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腦瘤有治了!科學家完成首個大規模蛋白質基因組分析

2020-12-17 瀟湘名醫

作者丨唐鳳

圖片來源:《細胞》

美國聖朱迪兒童研究醫院的一名患兒的遭遇曾讓人唏噓不已,他罹患了非常罕見的白血病,他的父親則在兩三年前31歲時死於腦癌。

當時,研究人員發現,一個有缺陷的基因P53產生了隔代相傳,這種基因正是一種致癌因子。「是這個因素導致男孩罹患癌症嗎?感覺像是如此……但我們也不敢確定。」也許當時困擾兒科腫瘤醫生Michael Walsh的這類問題,快要有答案了。

一項空前規模的「蛋白質基因組學」研究,分析了兒科腦瘤涉及的蛋白質、基因和RNA轉錄,以便對這類腫瘤有更全面的了解。這一結果可以幫助醫生更準確地識別不同類型的腫瘤和治療方法。11月26日,相關論文刊登於《細胞》。

深入蛋白質「世界」

蛋白質基因組學是蛋白質組學和基因組學交界的一個研究領域。雖然基因組是蛋白質的藍圖,但這些蛋白質才是人體每個活細胞的主力。為了理解基因組,人們需要對蛋白質組有充分的理解,包括其翻譯後修飾(PTM)。

雖然單細胞RNA已被廣泛應用於癌症研究,但在單細胞水平上,深層蛋白質組分析尚不可行。所以現在,基於較大組織的質譜分析是進行大規模蛋白質組學和PTM鑑定的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兒科腦瘤是兒童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僅次於白血病。一些兒科腦瘤類型的預後很差,5年生存率不到20%,例如高級別膠質瘤和非典型畸胎樣橫紋肌樣腫瘤。改善患兒的治療策略迫在眉睫。

該項研究的主要通訊作者、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遺傳學和基因組學教授王沛在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時表示,在治療兒科腦瘤時,需要精確的藥物方法限制危害大腦發育的毒性。「儘管在過去的十年裡,基於基因組學的精準醫學研究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基於基因組信息的兒科腦瘤靶向治療在很大程度上都不成功。」她說,「因此,我們希望深入蛋白質『世界』,對這些腫瘤有新的認識,而這在本研究之前一直是一個缺失環節。」

「一般來說,兒科癌症,尤其是兒科腦瘤,具有相對較低的突變。」王沛解釋說,「因此,對這些腫瘤功能分子生物學的全面描述,包括蛋白質基因組分析,對於更好地理解和治療兒科腦瘤是至關重要的。」

首個全面調查

基於此,美國臨床蛋白質組腫瘤分析聯盟(CPTAC)、兒童腦瘤網絡(CBTN)、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國家癌症研究所、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國家兒童醫院和費城兒童醫院等組織機構的研究人員,收集並分析了兒童多種類型腦瘤的遺傳、基因組和蛋白質組數據。這項研究是首個針對兒童腦癌基因組(旨在描述樣本的DNA序列改變)、轉錄組(量化RNA的拷貝)、整體蛋白質組學(識別和量化蛋白質)和磷酸化蛋白質組學(量化活性蛋白質)的全面調查。研究人員分析了218個腫瘤樣本,涉及7種不同類型的腦瘤。

「這項研究涉及了來自近40個不同研究機構的數百名研究人員。它的成功是研究人員、醫生、病人、家屬等共同努力的結果。」王沛說。

「這項聯合研究的驅動力是對數據共享和開放科學的承諾。我們的合作為CPTAC和CBTN提供了一個機會,以擴大我們可用的資源,回答極其重要的生物學問題。利用這些專業組織的集體智慧,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兒科腫瘤的機制,改進目標蛋白的識別過程,並潛在改善癌症治療。」參與該研究的CBTN學術共同主席、費城兒童醫院的Adam Resnick說。

研究人員還提到,由於這個項目的複雜性,數據生成涉及到許多研究實驗室的協調。數據生成後的質量控制也成為重要組成部分。CPTAC已經建立了一個非常嚴格的程序,執行多層次的蛋白質基因組數據質量檢查和預處理。

尋找背後的共性

通過描述這些不同類型腫瘤共有的生物主題,研究人員提出了新見解,指出目前特定類型腫瘤的治療可以用於其他具有相同蛋白質組特徵的腫瘤。

具體來說,研究人員揭秘了兒童顱咽管瘤(一種兒科腦瘤)的兩個不同亞群。其中一個亞群的蛋白質組/磷酸化蛋白質組特徵與另一種類型的腫瘤——存在BRAFV600E突變的低級別膠質瘤驚人的相似。這一觀察結果表明,MEK/MAPK抑制劑—— 一種已用於治療上述膠質瘤的化療藥物,也可能有助於治療目前尚無強有力化療選擇的顱咽管瘤。

王沛提到,他們已經與太平洋兒科神經腫瘤協會(PNOC)合作,提交了顱咽管瘤臨床試驗提案。這些試驗有望很快啟動,以測試抑制劑對一些兒童顱咽管瘤患者的有效性。

研究團隊還利用豐富的臨床結果數據,為一種名為高級別膠質瘤(HGG)的腫瘤確定了新的預後生物標誌物。當HGG有一種被稱為H3K27M的基因突變時,它們往往具有很強的侵襲性,患者的生存時間相對較短。研究人員發現腫瘤組織中IDH1和IDH2蛋白的豐富程度,可以幫助確定那些具有未突變H3K27M的基因,其侵襲性也較弱。

「結合本研究產生的臨床、蛋白質組和遺傳數據,我們可以構建更全面的腦瘤生物學模型,從而實現更有針對性的治療。」國家兒童醫院腦瘤研究所主任Brian Rood告訴記者。

研究人員正在進行大規模的成人膠質母細胞瘤和年輕人膠質母細胞瘤的蛋白質基因組研究。在大腦發育的背景下了解這些腦瘤,並確定適合不同年齡組的治療方案,將非常重要。

「我們首次揭示了在兒科腦瘤中蛋白質的力量,從而更好地確定哪些患者可能從給定的治療中受益。」論文作者之一、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教授Amanda Paulovich說,「隨著這項工作進一步走向臨床,我希望它能給這種可怕疾病的患者及其家人帶來安慰。」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10.044

《中國科學報》 (2020-11-26 第2版 國際)

【來源:中國科學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在我國啟動,將在三年內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
    近日,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在武漢啟動。
  • 李家洋/韓斌/朱健康等4院士首次提出水稻全基因組蛋白標籤計劃
    該文章由中國科學院李家洋院士、韓斌院士和美國科學院朱健康院士、Pamela Ronald院士,四名植物研究領域的著名科學家共同署名,提出了一項名為「水稻全基因組蛋白標籤計劃(RPTP)」的倡議,旨在通過國際合作,在全基因組範圍內為水稻的每一個蛋白編碼基因原位融合一個蛋白標籤,該計劃有望將極大地促進以蛋白質為基礎的分子機理研究。
  • 科學家可以一次編輯多個基因組片段
    基於 CRISPR 的基因編輯技術徹底改變了人類基因組的研究,它使得科研人員可以通過精確敲除人體內的任何基因來獲取對相關基因所具有功能的認知,但這類方法依然具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不能同時切除同一細胞中的多個基因或基因片段,這種類型的基因組手術是科學家了解基因組不同部分在正常生理和疾病情況下如何協同工作的關鍵。
  • 科學家完成地球上最小動物的基因組揭秘
    蜘蛛綱的成蟲一般都有八隻腳,可是番茄銹蟎只有四隻腳。 科學家認為這種蟲的體形、獨特衍生的形態,以及擊敗番茄免疫力的秘密,都和它的基因相關,而科學家目前對此一無所知。它的基因組也是節肢動物裡面最小的一個。 近期一個歐洲和美國研究人員合作的研究組,第一次對它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研究結果發表在《eLife》期刊上。
  • 近期科學家們在腦癌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
    由於我們具有識別這些致命細胞的獨特能力,因此我們設想利用該平臺來篩選潛在的治療藥物,以有效地阻止這些細胞的侵襲和/或增殖,並通過在實踐中應用精密藥物來最終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通過對這些致命細胞進行蛋白質組學分析,我們將鑑定和表徵阻止這些高侵襲性和增殖細胞的新型靶標。研究者表示,當前的測試技術還不能有效地預測針對每個患者的膠質母細胞瘤結果。
  • 《柳葉刀》子刊:兒童腦瘤有望迎來個體化治療
    髓母細胞瘤佔兒童腦腫瘤的15%-20%,目前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腫瘤、放療和強化化療。在最近一項關於該症的研究中,來自紐卡斯爾大學的科學家通過識別一組兒童的染色體特徵,實現了對患者的個性化治療,顯著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研究結果還顯示,許多患有髓母細胞瘤的年輕人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化療和放療,從而免受不必要的副作用。
  • 武漢大學領銜完成首個蠍子基因組測序
    昨日獲悉,美國《科學》雜誌及其國際性非營利出版機構AAAS(美國科學促進會)剛剛評選出2013年度「具有重要意義的基因組學研究」,由武漢大學領銜完成的「馬氏正鉗蠍基因組測序」入選。對該項研究的評價指出:蠍子是眾所周知的活化石。馬氏正鉗蠍基因組含有3.2萬多個蛋白編碼基因,比人類多1萬個基因。
  • 人體有多少種蛋白質?
    2005年Science提出了「人體內有多少個蛋白質?」 這一科學問題。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不斷完善, 以及「後基因組時代」在蛋白質組學方面研究的不斷深入, 科學家們都嘗試來回答這一有趣的問題。至今為止, 科學家們對人體內蛋白質具體數量還沒有達成共識。
  • 科學家如何利用機器學習手段幫助改善人類健康研究?
    如今由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小組表明,機器學習程序可以比醫生更準確地預測ECMO後最有可能遭受腦損傷的嬰兒和兒童,該研究近日發表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上。
  • 科學家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39:49 德國哥廷根大學Nils Stein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 迄今最大規模基因組樣本分析發現丨突變讓中國藏族人適應高原生活
    那裡的空氣中含有較少的氧氣,有更多來自太陽的有害紫外線(UV)輻射,並且一年四季的食物供應變化也很大。但這並不能阻止近500萬人在中國的青藏高原上生活,這裡的平均海拔高度到達了4000米。如今,來自中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分析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中國藏族人群基因組樣本,進而發現了7種新的基因,它們能夠幫助藏族人調整並適應高海拔地區,從而獲得更高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並促進身體生成維生素葉酸。
  • 一項遺傳學新研究揭示了人類基因組中隱藏著「暗物質」
    正如有一種神秘的暗物質佔了我們宇宙的85%,人類基因組中有一個「黑暗」的部分也困擾了科學家們幾十年。只有2%的人類基因組編碼蛋白質,蛋白質是我們身體的組成部分,是化學反應的催化劑,使我們得以茁壯成長。自上世紀70年代基因測序技術首次發展以來,科學家們就一直對這一概念感到困惑。當時,基因測序技術揭示了基因組編碼與非編碼區域的比例。 基因傳統上被認為是轉錄成RNA,隨後被翻譯成蛋白質,這是由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所決定的。
  • 基因組學——分子技術
    基因組學的發展有賴於其核心技術——測序技術的四個突破。 一、直讀法,在直讀法問世以前,核苷酸序列是通過各種手段間接推導的。 二、自動化,20世紀80年代中期出現的平板凝膠電泳測序儀,是測序技術自動化的開始。
  • 研究以基因組為中心解析北美白堊紀晚期尖角龍化石中的新型微生物...
    但考慮到蛋白質易於降解,且在逾百萬年的時間裡微生物很多已聚居於骨骼中的孔隙內,所以這些內源性的軟組織是否可以殘存在中生代化石骨骼中一直備受爭議。研究人員對蛋白質不穩定性進行了廣泛研究,但恐龍化石骨骼中微生物群的基因組多樣性及其在化石形成學(又稱埋藏學)中的潛在作用仍不明晰。
  • 大規模測序揭示人精子基因組在減數分裂過程的變異情況
    大規模測序揭示人精子基因組在減數分裂過程的變異情況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5 8:53:08 美國哈佛醫學院Steven A.
  • 中國破譯深紋核桃全基因組
    本文轉自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科技日報雲南楚雄2月2日電 (記者馬波)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副主任李唯奇博士2日在雲南楚雄摩爾農莊生物科技開發公司向媒體發布:由他帶領的聯合研究團隊,與廣州基迪奧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完成了我國首個深紋核桃全基因組測序
  • 人類基因組草圖再添細節X染色體被無死角解碼
    這一突破性發現公布在《自然》雜誌上,這表明有可能生成一個人類染色體的精確鹼基序列,產生人類基因組的完整序列。NHGRI主任、醫學博士埃裡克·格林說:「這項成就開啟了基因組學研究的新紀元。」耗資30億美元、於1990年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經過十年努力,在2000年繪製出首個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
  • 兒童腦瘤研究新突破!將改善患者預後,挽救更多生命
    在英國,每年大約有70名兒童被診斷患有髓母細胞瘤,大約30%的兒童會復發,通常發生在確診後五年內。 紐卡斯爾大學的這項研究確定了哪些患者更有可能繼續患有該種疾病,並提供了調整治療和監測以改善兒童患者預後的能力。
  • 科學家開發出新型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方法
    科學家開發出新型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6 11:45:11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Joshua J. Coon、Jesse G.
  • 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團隊完成世界首個蘭花全基因組測序
    ,獲得了首個蘭花基因組全景圖。在此基礎上進行基因預測,一共發現了29,431個蛋白編碼基因。有趣的是這些蛋白編碼基因的平均內含子長度達到2,922鹼基對,這一長度顯著超過了迄今為止所有植物基因組中平均內含子長度,進一步分析發現蝴蝶蘭內含子中的大量的轉座元件是蝴蝶蘭超長內含子的主要原因。 該研究搜索全基因組序列得到的342個同時涵蓋其他七個單子葉和雙子葉物種的單拷貝直系同源基因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