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讓每一個中國人從小就受「崇洋媚外」陋習的影響

2020-12-23 種平二十八畝田

1、青島嶗山優待外國人

2、上海洋女婿事件

3、山東為外籍隔離人員提供一對一服務

山東為外籍隔離人員提供一對一服務

……

一場突然其來的疫情,考驗的不僅僅是人性,也順帶考驗了部分人員的「民族自尊心"是否合格。

但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更多崇洋媚外的案例時時在上演,只是大家似乎已經習慣了或根本就沒有察覺意識到。

大家可以嘗試回想一下或看看身邊買的東西,是不是有很多的包裝上畫面都是外國模特?男性服裝、男性內褲、女性服裝、女性內衣、食品包裝、大家電、小家電、兒童玩具、兒童食品、兒童服裝、嬰兒尿褲、嬰兒奶粉、數碼電子產品……等等等等,可以說充斥著各種外國人像或模特。

這些產品的企業有的是國內知名企業、有的是國際知名企業甚至有的是國際一流企業,為什麼會這樣呢?

1、從企業的角度來講,或許企業早期的包裝設計、平面設計人員個人覺得外國模特更能體現產品特點,表現更突出,企業領導層也沒有在意這方面問題;時間一長,似乎就形成了一個習慣,好像不用外國模特,設計人員擔心會通不過領導的審核,領導會擔心不用外國模特體現不出企業的品牌高端感覺。此時,企業層面從上到下的人員開始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了。

試問:用外國模特就能體現品牌高端的感覺?

2、企業業務需要。企業產品或服務需要出口國外,所以為使客戶更易接受而採用外國模特。這點本人也非常贊同,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因公司部分產品出口國外用外國模特,從而使得只在國內銷售的產品包裝、宣傳也變為外國模特人物,豈不是張冠李戴了?更為誇張的是,不少企業的產品純屬內銷產品,甚至連出口資質都沒有,但包裝畫面卻幾乎都是外國模特。

試問:國內就沒有一個名星、沒有一個模特?

3、經費緊張原因。或許部分企業會表示已經花了錢購買了外國模特素材、請了外國明星拍了廣告,總不能放著不用而白白浪費錢吧?

試問,如果明知企業沒有出口業務,為什麼非要請外國模特呢?如果有部分出口業務,那就用在那部分產品上面即可,為何要全部產品使用呢?

4、會有部分企業人員叫屈說:消費者喜歡看外國模特畫面啊,換了就會銷售業績不佳。

這本身就是一句偽邏輯的話!

(一)正是因為處處充滿外國模特畫面,對消費者從小就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導致的問題,部分企業產品的包裝畫面是重要因素。

(二)換了畫面就會銷售業績不佳本身就是一句笑話。

個人認為:

與零散報導的崇洋媚外事件相比,各大小企業的產品包裝「崇尚外國模特」的陋習更具有破壞性,它讓每一個中國民眾從小就在受「崇洋媚外」風氣的影響,而且是潛移默化地、不易察覺的方式進行著。

上海保安怒懟外國人

相關焦點

  • 孩子從小學習英語與現代社會崇洋媚外的風氣是一脈相承的嗎?
    換句話說,英語成為了部分中國小朋友的啟蒙語言,一些英語培訓機構更是賺的盆滿缽滿,許多小朋友除了中文名之外,將自己擁有一個英文名字作為一種驕傲和炫耀的。這不得不說是語言學習的病態。英語的實質是一門語言,而語言的最主要本質是一種工具。工具是用來使用的。換句話說。如果工具不拿來使用。就喪失了其存在的根本意義。這也就是為什麼?
  • 當代和解放前的中國人都崇洋媚外,但兩者本質並不一樣
    「崇洋媚外」絕對是個近代詞彙。因為在古代中國向來是東亞的主導者,是名副其實的天朝上國,古人直接把外國人叫做蠻夷,絲毫不會崇拜外國的任何事物。鴉片戰爭讓中國人第一次見識到「洋人」的厲害。但鴉片戰爭對清朝的打擊並不大,不痛不癢。清朝統治者也並沒有認真反思,中國人尚未崇洋媚外。緊接著發生的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直接攻入了北京,火燒圓明園,舉國震驚。
  • 周杰倫曾4次公開強調自己是中國人 並呼籲國人不要崇洋媚外!
    在小編看來,周董身上最讓人感動的一點是他對中國人這一身份的強烈認同和堅守。據小編查閱資料發現,周董至少有4次公開表態過自己是中國人的身份,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做個盤點。相信大家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周董在某頒獎晚會上拒絕說韓語的那次。當時周董剛領完獎,主持人曾寶儀便示意讓周董用韓語對臺下的韓國粉絲打個招呼。但周董卻斷然拒絕,並說:「我們不要崇洋媚外,這是我們出道至今一直奉行的宗旨。
  • 中國人為什麼那麼愛國?中國人為什麼反感崇洋媚外的行徑
    面對這位母親的反擊,我的答覆就是,這個絕不是仇富,我覺得,網友們不滿很多中國人把未成年的孩子送出去讀書,他們反感的是鄙視崇洋媚外的行為。如果說網友們仇富,只有一個不愛國的人才會說這種話。我們不說教育成才,我們只說「崇洋媚外」。這些送未成年孩子去國外上學的人,想過一個問題沒有,小孩子到了國外,在西方這樣的思維模式上,他們還能分辨地域文化衝突及文化是非和大義的?他們在那種所謂的民主自由思想國度裡,還能深深理解中華民族的禮義廉恥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國強則民強,國人重拾自信,不再崇洋媚外
    近日發生的外國人在中國,先有外籍人士在檢測病毒時插隊並叫囂中國人滾出去,後有外國人咬傷護士。國人無不憤慨,希望對這些擾亂秩序的外國人做出處罰——中國人不是好欺負的。記得年幼時,大人們提起外國人,總是一副豔慕的樣子。當時外國人代表的就是先進富裕。如今,最常聽到的是外國人也不見得多好,也有垃圾人。
  • 《葉問4》:實力「打臉」那些崇洋媚外不自信的中國人
    當葉問查出患癌症後,一心想為阿正找個好出路,於是去了美國,想找一所好的學校,可以讓阿正有書念,待學業有成後,可以有一個不錯的發展前途。然而,到了美國之後才發現,那些表面上風光無限的中國人,其實一直在忍受著美國人的欺辱,尤其作為華商總會的會長更是如此,女兒被同學欺負成那樣了,還要說女兒的不是。
  • 記得那位發誓不嫁中國人的女子嗎?現在她怎麼樣了?網友:崇洋媚外
    記得那位發誓不嫁中國人的女子嗎?現在她怎麼樣了?網友:崇洋媚外 說起崇洋媚外這個詞,有很多人對它有著不同的見解,不管是身在哪個國家,都不能忘記自己的本質,很多人他們認為國外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可事實那只不過是一種自我欺騙,有一位中國女子,她就用行動告訴了我們什麼叫崇洋媚外
  • 崇洋媚外?中國人到底怎麼了?
    崇洋媚外?中國人到底怎麼了?在中國大街上,看見老外開著幾萬造的「北汽」敞篷越野車;帶著家人兜風,悠閒自在,氣場絕不輸幾百萬的豪車!如果換做是中國人開中國造汽車,估計會被別人噴屎,笑掉大牙;感覺沒有品味,開出去沒有面子嫌丟人;有個朋友和我說過,公司同事周末外出郊遊,竟然一個同事做他的車都沒有,都選擇做了價格更貴的車子,同事說別人的車子坐著舒服,上下車也有面子!
  • 被崇洋媚外的宿管阿姨
    節日只是一個表達心意的時機 阿姨是想要給遠離家鄉的同學一點關愛 我不知道,這是哪門子的崇洋媚外。 那合著所有在國外節日表達心意的人都是崇洋媚外了嗎? 結論:吃飽了沒事幹,隨便找個地方發爛發臭。 其次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 我女朋友要是在情人節收到我禮物的時候,不感謝我反而甩我一耳光說「崇洋媚外,我是中國人不過外國節」。
  • 西方體制的缺陷與中國人崇洋媚外思潮
    確實,一個社會需要精英,也需要普通的勞動人民,表面上看來社會倒也井然有序,各階級的人各自安好、各取所需,但於我觀之,這背後折射出的卻是特權階級、有產階級對人權的肆意踐踏。誠然,一個社會不管教育多麼完善,都會出現層次的劃分,有人脫穎而出,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平凡的崗位上享受賀拉斯所說的「平凡的幸福」,這未嘗不是一種有趣的人生,但區別在於,無論追求什麼樣的生活,都應該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而這種不對等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剝奪了人選擇的權利!中國的應試教育是有缺陷,但是看出這一點並不代表著我們高瞻遠矚。
  • 那些崇洋媚外的人,你們該醒醒了!
    在我國古代是沒有「崇洋媚外」這個詞的。為什麼?因為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在古代的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世界霸主地位,其它國家在當時的中國人眼裡都是「蠻夷之地」,那時候怎麼可能有人崇洋媚外呢?所以自然就沒有崇洋媚外這個詞了。到了近代,衰落的中國被迫與列強籤訂不平等協約,各種替洋人辦事的「買辦」出現,這才有了「崇洋媚外」一說。
  • 原創丨在中國,崇洋媚外為啥突然變「洋垃圾」?原因找到了!
    戳圖購近代以來,由於中國逐漸走向落後,崇洋媚外之風逐漸盛行。中國的崇洋媚外,到汪精衛把賣國美化成「曲線救國」而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我們基本上可以有這樣一個邏輯:崇洋媚外者不一定賣國,但賣國者幾乎一定崇洋媚外。
  • 知名男星髮長文怒懟崇洋媚外的現象
    8月28日,中國樂壇音樂鬼才李榮浩髮長文diss崇洋媚外現象,並表示華人文化與西洋文化都有各自的魅力,沒必要擺低姿態去追求西洋文化。
  • 過個洋節就是「崇洋媚外」?如何看待這種輿論現象?
    而另一方面他們又譴責出國旅行是崇洋媚外,你說這是精神分裂?還是嫉妒別人有錢?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哪怕是一個非常弱小的民族,它都有自己的民族尊嚴,都認為自己的文化是最優秀的。平心而論,若是比文化,中國人真的不虛,但如今國人對於本國文化的保護和宣揚力度真的不夠。別的不說,很多人就連自己的民族服飾都不清楚,最多也就知道個大概,唐詩也背不上幾首。
  • 都2021年了,為什麼現在還有不少人「崇洋媚外」,自卑是根本
    什麼是崇洋媚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說去國外讀書就是崇洋媚外,用外國產品也是崇洋媚外。但是其實這種言論是錯誤的,我們的確要正視自己的差距與不足,我們去國外讀書,其實也是為了強大自己強大國家,我們用外國產品也是為了讓自己得到很好的產品體驗,其實這些都不是崇洋媚外。
  • 淺析崇洋媚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淺析崇洋媚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本文純屬個人觀點)(一)忽然想到一個問題:為什麼現在很多人都崇洋媚外呢?思前想後,於是打算寫一篇文字。不過後來轉念一想,這個問題太複雜,涉及層面太廣泛,不是我這個名不經傳的小民百姓可以妄言的。因此,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也就不去談為什麼了,只膚淺地探討一下從什麼時候開始。
  • 說起「崇洋媚外「,日本人是第一
    月亮總是國外的圓,這句話其實放在哪裡都合適,例如我們的近鄰日本,日本人「崇洋媚外」的程度比咱們國家的程度更嚴重。舉三個例子:第一、日本作為汽車大國,汽車工業非常發達,也有雷克薩斯等豪華品牌,但是在日本銷量最好的豪華車依然是奔馳。
  • 「過洋節」就是崇洋媚外了嗎?請別給傳統文化抹黑,拒絕道德綁架
    一些中小學開始大興「西洋文化」的同時,卻有一些高校開始「禁過洋節」,「過洋節」被指責崇洋媚外,是文化入侵,是西化,是中國人丟掉了文化傳統。這兩種對待外國文化極端的表現,不得不讓人深思:我們到底該如何對待外來文化呢?在文化交融與文化入侵這兩個看似對立的問題之間,我們又該如何去保持平衡呢?
  • 這些崇洋媚外的思想要不得
    然而,從疫情開始到現在,一種不和諧的聲音,始終在每個中國人的耳邊縈繞。這聲音不是繞梁幾日的動聽音樂,而是從幾個外國人嘴裡發出的雜音。最近,青島某地核酸檢測,位置在青島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幾個外國人直接插隊進行檢測,甚至將一名質疑外國人的中國小夥子的單據扔掉,並狂言「中國人出去」,其人語氣蠻橫,態度囂張。
  • 周杰倫國內愛國,網上卻崇洋媚外,以前說愛國都是假的?
    但就是這樣一個在華語樂壇,華語音樂早已成為時代符號的音樂人,周杰倫卻因為自己的個人社交平臺引發了不少爭議。一個周杰倫「崇洋媚外」的話題,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在各種論壇之中。  周杰倫在內地的社交網絡上,除了某平臺的小視頻帳號,一直都沒有開通的個人社交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