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主持人於嘉5月20日秀了一把跟馬拉松的「恩愛」,他一大早在微博上曬了自己跑出2小時38分14秒的全馬成績,有圖有真相,有APP截圖,有每公裡配速。
隨後,諸多新聞平臺、自媒體輪番轟炸。的確,在馬拉松新聞寡淡的後疫情期,逮住一個名人的「PB」,刷屏自在情理當中。
新聞傳播後,有很多粉絲為於嘉這個238豎大拇指,畢竟一個純業餘跑者,能跑出這樣的成績,十分難得;同時也有不少跑者質疑,覺得這個238不可信,並找出各種說辭反駁。
那麼,這個238到底有無問題?其實,這根本不是問題!
認真
對於跑馬拉松,於嘉的認真態度,超過了絕大多數跑者。
由於從喬丹時代,我就開始關注央視NBA直播,早先央視的解說是孫正平,他屬於老一派。
後來隨著NBA在國內越來越熱,央視搞了個全國NBA解說員大賽,並不是科班出身的於嘉,憑著自己對於NBA的興趣和熱愛,從萬餘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並且最後留在央視工作。
在我看球生涯中,也見證了於嘉解說比賽的青澀稚嫩,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幾年磨礪,他就落落大方、遊刃有餘,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一步步,於嘉成為央視NBA頂梁柱。那個初入央視的精瘦少年,也被生活滋潤成我們眼中的小胖子。
2011年,在同事沙桐的邀請下,於嘉嘗試了北馬迷你跑,自此,他踏上了馬拉松之路。2012年北馬是他的首馬,436。
只要你對自己狠一點,跑步絕對是最好的減肥方式。人到中年的於嘉,靠著訓練場的汗水,甩掉了脂肪和贅肉,看著他現在的身板,時光仿佛回到了他剛到央視時。
於嘉的馬拉松成績,真可謂一年一大步,2013年,他跑進4小時,2015年,他摸到了3小時的大門。
跑者都清楚,這樣的進步背後,付出的是什麼。首先,你得刻苦;其次,你得科學;再次,你得自律。這些,你的身邊,有多少人能做到?
判斷
於嘉的跑馬,是一個勵志範本。作為名人,就具有更廣泛的傳播效應。他也成立了嘉友團,帶領更多的人跑步。
從個人和社會雙重視角看,於嘉對於馬拉松,都做了很多正能量的事兒。
好了,我們說回238。
這個是什麼樣的水準呢?對專業選手,不算個啥,但是在業餘圈,是大神般的存在。在一些中小賽事中,這樣的成績,是能拿到前三名的。
國內也有一些業餘高手,沒有任何專業底子,還能跑進230的。從於嘉的進步軌跡看,日後他或許也能突破到這一步的。
作為跑者,平時訓練大家都是靠APP確定距離的。這樣的精準度,是無法跟正式比賽由國際或國家級丈量員丈量的賽道相比的。
不過參加正式比賽,大多數APP顯示的距離,都會大於42.195K,有的甚至多出1K左右。這很正常,因為你跑的時候,不是一直沿直線行進的。
APP有時也受到地形影響,數據會失真。如果你固定用某一APP,用久了,心中就會有數,能夠預判到顯示數據與實際數據的誤差的。
於嘉展示給大家的,就是我這次用APP跑了個全馬,時間定格在238。信不信由你!我信,作為名人,於嘉沒有理由用APP造假的。
判斷
對於這個238,於嘉這麼一發,他自己在微博深有感觸了一番,畢竟不容易。大家也都清楚,這是他自個的訓練成績,並不能與正式比賽相提並論的。
有些跑者說,於嘉只有在以後的比賽中,跑出了238或者接近這個成績,才能證明他具備這樣的水平。其實,這二者之間沒有關聯。
於嘉就是以後的比賽中,成績比238差很多,你就能說這次的238造假了麼?不能!或許,這次的訓練成績,就是他人生巔峰呢?
是的,時間或許會給我們「想要的」,於嘉在接下來的比賽中,跑到250、240乃至230,大家順理成章地認為,這次的238正是起點,於嘉真牛!
時間也許不會給我們「答案」,於嘉在下一場比賽中,連300都沒破,甚至日後一直徘徊在300大門外,很多人便會嚷道,你看你看,他的238不可能是真的,於嘉騙人!
任何時候,承認別人的優秀,對於一些人來說,總是有點「難」。事實上,當你沒達到那個高度時,很多判斷都是「自以為的」,是有極大偏差的。你所謂的真理,往往就是謬誤。
當你達到了一種高度,往下看時,就會發現,一切怎麼那麼簡單。還沒達到時,對強者,應保有一份尊敬和敬畏。可以質疑,留在你的心底,想表述出來,就需要有確鑿「證據」,否則,便是逞口舌之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