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兩岸商匯 」去關注
可以看到很多的好文章
建議大家點擊右上角將【兩岸商匯】設為星標
(安卓用戶可設置為[置頂])
骨髓移植重生日,病人全家與柯博伸醫師合照。
全球COVID-19疫情持續升溫,截至8月底,已有超過2521萬人染疫 ,國際醫療需求在各國管制措施下也面臨挑戰。
而臺灣於今(2020)年3月19日實施邊境管制措施,限制非本國籍人士入境,
但相較於其他國家,臺灣疫情相對穩定,讓許多具急迫醫療需求的海外患者期盼有機會來臺尋生機。
移植後病人恢復良好,與柯博伸醫師合照。
臺北榮民總醫院血液科與院內國際醫療中心,於(2020)年5月份收到國際醫療請求,
一名美籍38歲女性「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患者,亟需進行「骨髓移植」延續生命,
但適逢各國COVID-19疫情日趨嚴峻,紛紛採取限制入境措施,也壓縮國際醫療的可能性。
患者自2月份於北京進行化學治療後,一直期盼有機會能透過「骨髓移植」降低復發風險續命,
但礙於北京疫情正值高峰,宣佈全數「骨髓移植」無限期停止;
自此經過四個月約122天的煎熬尋覓,同時評估各種國際醫療可能性,期間更碰到許多阻礙限制。
所幸,最後透過外交部溝通協調,加上美國在臺協會AIT的極力爭取下,
最終順利經衛福部特準取得入臺的國際醫療特別許可證,
於六月底來臺成功接受骨髓移植,目前持續追蹤逾三個月,病況穩定,患者也終於不再擔心受怕。
把關民眾健康!國際醫療嚴格檢疫、防堵疫情
臺北榮總副院長陳適安表示,國際醫療中心當初收到病人請求,經過血液科團隊整體評估,
判定此患者必須及時進行骨髓移植治療,避免病況急速惡化危及性命,經過多次院科內會議討論,
並積極與衛福部爭取,加上各單位協助,才能順利促成患者來臺就醫治療。
臺北榮總內科部部主任侯明志提到,目前雖然疫情緊繃,
但基於醫療無國界的人道精神,在經過審慎評估,確認病患的緊急性醫療需求後,決議收治此名患者。
同時間也緊急向衛福部檢具患者相關資料、就醫申請文件等,說明其醫療必要性、療程延續性及風險性等細節,
協助患者來臺接受醫療服務,期望發揮醫療助人的最大目的,展現臺灣優質醫療及貢獻。
臺北榮總血液科主任高志平說明,就許多層面考量,也理解民眾擔憂,
因此當時收治病患後,也與衛福部疾管署防疫單位,就防疫管理措施,
包含入境後隔離、檢疫以及就醫流程等細節討論,
確保外來人士入境後發生社區及醫院內感染的風險,嚴格為民眾健康安全把關,防堵疫情。
搶救20%的可能性 「骨髓移植」即刻救援!
收治患者進行骨髓移植的臺北榮總血液科醫師柯博伸說明,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棘手的問題在於復發率高,特定基因變異的患者中,若不能透過「骨髓移植」積極治療,預後不佳。
柯博伸進一步解釋,而此次來臺的個案,就屬於情況較差的FLT3-ITD基因變異患者,
她在二月於北京接受化學治療及非特異性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後,骨髓裡的癌細胞已完全緩解,
但若未能儘快接受骨髓移植,復發風險將與日俱增;
不但前期的化學治療成效付諸流水,後續存活率也恐怕不超過20%。
所幸,患者於6月底順利來臺入院進行「骨髓移植」,利用配對吻合捐贈者的週邊血幹細胞進行移植。
移植順利完成後,目前追蹤情況未有嚴重感染風險,已安然度過了移植最危急的關鍵時刻。
「隱形冠軍」! 臺灣白血病治療評分全球NO.1
患者一直很感謝臺灣及臺北榮總伸出援手,願意幫助需要的海外人士來臺就醫。
她也特別提及,當初來臺灣就醫,也是因為波士頓麻省總醫院(哈佛大學附設醫院)推薦,建議他們向臺灣求助,
因根據2016年 Bill & Melinda Gates 基金會 調查,並刊載在知名醫學期刊《刺絡針》指出,
在全球195個國家評比醫療可近性與品質,臺灣在白血病治療評分達100分,
為全球第一,堪稱為臺灣的「隱形冠軍」。
這推薦也讓他們有了詢問臺北榮總的契機,對於臺灣的醫療服務更有信心!
尤其原本北京主治醫師評估移植住院需要兩個月,但臺北榮總柯博伸醫師在1個月的時間內,
就讓她順利完成從入院至完成骨髓移植並且順利出院,減少了住院的勞累,
令她十分感激,讓她對臺北榮總堅強的醫療實力留下深刻印象!
最後,她也忍不住讚美臺灣的防疫與把關,從入境前需要提供核酸檢測因性報告,入境後直接送往防疫旅館隔離,
到入院前由急診隔離區再次核酸檢測確認陰性,讓她在臺灣很有安全感,
也覺得能外出甚至旅遊的臺灣人真的很幸福,
這次治療順利完成出院後,她也開始品嘗臺北有名的牛肉麵跟小籠包等等臺灣知名美食!
「癌症之王」胰臟癌5年存活率不到1成 新技術可續命13個月
1名85歲男性病患罹患胰臟癌,因年歲已高且病情嚴峻,合併多發性肝轉移、原因不明器質化肺炎,
主治醫師原不建議進行積極治療,但病患與家屬仍不願意放棄任何希望,經醫師評估後進行免疫細胞療法、溫熱療法及化療的合併治療。
約3個月療程後,腫瘤明顯縮小,且沒有產生副作用,至今已健康生活3年,與家人一同完成了更多生命中的待辦事項。
擁有20年豐富的幹細胞處理經驗的生物科技,攜手彰化基督教醫院,針對胰臟癌、頭頸癌、肺癌、乳癌、卵巢癌、子宮頸癌等6大晚期實體癌進行臨床治療合作。
生物科技實驗室暨科研處協理林育民博士表示,客制化的免疫細胞治療、輔以較低劑量的緩和性化療,
能用更貼近患者自身狀況的方式,達到提高生活品質和延長生命的目的。
NK細胞是少數「純」先天性免疫細胞療法,又稱為「自然殺手細胞」。
相較於目前國內通過的癌症細胞治療項目,絕大多數是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s)與細胞因子誘導的殺手細胞(CIK),
前者受到細胞激素刺激後才會形成,同時吞噬能力降低;
後者是毒殺型T細胞,需透過免疫活化的機制,作用才能較為顯著。
NK細胞治療技術,是不須透過抗原呈現細胞的「教育」,就能自行辨識癌細胞,並進行破壞;
作用與反應更快、更不易對自身產生排斥性,可以說是最具有廣泛性與安全性的抗癌免疫細胞。
治療經驗的專利技術:抽取全血後進行細胞分離,培養患者體內的NK細胞,將抗癌效果好的細胞株放大並回輸人體進行治療,安全且有效。
高雄長庚名譽院長陳肇隆帶領肝移植團隊,不斷尋求突破
衛福部器官移植登錄中心公布最新各醫院肝臟移植成績,高雄長庚在肝臟移植及活肝移植部分無論在病例數及3年存活率方面,均位居第一,
高雄長庚名譽院長陳肇隆表示,高雄長庚已維持36年的領先,
不斷的尋求突破與精進,也創立了多項臺灣、亞洲甚至全球的肝臟移植記録,
並在活體肝移植維持全球最高的存活率,這是移植團隊共同的努力所得來的榮譽。
衛福部公佈國內肝臟移植成績,高雄長庚蟬連第一。
根據衛福部公佈各醫院肝臟移植成績,以存活率來看,
高雄長庚自2005~2018年共完成1399例,3年存活率為91%,位居第一,
第二位為臺大醫院完成528例、3年存活率82%,第三則為高醫附醫完成65例、3年存活率為79%。
另在活肝移植方面,同樣也以存活率來看,高雄長庚自2005~2018年共完成1268例,3年存活率為92%,位居第一,
第二位為臺大醫院完成455例、3年存活率82%,第三則為臺北榮總完成363例、3年存活率為79%。
陳肇隆指出,1984年他在亞洲開創肝臟移植手術,轉眼已經36年,
第一位肝移植的病患因車禍過世,目前存活最久的換肝人迄今已有35年。
回首過去篳路藍縷,從只帶一位護理人員來到高雄長庚到現在已經擁有換肝團隊,主要因陳肇隆不僅不吝提攜後進,更不忘鼓勵。
只要團隊醫護人員站上國際學術舞臺進行口頭報告或是演講,陳肇隆就請吃當地米其林餐廳,
即便平時肝移植手術,陳肇隆也都自掏腰包請移植團隊吃便當,
從當年一個100元的便當,一直請到現在一個200元,他笑笑說,光是吃便當,他已經花了上千萬了。
高雄長庚在活肝移植領域表現出色,無人望其項背,
陳肇隆說,發展活肝移植是不得已的,主要因為捐贈器官的風氣不盛,
由於肝臟有豐富的血管叢,稍有不慎就會大量出血,需要細心與耐心,
也因為亞洲人用手拿筷子較西方國家拿刀叉來得靈巧,
高雄長庚很快就迎頭趕上趕西方國家的水準,甚至超越,到現在仍有不少國家醫療團隊到高雄長庚「取經」。
陳肇隆說,他在高雄長庚訓練了370多位海外肝臟移植醫師,
並在高雄建立肝臟移植最佳手術成果的國際標竿,髙雄雖然遠離臺北,沒有豐沛的資源,
但在他擔任院長13年期間,讓髙雄長庚從一個地方型的大醫院,轉型成為一個具有國際知名度與競爭力的醫學中心,
他對同仁的期許是「追求最優化、精緻化、人文化的醫療;從專業服務邁向以病患為中心的團隊醫療;創造不可替代的醫療優勢」。
瞄準精準、再生醫療趨勢 花蓮慈院攜生技中心首攻iPS細胞
友情提示
微信又雙叒叕改版了
為了防止走散記得給文章點讚、轉發、在看
《臺商總匯》一個大家值得推薦的平臺.
你關注了嗎?
我們己經等你很久了!
趕快按下面二維碼去加入我們吧!
特供大陸地區的平臺
讓你在大陸
也能享用臺灣美食
體驗臺商優質商品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
進入特供大陸地區的商城
去品味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