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島嶗山優待外國人
2、上海洋女婿事件
3、山東為外籍隔離人員提供一對一服務
……
一場突然其來的疫情,考驗的不僅僅是人性,也順帶考驗了部分人員的「民族自尊心"是否合格。
但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更多崇洋媚外的案例時時在上演,只是大家似乎已經習慣了或根本就沒有察覺意識到。
大家可以嘗試回想一下或看看身邊買的東西,是不是有很多的包裝上畫面都是外國模特?男性服裝、男性內褲、女性服裝、女性內衣、食品包裝、大家電、小家電、兒童玩具、兒童食品、兒童服裝、嬰兒尿褲、嬰兒奶粉、數碼電子產品……等等等等,可以說充斥著各種外國人像或模特。
這些產品的企業有的是國內知名企業、有的是國際知名企業甚至有的是國際一流企業,為什麼會這樣呢?
1、從企業的角度來講,或許企業早期的包裝設計、平面設計人員個人覺得外國模特更能體現產品特點,表現更突出,企業領導層也沒有在意這方面問題;時間一長,似乎就形成了一個習慣,好像不用外國模特,設計人員擔心會通不過領導的審核,領導會擔心不用外國模特體現不出企業的品牌高端感覺。此時,企業層面從上到下的人員開始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了。
試問:用外國模特就能體現品牌高端的感覺?
2、企業業務需要。企業產品或服務需要出口國外,所以為使客戶更易接受而採用外國模特。這點本人也非常贊同,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因公司部分產品出口國外用外國模特,從而使得只在國內銷售的產品包裝、宣傳也變為外國模特人物,豈不是張冠李戴了?更為誇張的是,不少企業的產品純屬內銷產品,甚至連出口資質都沒有,但包裝畫面卻幾乎都是外國模特。
試問:國內就沒有一個名星、沒有一個模特?
3、經費緊張原因。或許部分企業會表示已經花了錢購買了外國模特素材、請了外國明星拍了廣告,總不能放著不用而白白浪費錢吧?
試問,如果明知企業沒有出口業務,為什麼非要請外國模特呢?如果有部分出口業務,那就用在那部分產品上面即可,為何要全部產品使用呢?
4、會有部分企業人員叫屈說:消費者喜歡看外國模特畫面啊,換了就會銷售業績不佳。
這本身就是一句偽邏輯的話!
(一)正是因為處處充滿外國模特畫面,對消費者從小就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導致的問題,部分企業產品的包裝畫面是重要因素。
(二)換了畫面就會銷售業績不佳本身就是一句笑話。
個人認為:
與零散報導的崇洋媚外事件相比,各大小企業的產品包裝「崇尚外國模特」的陋習更具有破壞性,它讓每一個中國民眾從小就在受「崇洋媚外」風氣的影響,而且是潛移默化地、不易察覺的方式進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