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鄧公第一次南巡時,為珠海題寫「珠海經濟特區好」!左側戴帽者即為時任珠海代市長梁廣大】
上個世紀80年代的珠三角,膽子不大就幹不成大事,偏偏梁廣大就是號稱「梁膽大」的那種人。
在1983年10月調任珠海之前,他就在南海(今佛山市南海區)縣委書記一任上做得風生水起,比如率先「招商引資」,吸引海外和港澳同胞回鄉投資辦廠,還帶著領導班子到萬元戶家中「祝富賀富」。要知道,那時候,「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 「越窮越光榮」還沒過時,依舊悶得像嶺南夏日的天氣。
【圖說:1981年,時任南海縣委書記梁廣大(前排左二)到「萬元戶」徐才家中賀富】
剛剛和深圳一起被設立為特區的珠海,無疑需要有這樣氣魄的主政者。
一
事實上,分別位於珠江(西江即為它的支流)兩岸,隔伶仃洋(位於珠江口外)相望的深圳、珠海之所以在1980年8月26日同時成為特區,也在於國家正銳意打破「左」的誤區,進一步對外開放。
和同年隨後加入特區行列的廈門一樣,位於中國南方邊陲的深圳、珠海有著外向型經濟的天然優勢,在外的僑胞資源很多,而且深圳可以對接香港,珠海承接澳門。所以,國家對它們寄望頗深,不僅希望特區能辦出口加工業,更希望它們在全國經濟生活中發揮多方面的作用:如發揮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和對外政策的窗口以及「開放的基地」。次年,同在珠三角的汕頭,也成為其中一員。
然而此時的珠海,底子很薄。這個從中山劃分出來,1953年才正式設縣的特區,最初只有6.18平方公裡,僅包括拱北、灣仔小部分地區,整個特區的工業產值不及南海的一個公社!
資料中寫,當時珠海全市只有6部電話可通省委,兩部電話可通港澳。中央只給了2700萬元特區開辦費,遠遠低於兄弟特區。這簡直就是一窮二白的地方。
【圖說:四個特區大致「排位」。當初的珠海只有東部巴掌大的地方。後經1983年、1988年、2009年及2010年四次擴容,才有今日的樣子】
但膽大的梁廣大,偏偏不信邪。他要在最白的紙上畫最好的圖畫。這圖畫就是大項目、大發展、大跨越。相反,當時還只是代市長的他,便勇敢地向「三來一補」說不。
在2010年接受《華夏時報》採訪中,時年已75歲的梁廣大談及自己當年如此選擇的初衷,那是源於自己快要離開南海時發現,儘管每建一個廠,就富了一個村,但很多地方都汙染了,像一個毛巾廠就讓周邊的河水,從清澈變臭變褐紅色,後來還要縣裡拿錢出來,從佛山引自來水供農民飲用。
這讓他決定,珠海搞工業一定要設門檻,有汙染的都不要,甚至有個臺灣的項目,合同都籤了,因為考察發現有兩個大煙囪,最後就沒辦成。
這就使得中小企業很難進來創業,只好轉移到中山、江門、東莞、惠州等珠三角城市。
二
不要三來一補,並不意味著珠海不要工業。它想要的是大科技、大工業。
這就包括來自美國的偉創力。其從事EMS(電子製造服務)代工製造業務,是美國第一家走出國門在海外設廠的製造商。1987年,它進入中國。珠海園區是其全球最大的工業基地。
2019年,它因為斷供華為而在國內惡名遠揚。
更多的科技人才也紛紛湧入珠海。1988年,在香港金山公司老闆張旋龍的邀請下,求伯君來到了珠海,開始專心開發心目中的WPS系統。次年,WPS問世,幾乎是一夜之間,「WPS」成了電腦的代名詞。1992年,北大南門的一餐全聚德也改變了雷軍的命運,他追隨著求伯君來到了珠海。
也正是這段時間,珠海提出要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但是人才在哪裡?只有求伯君和雷軍顯然不夠,它想要更多。為此,珠海成為了第一個喊出科技立市的城市,並重獎科技人員。
這種破天荒的事一經公布,又是軒然大波,很多人質疑國家級的科技獎勵不過一兩萬元,小小珠海憑什麼一口氣就獎個上百萬?還質問,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都能拿獎百萬,那些大名鼎鼎的「兩彈一星」功勳們該獎勵什麼?但來自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在第二次視察珠海時的一句四川話「我贊同」,穩定了人心。
1992年3月,遵照鄧小平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講話精神,珠海舉行了1991年度科技進步突出貢獻獎勵大會。也正是從市委書記梁廣大的手中,遲斌元、沈定興、徐慶中等人接過了獲獎證書,還有汽車、房子的鑰匙。1999年7月,珠海更是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在全國率先出臺《珠海市技術入股與提成條例》,首次將技術入股寫進地方法規。
【圖說:1990年代,珠海在全國率先重獎科技人才】
某種意義上,正是依託科技重獎,珠海吸引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和項目,遠光軟體、麗珠醫藥,還有金山軟體……也正是受此吸引,30歲的史玉柱率巨人團隊從深圳移師珠海。
不過,梁廣大還有更大的理想。那就是吸引人才,吸引投資,需要的是基礎設施建設。他敏銳地發現,由於珠江口(伶仃洋)的存在,嚴重地制約了珠海的交通,讓珠海接受香港的輻射受限,「每一個貨櫃運到香港,從深圳出發需要300多塊錢,珠海運過去要3000塊,運費就高10倍,你要人家怎麼來投資?」
還是在1988年,梁廣大提出了一個設想,那就是架一座跨海大橋,把珠海和香港聯繫在一起。
同年,珠海又拉開了「西部大開發」的序幕。
三
比起更靠澳門的珠海市區(今香洲區),相距有五六十公裡,被磨刀門、雞啼門、泥灣門等水域分割出去的西南諸島,還是皮毛之地。供水、供電、道路、通信皆落後。
當年想要從珠(香)海(洲)到三灶,需要坐船,天氣好的話,五個小時,當然,去其它地方,也許一天都不夠。但是,這裡窮是窮了點,但三灶加上紅旗、平沙、南水三個鎮,它們的總陸地面積約447平方公裡,是原珠海特區面積的幾十倍,一下子讓珠海有了發展縱深。
【圖說:從珠海東部到西部(今天劃為金灣區和鬥門區),隔了無數天塹】
更重要的是,海島中的高欄,是珠三角西岸建港條件最好的港口,也是天然的深水良港。這也讓珠海「以大港口帶來大工業,以大工業帶來大經濟,以大經濟帶來大繁榮」的戰略構想有了重要的出口。
但問題是,高欄四面環水,需要建設連島大堤將它與陸地連接。與此同時,港口的貨物也需要有路進出,所以還需要修建跨越諸多水域,串聯西區,並與市區對接,全長50多公裡的珠海大道。
這些還不算完。1992年,梁廣大率政府代表團訪問加拿大姐妹城市——蘇裡市後,決心在三灶建大機場,欲把國際最大的航展也搬到珠海。
這些大手筆無疑又帶來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創辦時只有2700萬元開辦費的珠海,從何找錢?很多人對此顯然不看好,因為即使西區開發只有40萬元辦公經費,也無奈地拖到4個月後才下撥。
但梁廣大不怕,因為珠海當時缺錢但不缺閒置的土地。他可以靠土地生財,把土地搞成七通一平,然後就能從銀行做抵押貸款。
另外他從珠光集團向境外融資。這個集團於珠海成為特區的同年誕生於澳門,也是最早的珠海駐港澳的「窗口公司」,肩負著珠海市政府對外經濟聯絡和為特區建設融資的核心使命。澳門最繁華的商業區新口岸,便由珠光公司填海創造的。
1984年,改革開放後國家第一次宏觀經濟調控期間,珠光公司從澳門的銀行貸款8000萬美元,解決了珠海30個項目的資金問題。
作為梁廣大的左右手,因在珠海鬥門白藤湖開發出個農民度假村而被梁相中的鐘華生,對此也很諳熟。
四
在挑下了珠海三灶管理區區委書記兼區長這副重擔之後,鍾華生告訴擔憂中的梁廣大,「只要你放權,就可以調錢。」
正好在1989年,為了滿足人們的住房需求,中央決定放開政策,允許企業和社會資本購買土地建設商品房,由此宣告了商品房時代的到來,到1990年初更是全國上下一片房地產熱。
鍾華生領著一幫人先圍海造地4平方公裡,把原來一塊叫車嘴的灘涂改名為金海岸,面向全國「賣地」招商。也正是鍾華生,喊出了「今天借你一杯水,明天還君一桶油」的口號。
直到今天,我和早期在深圳起家的投資人張挺兄聊天時,還能聽到他對這個口號的複述。顯然,這個帶有些風險投資的理念,讓很多人念念不忘。它不僅成就了鍾華生的「空手道」,更讓珠海一下子引來十多億元啟動基礎設施建設。
據報導,當時買地的人來自全國各地,哪一個省份都有,有的是看到報紙來的,有的是親戚朋友介紹來的,大家排著隊來交錢,蔚為壯觀。靠這些錢,當時只有一條幾百米舊街的三灶鎮,到1992年左右,城區範圍擴大了好幾十倍。珠海機場、珠海大道、港口也全面啟動。
顯然,它給珠海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1994年,當媲美深南大道的珠海大道完工,市區到高欄港的時長從1天縮短至1.5小時。1996年,高欄港正式運營,便引起了世界領先的石油和天然氣企業之一——BP的興趣。它在此建立了珠海BP化工有限公司工廠,成為第一家來珠海投資的世界500強外企。
【圖說:珠海大橋通車(喬中平攝)。作為珠海大道的組成部分之一,珠海大橋建成意味深長】
一切都向好的方向發展,但誰也不清楚,颱風什麼時候會光臨。
————————————————
參考資料:
張喜洋,《梁廣大》;南海名人錄;
鄭佳欣,《特區珠海如何走出「非深圳」道路?》,《南方日報》;
陳小瑛,《珠海30年發展特慢飽受非議 甚至比不上中山東莞》,《華夏時報》;
《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確立及開放進程》,中國網
徐明天,《特區汕頭珠海為何失落40年?》,「易經實修」公號
吳曉波,《經濟特區40年大洗牌,有的翻盤有的變成三線》,吳曉波頻道 ;
鄭佳欣工作室,《珠三角觀察|從雷軍史玉柱說起,珠海「92黃金一代」今安在?》,南方號;
《求伯君、雷軍、史玉柱、董明珠、黃章…重溫珠海「92黃金一代」》,氧分子網;
陳中,《珠海未來靠港口 珠海的重點在高欄港:千億投資打造珠海港》;
《滄桑巨變 從偏僻小島到「億噸大港」 育新機開新局 千億高欄再出發》,《南方都市報》;
黃昌成,《珠海:30年大項目之夢》,時代在線;
李劍輝、肖意、秦小豔、陳智軍、吳緒山,《特區40年|汕頭市委書記馬文田:對接「雙區」建設 加快融「灣」聯「帶」 推進深汕深度協作協同發展》,澎湃新聞;
張勝磊,《粵港澳大灣區的「破」與「立」》,《經濟日報》
——————————————————
採寫 | 王千馬(中國企業研究者,中國商業地理寫作第一人。出版有《重新發現上海1840-1949》、《海派再起》(海派系列);《盤活:中國民間金融百年風雲》、《寧波幫:天下第一商幫如何攪動近代中國》(商幫系列);《新製造時代:李書福與吉利、沃爾沃的超級製造》、《玩美:紅星美凱龍30年獨家商業智慧》(企業官方傳記系列);《紫菜爸爸》(人物傳記系列);以及《大國出行:汽車裡的城市戰爭》(城市發現系列)等十數部作品,並主編有《無法獨活:致餵大的年輕人》、《不焦慮的青春》。2017年,鳳凰衛視「鳳凰大視野」根據《盤活:中國民間金融百年風雲》拍攝製作了五集紀錄片。2019年,「吾球商業地理」參與吳曉波頻道的12集紀錄片《地標70年》的拍攝合作,通過12個中國地標見證新中國70年的風雨歷程!此外,「吾球商業地理」在2018年以及2019年兩度榮獲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年度十大壹點號」稱號)
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
編輯| 大腰精
製作 | 粉紅女佩奇
壹點號吾球商業地理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