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喜歡別人稱呼自己醫生還是大夫?其實還有這個稱呼……

2020-12-26 騰訊網

素年錦時的貓:

在醫院被叫過各種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名字,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被叫「小朋友」。

我曾經給一位阿爾茲海默症的老奶奶做認知評估。

老奶奶的記憶狀態很糟糕。

自己叫什麼,身處何方,家在哪兒統統都不記得了。我問她的問題,她回答得磕磕碰碰,有一搭沒一搭,東拼西湊,牛頭不對馬嘴。

做完評估後,我讓護工送她回去。正好那會兒,住院部又有些事情需要我過去。

我從醫用電梯門口出去,很湊巧的是,在樓上的病房拐角處又遇到了這位老奶奶。

雖然我們半個小時前剛見過面。但因為見過太多這樣認知障礙的患者,我對她的記憶力並不抱有期望。對於她們來說,很多人,轉眼便不記得了。

我發現我在看她的時候,她也在悄悄地注視著我。

路過她身側的時候,我順口去問問她。

「你還記得我是誰嗎?」

她皺了皺眉頭,很努力的想去回想點什麼,雖然只過去半個多小時,但很顯然剛才的事情已經記不起來了。

但突然間她的嘴角緩慢上揚,笑容聚集直到眉梢,像極了電影裡面的慢動作。我想我當時看到的畫面就是這個樣子的,像一朵驟然升起的煙花,剎那間綻放出燦爛而又柔和的笑容,只見她咧著嘴,用皺巴巴的手在我面前晃了晃。

「我不記得你了,但,你好哇,小朋友。」

有那麼一瞬間,感覺心都被這個八十幾歲的可愛的老人家萌化了。

那是我這幾年在醫院聽到的最可愛的名字。

太陽城索拉利斯:

我同學A君是醫生,他告訴我的親身經歷:(以下為化名)

某日,一名肺栓塞女患者住院,A君病區的李主任去看病人,患者丈夫說:李主任,我愛人就拜託您了!

入院後,患者反覆出現胸悶,第三天李主任查房時,患者丈夫說:李醫生,我老婆一直胸悶,昨天用了藥也不好,你說是為什麼?

當天下午,患者違反絕對臥床的醫囑下床上廁所,起身時暈厥,患者丈夫到辦公室大喊:李四!我老婆暈過去了,你快過去!

暈厥後,女患者意識喪失,出現低血壓休克,醫生搶救中,患者丈夫大叫:姓李的!我老婆出事你要負責!

一小時後,女患者脫離危險,李主任和家屬交代病情,患者丈夫:李四!我老婆進醫院時好好的,現在差點死掉,你要給我個說法!

第四天,女患者病情平穩,患者丈夫:李醫生,不好意思,我前兩天太著急了。

第十天,患者出院,患者丈夫:李主任,這次多虧您了,我們下次什麼時候來複診?

幾天之內,家屬對醫生的稱呼從李主任到李醫生到李四再到姓李的。

然後又是幾天之內,再從姓李的又回到李主任,一切都顯得那麼的自然。

Dr老爸的育兒經:

北方多叫「大夫」,南方多叫「醫生」,也有很多叫「老師」的。

然後,說下我們這裡一個比較奇葩的風俗吧

我是兒科醫生,看小孩子的病。

我們這裡的老人,有時會按照老規矩來,特別是農村的老人,在教孩子叫人的時候,不能把別人的輩分叫低了。

舉個例子吧,如果是爸爸媽媽帶娃出門,看到一個年輕小夥子,會讓孩子稱呼他「叔叔」,而不是「哥哥」,否則顯得對別人不尊重。

問題是,如果是爺爺奶奶帶娃出門,看到我,就會教孩子叫我「爺爺」。

知道了吧,我的內心有多麼崩潰。。。

更加崩潰的,是美女醫生們。。。

陪你長大:

我覺得叫啥都行,無所謂了,一個稱呼罷了。

本科實習和研究生期間,從行政到臨床到後勤,一律稱呼:老師。對我導師也是喊老師,不讓喊主任。有的時候看到電視劇喊教授,覺得那只是生活在電視劇了,生活工作中不大常見。

每個醫學生對老師這個詞都很親切,因為每個人都是見習實習的過來人,工作之後對待年資比自己高的或者年齡大的也喜歡叫老師,一般這些人都會對自己很友好,甚至心情好了還能點撥幾下,受益匪淺。

去年我因為頸椎病回省中醫看病,找的是當年我比較崇拜的一個老師,掛號排隊之後,我想喊的是:主任好,結果喊出來的是:老師好。老師突然抬起頭,看了看我:咱學校的?我趕緊報上畢業年份和導師,又說起他得意的門徒和我同屆,老師感慨幾句時光易逝和工作不易,進入正題,討論幾句病情,開了核磁,CT和平片,核磁需要排隊,第二天出結果,就是說我第二天還要再來一次醫院。旁邊一個研究生負責下醫囑,悄悄和我說了句:師姐,去東院做吧,不用排隊,今天就能拿結果。我太感動了,素未謀面的小師弟。老師好像聽見了,回頭看看我:下午能出的話就給他(小師弟)打電話,過來找我。超級溫暖的一件小事,給我提供巨大便利,畢竟向單位請假也很不容易。

可惜後來病情加重,老師出差好長時間,就去齊魯和省立都看了。最後在省立做手術。第一次見到主任,我和我老公喊的也是:老師,主任看了我倆一眼:哪個學校?我和我老公自報家門後,正襟危坐的主任就往椅背一靠,露出神秘的微笑:說說吧,怎麼考慮的 ?我一婦產科醫生,我哪知道。我老公匯報了我治療情況。主任聽著,問了一句:卡馬西平誰讓吃的?我老公說他自己。主任點評開始了:這個藥用的好,改善心境,同時緩解疼痛,它的作用機理很簡單……。我們和他的研究生一起聽主任講各種止痛藥物的區別,就差做筆記了。最後一句:你覺得有手術指徵嗎?我思前想後,很沒底氣的說:疼痛症狀算不算?他沒有回答我,直接轉向他的學生,開啟了臨床帶教模式,多麼熟悉的場景,只是換了角色。最後住院手術很順利。他的學生還和我分享了枕頭和頸椎曲度相關性的專業看法。

一句:老師,拉近了所有醫學生的關係,醫生上,有時候很難說誰是誰的老師,誰是誰的學生,每一個努力的醫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大家互相學習,互為老師。指引過自己的人,都是自己永遠的老師。

你更喜歡被患者稱呼為什麼?在下方留言板說一說吧~

來源:知乎

相關焦點

  • 小知識:大夫,郎中,醫生,哪種稱呼更高級?
    從醫多年,一直以為大夫是個很俗的稱呼。稱醫生要雅一點。現代已經沒有稱呼郎中的了。那麼,這些稱呼都有什麼來歷呢?具體有什麼區別呢?「醫生」一詞,其本意是「學習醫學的人」,「生」指學生。此稱呼起源於唐朝。太醫署學生學習到一定階段,就舉行考試,成績優良者,批准成為合格的醫學生,既「醫生」。「醫生」一詞由此而來。後來老百姓統稱從醫者為醫生。所以,醫生是對從醫者的統稱。大夫,在古時是官階名稱,指從五品官員,地位低於公和卿,但不是官職(我理解類似於軍銜,大校,上尉,代表級別)。宋朝醫官設大夫級別(具體級別有大夫、郎、醫效、祗候等)。
  • 看了這麼多小說和電視劇,你知道古人對醫生的稱呼有哪些嗎?
    醫生這個職業無論是在當代還是古代都十分受人尊敬但是小夥伴們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在歷史小說或古裝電視劇中對醫生的稱呼甚多像「太醫」、「御醫」、「巫醫」等這種從字眼上還比較容易理解而最常見的兩種稱呼「大夫」和「郎中」到底怎麼理解呢?
  • 稱呼也有大學問!日語中稱呼自己和稱呼別人的一些基礎知識
    下面來簡單介紹一下如何適當地稱呼自己和別人。日語裡面表達「我」這個意思有很多種方式,其中一些現在已經用得不多了,個別說法更是基本瀕臨絕跡。我們只需要掌握好現在常用的那些說法一般就夠用了。這裡面按照禮貌程度的高低和說話人的性別可以分出幾種情況。有些詞一般只有男性使用,而另一些一般只有女性使用,這全都要視場合而定。
  • 除了先生女士,我們還能怎麼稱呼別人?
    Hi大家好,我是妮卡今天我們還是聊聊職場禮儀吧,稱呼禮儀。稱呼是交際的開始,只要你和別人有交往,就一定要用到稱呼,稱呼是除了外表外你給別人的第一印象,所以正確、恰當的稱呼在日常人際交往中非常重要。稱呼除了體現自身素養,還體現了對對方的尊敬程度,尤其是商務職場的稱呼,更是正式和規範。
  • 稱呼別人為(小姐),被罵了!
    女醫生甲生氣了:「叫我醫生!」病人乙對女醫生甲說:「小姐!早啊!」女醫生甲生氣了:「叫我醫生!」那是二十多年前,剛剛改革開放,有些行業開始出現,那些服務的女人有個統稱叫「小姐」,是貶義詞,如果用這個稱呼,稱呼正經的女人,那就是罵人。女醫生甲當時對我說:「好好的(醫生)兩個字,這些病人不稱呼我,反而叫我(小姐),這不是罵人嘛!
  • 古今職業對比,工作性質一樣,原來我們只是換了個稱呼
    鏢局按照自己的接收規矩,驗鏢、收取鏢費等程序,接下鏢物,就會安排人員依照相應路程護送鏢物安全送到指定地點。這個護送鏢物的過程,其實和我們現在的物流公司送貨過程是一樣的,原來的鏢師現在改叫快遞員了。2. 丫環---保姆
  • 多數女人不喜歡別人叫自己「美女」,嘗試新鮮稱呼,脫單指日可待
    有些女人總是大大咧咧的,但就是特別的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稱呼,尤其是在自己喜歡的人面前。行走在大街上的時候,遇到有問路的,首先我們都能想到「美女,你知道去哪怎麼走嗎?」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會這樣問。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女人不喜歡別人叫自己美女,不管自己的顏值有多高,在她們內心中也是拒絕這個稱呼的,雖然她們告訴這該怎麼走,但在她們內心也會趕緊讓你走,而且不會對你有好印象。
  • 他們說:醫生這個神聖稱呼,代表著責任與擔當
    從北京載譽而歸的他強調,這個獎是屬於中山三院每一位醫護人員,是對中山三院人日夜堅守、科學防疫的最高褒獎。他表示,全體中山三院人將繼續發揚抗疫鬥爭鑄就的堅韌精神,毫不放鬆,堅持科學防治,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始終為人民群眾健康保駕護航。「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向鍾南山院士頒授勳章的那一刻,我感慨萬千。」
  • 原來稱呼還有這麼多禮儀
    每個人都希望被別人尊重,合乎禮節的稱呼,正是表達對他人的尊重和表現自己有修養的一種方式。今天小編就跟大家來講講「稱呼禮儀」。  稱呼的種類  1、職務稱呼  主要以對方的行政職務相稱,具體方法有三種:一是僅稱職務,例如「部長」、「處長」、「主任」等;二是在職務前加上姓氏,例如「王部長」、「張局長」 等;三是在職務前加上姓名,適用於正式的場合,例如「劉濤書記」、「孫偉廳長」等。
  • 科學家是職業還是職稱?科學家是誰給的稱呼?
    這是一個網友提問,他還說「現代社會有很多所謂的大咖說自己是科學家,到底科學家是誰給的稱呼?」,今天我們來回答一下吧。先說答案:科學家既不是職業,又不是職稱。工人、農民、教師、醫生、軍人等是職業,他們最初僅僅指人的行業身份,後來也指人。教授、研究員、工程師屬於職稱,本來僅僅是對特殊人才的尊稱,後來變為職稱。科學家不是職業,但是他們從事著很多職業,分布於社會實踐活動的各個領域,有的從事研究工作,有的從事教育,有的從事工程,有的從事醫療事業(比如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的鐘南山院士
  • 喜歡洛麗塔的女孩一般都這樣稱呼自己,聽完感覺好可愛!
    在洛麗塔時尚圈聚集著一群喜歡洛麗塔洋裝的女孩子。她們有著不同的性格,來自不同的地方,年齡或許相差很大,但她們都有一個相同的名字叫做lo娘。在一般情況下,圈內的姐妹都是這樣稱呼彼此的。但是大家為什麼會這樣稱呼自己或者圈內的朋友們呢?今天綿綿就來給大家揭秘這個可愛的名字的由來。
  • 男人愛聽的「肉麻稱呼」,其實,是這樣的
    但隨著兩個人感情慢慢的加深,相處的時間增多,就會有一些其他更加親密的稱呼出現。最常見的可能就是「親愛的」,很多女人都喜歡這樣稱呼男人。但是對於男人來說,女人嘴裡的「親愛的」,並不是什麼讓他開心的稱呼,因為這個稱呼現在已經爛大街了,就算是剛認識的人,女人也能稱呼對方為「親愛的」。
  • 炮轟娘炮的作家,因稱呼抗擊疫情的鐘南山犯難,借用魯迅4個字
    這次疫情如此嚴峻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開始有人不敢說真話,而只有鍾老敢於站出來,明白無誤地指出「病毒會人傳人」,所以,學者這個稱呼也不適合。我也不願說你是院士,因為用院士的稱謂,似乎還描繪不出,你那涇渭分明,揉不進沙子的睿智眼睛。何況有的院士,視論文超越疫情。
  • 微醫和好大夫真的對醫生有價值嗎?
    最近和幾位專家醫生交流新時代的患者管理,總是繞不過評價「微醫」和「好大夫」這兩個掛號巨頭,加之我自己在工作中也非常常用這兩個平臺(尤其是「好大夫」),因此發現作為患者的角度、醫生的角度和醫院的角度如此不同,引發了我的思考。微醫和好大夫真的對醫生有價值嗎?
  • 曖昧的稱呼裡,藏不住的是喜歡!
    「只是一個小小的稱呼而已,能說明什麼?」這個問題你要是問我,哥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反駁你:曖昧的稱呼裡,藏不住的是喜歡!有誰會相信,稱呼裡面也會毫不吝嗇地藏著真情,但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來看,真的會,如果喜歡一個人,尤其是作為男人,首先就會從稱呼上和喜歡的女生拉進距離,比如說這樣子的稱呼:1.姐姐男人如果叫你姐姐,十個有八個是喜歡你的,還有兩個就是因為你就叫姐姐。
  • 男人稱呼女人「小姐姐」,其實是這個心理,女人別不懂!
    小的時候,看到爸爸媽媽恩愛的樣子,就在想「我要有一個這樣的玩伴該多好啊」,長大以後,才知道爸爸與媽媽之間是愛情,是要一輩子的,是要一直守護在彼此身旁的,不是友情,不是玩伴生活中,女人是很單純的,沒有那麼多心機,對身邊的每一個朋友都很好,沒有任何的小算盤,不會和別人斤斤計較!
  • 學生怎麼稱呼女老師的丈夫?想避免尷尬,這些知識你應該知道
    但是,如果是見到女老師的丈夫該如何稱呼呢?這還真是個學問。由於以前女子地位低,教師基本都是由男性擔任,也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但是現在女老師越來越多,中小學女老師的比例甚至高達50-80%,見到女老師的丈夫就成了大概率的事!一旦見面,不會彬彬有禮的打聲招呼,那豈不有損我們新時代知識青年的偉大形象?這裡面就有幾種情況,需要在不同情況下來決定稱呼。
  • 怎麼稱呼別人更合適?你如何稱呼陌生人、同事、領導?歡迎討論!
    我在後邊正好聽到都快笑噴了,稱呼女士為「師傅」,這女的一臉不高興,然後就是讓開讓這男的進進去坐了。怎麼稱呼別人,確實是一門技術活呀!記得有一次公司開會,有一位女同事,說:「老趙這個建議好,我同意!」可能是個女同事覺得跟領導熟了,這麼叫,沒問題,其實是有問題的。領導他就是領導,如果你跟他是同級,你可以稱呼他為老趙,算是一種尊稱,因為他年紀比你大。但是如果他是你的領導,你還這麼喊他,那他就不高興了!因為你這麼稱呼,他會覺得你冒犯了他的權威,不夠尊重他。那麼在職場應該如何稱呼別人呢?小編都快被搞糊塗了!
  • 保潔員願意別人稱呼她「阿姨」嗎?
    該怎稱呼保潔人員?阿姨?大姐?我一邊向上邁臺階,腦子裡一邊糾結著到底怎麼稱呼,但也不知道怎麼的就脫口而出了「阿姨,早上好」。「早上好」。陳姐的聲音聽起來超年輕,我瞬間就後悔了,感覺我把她「叫老了」。我尷尬地嗖嗖跑上樓,但這個稱呼卻一直延續著。
  • ...最重的稱呼」——「發動機醫生」鹿新弟:一位大國工匠的匠心與...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新華社北京4月24日電(記者於力、高爽)4月24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中國工人是分量最重的稱呼」——「發動機醫生」鹿新弟:一位大國工匠的匠心與初心》的報導。鹿新弟在車間工作了33年,聽力有所下降,但只需在車間緩步走過,就能從機器轟鳴聲中準確找出故障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