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洋的山水不缺旖旎,季節雖已進入臘月了,卻依舊處處飛金綴翠。我特別喜歡這塊沒有被汙染的土地,雲朵安靜地掛在蔚藍如洗的天空上,仿佛只為了裝點天色。茂密的植被猶如一道屏障,將城市的喧囂遠遠阻隔。這座西峰山沿齊雲峰山脈由北逶迤而來,雖然沒有印石山的高,但三起三伏後極像一隻蹲坐的獅子,與左虎、右象、南伏豹環圍著西峰天池。立於此山,可觀南山豹變,能聞北嶺龍吟。西峰秀水呈靈光,自古人文薈萃,而一座建於唐鹹通年間(860-870)的西峰寺,更是讓這一方淨土成為湖洋的旅遊朝聖之地。
雖是元旦小黃金周,但西峰寺的遊客並不多,我倒是更喜歡這種寧靜,不像山外有些寺院盡以香火旺盛為耀,本是出世修行,何必再留戀此等虛名。西峰寺建於這深山老林之中,我想它的始祖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便是出於結廬靜修的初心,所以接受五祖的衣缽後便即南下。千餘來年,西峰寺雖有興衰,卻泰然始終,猶如日照下從西峰山騰騰升起的紫煙,綿綿不斷。清淨聖地自莊重!在這份空靈靜謐中,就連周遭的樹木也雙目微閉,雙手合十肅立。
此時,我想起同處閩南的另一佛門淨地:晉江東石南天禪寺,那裡有宋朝泉州知府王十朋留下的「泉南佛國」真跡石刻。我想,當年王知府必定也是被岱峰山的靈光、石佛巖的莊嚴和禪師們的博學精修、素心寧靜所感染吧!作為海絲起點城市泉州,史上宗教盛況是世界其他國度和城市所無法比擬的,不論哪種宗教都曾在泉州留下了痕跡,且被很好地保存下來,比如伊斯蘭教的三聖四聖墓葬石棺就在泉州豐澤靈山,還有世界僅存的晉江草庵摩尼教遺址。泉州人特別青睞佛教,方言中都有佛教用語,比如「莫(無)法度」、「莫(無)法莫(無)度」、「作惡作業」等等,無怪乎朱熹老夫子在泉州兜了幾圈子後油然感嘆道:「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說的便是泉州凡人佛語,能讓各種宗教流派和平相處的海洋氣度!
相比較於城市裡的熙熙攘攘,西峰山自另有天地!據當地傳說,惠能雲遊到湖洋張山寨與清白村交界的飛鳶洞後,見姓郝的洞主之子身患重病奄奄一息,心生慈悲便在山中尋來草藥給予治癒,洞主感念惠能救子之恩便留他在此住下。或許見此山靈氣,惠能便在這裡廣收弟子親傳禪宗教義。到了大唐鹹通年間,惠能的僧徒外出化緣興建西峰寺。因為前來習學禪宗的佛門弟子非常多,到了南宋高宗年間(1127-1161)再次擴建殿堂多座,寺產田地山林數百畝,僧伽最多時曾達五百人之眾。對於處於偏僻山區並不出名的小寺院來講,確屬難得了。
時過境遷,當年的西峰寺盛景不再了。對西峰寺是否創建於唐代,現今許多人仍頗有疑問。這也難怪,時下有些地方為了博取眼球,以吸引更多的遊人香客,搞活旅遊,拉動地方經濟,可能真會挖空心思在一些無可稽考的地方弄出些噱頭來。但西峰寺在1997年定中軸線重建殿堂時,出土了許多古磚瓦,基石等寺院遺物,經過考古學家嚴謹科考後鑑定確是唐宋文物。
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興衰更替一切自有定數。記得明朝萬曆年間的一場大火,西峰寺沒能倖免。災後,湖洋鄉賢劉姓樂虞、輝荊三族布施修建寺院,以供養三寶,萬曆三十五年探花,後以禮部尚書入閣,晉建極殿大學士加少師的泉州晉江人張瑞圖也曾為西峰寺親筆題匾。到了明代崇禎年間(1628~1654),西峰寺僧懷璽法師還掛錫五裡街吾東龍湖巖重建巖寺,由此可見其影響。為了廣傳惠能的禪宗要義,於清朝康熙乙亥(1695)年,西峰寺比丘覺長與怡山兩位法師重刊《六祖壇經》木刻本,現板至今仍收藏於鼓山湧泉寺。
清朝乾隆年間興起的白蓮教,教眾流竄過處如遭飛蝗。一心清修、廣傳佛法的西峰寺,或許因為與信奉白蓮聖母的白蓮教道不同,難於為之所容納,於是大約在公元1736-1795年間毀於其手。多災多難的西峰寺雖有眾多鄉賢的襄助,但殿堂重建後的西峰山,又於同治年間(1862-1874)再遭火災。這一劫難使得西峰寺沉默了數十年,直到1936年劉姓章炊族賢從馬來西亞坡集資回來,發動鄉親再建殿堂一座。改革開放以來,人們重新認識到歷史文物的價值,為了保護湖洋這座千年古剎,一些有識之士發心籌集重建。有人這樣說:佛祖是無所不知的,他會安排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時候,來完成一些特定的事。西峰古寺的重建之路或許便是如此!鄉賢們的努力沒有白費,他們獲得了海內外四方善信的支持,很快便籌集到重建所需的首期資金,於是在1996年組成了「西峰寺重建組委會」。到了2002年,西峰寺已建成天王殿、大雄寶殿等九座殿堂,新建後的西峰寺,不失古樸典雅,殿堂頂呈硬山式,用朱色琉璃瓦鋪頂,飛簷翹角,獸頭獨尊。正殿朱柱彩壁,畫棟雕梁,十分生動。寺前廣場,平整開闊,殿堂敬塑佛、菩薩、羅漢金身45尊,莊嚴慈祥,神態逼真,栩栩如生。
一陣山風拂過,似呢喃的梵音隨之飄落。在閩南眾多的叢林大剎中,西峰寺並不起眼,但這座曾載過惠能法師衣缽的古寺,還留下過留正、留從效、朱熹、蔡襄、顏延榘、陳知柔、莊際昌、虛雲法師、弘一法師這些歷史名人的足跡。作為海絲起點城市中一個小小的支點,卻可一窺其厚重。
太陽漸漸西斜,它用柔和溫馨的目光親吻大地。此時,宋朝宋祁的那句詩:「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不禁從腦海油然躍出。
邁出寺門,回首再望,那縷紫煙依舊飄搖綿長……
作 者 簡 介
楊新榕,中國民盟盟員,泉州少林寺俗家弟子。現系中國文化義工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林業作家協會會員、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智善慈航公益服務中心執行理事長、《行參菩提》籤約作家、中國著名行走散文聯盟成員、豐澤區作家協會副秘書長。散文、小說故事作品散見於《世界日報》、《散文選刊》、《青海湖》、《廈門文藝》等各級報刊,並多次獲得國家、省市區各級文學徵文獎。散文集《拾一枚紫葉的情懷》(大眾出版社),散文集《絲海浪花》已付編輯。
玉潤時光·首屆「行參菩提散文獎」目錄
玉潤時光·首屆「行參菩提散文獎」徵稿啟事
【首屆行參菩提散文獎參賽作品】夢回井字院/趙麗麗
【首屆行參菩提散文獎參賽作品】清源之戀/朱向青
【首屆行參菩提散文獎參賽作品】如火的木棉花,怒放的生命/方志英
【首屆行參菩提散文獎參賽作品】母親的呼喚/馬黎明
【首屆行參菩提散文獎參賽作品】紫色的蘭花/張新玉
【首屆行參菩提散文獎參賽作品】媽媽是女兒的守護神/張美靈
【首屆行參菩提散文獎參賽作品】地姣姣、板倉倉/慄振光
【首屆行參菩提散文獎參賽作品】女人,請不要放棄自己/李玉鳳
【首屆行參菩提散文獎參賽作品】消失在塵埃裡的千層底/狄樹強
【首屆行參菩提散文獎參賽作品】單車歲月/禹豔芬
【屆首行參菩提散文獎參賽作品】我背俺娘上高樓/王子群
【屆首行參菩提散文獎參賽作品】蘋果香裡說流年/彭豔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