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6 1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皖中小桂林
岱鰲山
岱鰲山,位於樂橋鎮岱鰲村境內,為廬江、樅陽、桐城三縣(市)之界山,距廬城南20千米。
《廬江縣地名錄》載:「岱鰲山,此山形似鰲魚狀,巖石黛黑,省『黛』為『岱』,故名。
此山系大別山餘脈,東南走向,綿亙數十裡,在綠蔭覆蓋、峰平坡緩的丘陵地帶突兀而起。它有九座山峰對著大凹口,逶迤蜿蜒,山勢削斷,巖峭如壁。其最高峰為龍王頂,海拔270米,宛如一頭巨鰲。故稱岱鰲山。
關於岱鰲山之名,民間傳說諸多,但其廣為流傳的主流說是「三鞭子打不動岱鰲山」的神話故事:遠古時期,此地是東海之稍。因人皇軒轅氏得神鞭興起,趕山填海,以擴大疆域領地。東海龍王得知,十分著急。便求救於鴻鈞老祖(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的師傅)。經密商,東海龍王和鴻鈞老祖聯手,將棲歇在海灘上的一頭神鰲點化成一條山脈,即今日的岱鰲山。岱鰲山因神鰲化成,怎能是你人皇輕易趕動?果不其然,任憑人皇如何驅趕,岱鰲山絲毫不動。軒轅氏大怒,使出渾身力氣,猛抽三鞭子,岱鰲山仍巍然屹立,只是山體被打開了三個缺口,即今山東部的大凹口(又名大化口)、小凹口和山西部的楊眉山口。
大凹口東,山分二峰,形如筍竹,鑽天而立,最高峰叫龍王頂。
龍王頂峰之左側是簸箕山谷,谷側峭立三座石壁,谷深百丈,中間石壁上,滋生出一塊人頭巨石。山峰之南,有三座小峰,形如馬鞍,故名「馬鞍寨」,相傳明末農民起義軍曾在此安營紮寨,至今營寨遺蹟尚存。馬鞍寨上有風洞巖,峰間有座石婆嶺,嶺上矗立著三座人形巨石,高約數丈,整齊地峭立在一條中軸線上。前似老翁;中似轎狀,坐一秀女;後似老婦。形象逼真,人稱石公、石婆、石小姐,是岱鰲山最為亮麗的一道風景。
關於石公、石婆、石小姐的傳說,亦是多種多樣。其廣為流傳的主流說是:石小姐乃山神之女,自幼天生麗質,嬌媚可人。長大後許配給東海龍王的三太子。出嫁時,石小姐要求東海龍王從水路迎親,如這樣,必將是良田變滄海,生靈遭塗炭。玉皇大帝得到消息後,龍顏大怒,拍案而起。立即派雷公菩薩帶領天兵天將來到石婆嶺。此時石小姐與父母已經盛裝站在山之巔,等待海龍王三太子前來迎親。豈知天空忽然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只聽得一聲巨響,石小姐和她的父母被點化成三座巨石。後人便稱之為石公、石婆、石小姐,此嶺則名石婆嶺。
△石公、石婆、石小姐
由「石婆嶺」西行越過一道山梁,是一峽谷。谷西岸,有一山間小平地,修篁敝日,古樹參天,泉水叮咚,鳥語聲不絕於耳,環境清雅秀美。傳說清康熙年間,有張氏三姊妹春遊岱鰲山,見此地山水秀美,誓不還家,便結茅而居,建成「小圍淨土庵」,吃齋修行。逢十二強盜驚擾而節貞不屈,圓寂後就地葬於庵旁。她們的故事則在民間傳為佳話,清宰相張英聽說後命人查譜得知此三聖女原為其三世祖姑。於是,張氏三姊妹的十世孫,康、雍、乾三朝大學士張廷玉為其立祠,將「小圍淨土庵」擴建並更名為「三聖庵」,又名「三貞庵」,並親自作《重修三貞庵記》。雖經十年動亂,但張廷玉及其弟兄所立的一塊巨型石碑依然保存完好,被破壞的庵堂現今已原址重建。
「三聖庵」西,有兩座形如獅子的山峰,一座叫姚家獅子峰,一座叫尹家獅子峰,一雌一雄。相互依偎。東西南北,遠觀近看,兩座獅峰都形象逼真。獅峰上,怪石嶙峋,形真名切,誘人輾轉流連忘返。在姚家獅子峰一側,有一筲箕型谷地,人稱「龍王殿」。箕谷的三壁為奇巖怪石構成,後壁上的人形巨石,雄壯威武,酷似坐在龍椅上的海龍王。谷底正中有座墓冢,墓前立巨碑一塊,文曰「明中書舍人翠林姚公府君老大人之墓」。此乃是「桐城派」大散文家姚鼐的始祖。又有傳說因葬此墳出清朝皇妃姚香姑,所以被稱作「香姑墳」。過楊眉山口,是一座像削去峰巔的山巒,名叫平頂山,又名谷林寨。這裡地形險要,歷史上屢有綠林好漢,在此安營紮寨。太平天國時期,李秀成的部隊也曾在此駐紮,各種痕跡至今依稀可辯,山腳下太平軍當年修建的萬人井更是恩澤民眾。
龍王頂峰之巔建有一座廟宇,名「龍王廟」。
龍王廟現名龍天寺。該寺始建何年?無考。民間傳說,宋仁宗年間(1023—1063),是年,天旱無雨,禾苗枯死,百姓饑渴,外出逃荒求生,餓殍遍野,驚動了天地。有一天,山頂上突然冒起烏雲,迎空直上。過了兩天就下起了大雨,緩解了旱情。因此,村民們紛紛上山到廟裡進香,感謝龍王爺降雨之恩。當地流傳:「龍王廟招雲,晴天要轉陰。」 意思是只要岱鰲山頂龍王廟有雲霧繚繞,老天就要下雨。方圓數十裡的鄉民,都將它看作氣象預報臺。
民國年間,尚有廟宇8間,神像10餘尊。上世紀50年代,廟宇全毀。80年代開始復建。1993年,報經宗教主管部門批准,以「龍王廟招雲,晴天要轉陰」,龍王能知天氣,便正式更名為龍天寺。至2001年,相繼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龍王殿、祖師堂,供奉各類佛像108尊。另有齋房、寮房等百餘間。有下院觀音寺、龍泉寺、三寶寺,共有僧眾30多人。香火旺盛。現為市級重點寺院。
龍天寺
岱鰲山人傑地靈,新中國成立前曾是新四軍、遊擊隊戰鬥生活過的老區,出過馬哲聰、張亮侯、黃大榮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世界著名的美學大師朱光潛、我國著名的法學家周新民兩故居就坐落在岱鰲山腳下。清代貢生、知名學者吳廷香墓在岱鰲山之北麓。
「山因石而奇,地以人而傑。」岱鰲山風光秀麗,自麓至巔怪石嶙峋,危崖蒼波,宛若畫境。方圓數十裡山上,怪石各異,或臥或立,或起或伏,有如人形,有如鳥狀,各類動物之形,應有盡有。從東往西,石洞石窟,石柱石筍,層出不窮,享有「皖中小桂林」之美譽。而如今,地方政府在規劃打造岱鰲山景區,岱鰲山將以其得天獨厚的生態旅遊資源和濃厚的文化底蘊,成為皖中又一旅遊觀光勝地。
▼
往期精彩回顧
▼
厲害了!廬江兩項目獲安徽省千萬元資金支持點讚!廬江這家單位獲得省級表彰【書香潛川】愷悌街作者/汪德生
編輯/汪小桃 徐昕瑤(實習)
校對/蘇鈺欣
原標題:《穿越廬江岱鰲山,尋覓即將消失的遠古神話……》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