,廉頗的防守戰略沒有錯,確實把秦國拖入了持久戰消耗戰的泥潭。可惜秦國有巴蜀作為糧倉,有運河運輸,先垮的肯定是趙國。六國合縱,竟然沒有哪個國家願意支援趙國,趙國主力被滅,就沒有誰能頂住大秦銳士了。
垓下之戰項羽戰敗,如果沒有選擇自刎,而是過江東捲土重來,漢朝還會存在嗎?
項羽是一位悲情英雄,如果沒有自刎,逃回江東再拉起三萬楚軍,諸侯聯軍可能重蹈彭城之戰的覆轍。但是項羽沒有逃走,如果逃走了,他就不是項羽了。項羽還是適合做統帥,如果分封諸侯的時候登基稱帝,想必也沒有人敢反對。但項羽偏要開歷史的倒車,死的時候才30歲,還是太年輕了。
赤壁之戰如果打贏,曹操將提前結束三國時代!
赤壁之戰最匪夷所思的地方就是,曹操的文武團隊基本都在,竟然沒有打過孫劉聯軍。曹操這個人是經常關鍵時刻掉鏈子的,殺董卓變成獻刀,討伐陶謙差點被呂布截胡,徵張繡非要近女色,折了典韋和曹昂,再就是赤壁之戰,差一丁點就完成統一大業了,結果三足鼎立。
劉裕北伐突然停止,南下建立南朝宋,終成南北朝時代!
劉裕一路走來未逢敵手,從山東一路逆流而上滅掉了後秦,只要遷都關中、經略北方,北方各國包括北魏都不敢與劉裕對抗。可惜劉裕召集回家稱帝,彈指之間,長安就被夏主赫連勃勃攻破,數萬晉軍屍骨如山。等到劉裕再想北伐的時候就去世了,再沒有機會完成統一,當劉裕撤兵的時候,你想想長安的百姓得有多失望!
隋煬帝有多次機會翻盤,但偏偏要自取滅亡!
隋煬帝是一個為所欲為的人,不進行三徵高句麗,隋朝可能不會這麼早滅亡。農民起義時只要坐鎮北方指揮,隋煬帝偏偏就要出巡揚州。只要有人勸諫隋煬帝,多半是沒有好下場,感覺後期的隋煬帝完全失去了進取之心。
唐憲宗消滅了藩鎮割據,不久後就死灰復燃。
安史之亂為唐朝埋下了藩鎮割據的禍根,也是唐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殊不知唐憲宗李純在位時平定了河朔三鎮,唐朝基本上再度恢復了統一,可惜並沒有長久。唐憲宗後期就開始迷戀長生不老之術,最後竟為宦官所殺。之後唐朝的幾位皇帝都未能穩住江山,藩鎮割據再度上演。
柴榮北伐,遼人望風而降,卻突然去世!
柴榮北伐期間,燕雲十六州望風而降,不只是因為後周厲害,其中有漢人官員直接投降,遼穆宗耶律璟對此根本不聞不問。柴榮想要收復十六州根本就如同探囊取物,可惜突然離世。其實北宋如果先北後南,照樣可以打出不錯的戰績,偏偏趙匡胤就先南後北,認為是先易後難,其實當時遼國防備鬆弛。等到宋朝內部基本安定,遼景宗耶律賢也把遼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北宋傾全國之力也打不過了。
靖康之恥,源於皇帝不想抵抗!
漢武帝末年巫蠱之亂,長安百姓與漢軍正規軍鏖戰五天五夜。靖康之變時,汴梁的城門被金人佔領,百姓紛紛聚集起來,向皇帝要求發武器,與金兵巷戰,與汴梁共存亡,然而宋徽宗堅決不同意,遣散了百姓。一個將領說自己手下還有精兵數萬,可以保護宋欽宗殺出重圍,結果被宋欽宗斬殺了。靖康恥純屬活該!
明末內憂外患,滅亡最直接的原因是沒有錢發軍餉!
李自成原本無心打入北京城,無奈明軍發不出軍餉紛紛投降,如果不繼續打下去就會譁變,只能硬著頭皮打下去,最後真的推翻了明朝。而瞻前顧後的王公大臣們不願意資助國家,全部便宜了起義軍。他們當然想著捐錢多了,事後崇禎必定秋後算帳,但是落到起義軍手裡小命不保,李自成起義軍對明朝宗室、王公大臣是絕不手軟的,福王就是最好的例子。
這九個歷史片段,你認為哪一個最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