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藝術設計考研,圖優優設計考研帶你背誦《世界現代設計史》第七章
第七章 消費時代的設計
工業設計體系的形成
戰後重建時期的產品設計
背誦要點:
1
法國、西班牙發展滯後。英國成立工業設計協會。
2
美國湧現獨立設計事務所,大眾文化也對設計風格產生重要影響。
戰後現代工業設計的發展重點
聯邦德國以烏爾姆設計學院和家用電器公司布勞恩的結合為中心
義大利突出設計師個性化設計方向。
3
斯堪地那維亞國家北歐理性主義和有機形式、自然材料的結合。
4
日本設計戰後發展有重要突破。
要點分析
戰後的30年中,這4個設計中心和龐大的美國設計相輔相成,構成戰後世界設計的主力。
02
工業設計在聯邦德國的確立
天津藝術設計考研手繪,圖優優帶你背誦現代設計史
烏爾姆設計學院(1953-1968)
目的:通過教育,力圖找到通過設計來解決問題、促進設計文化發展的一個新途徑。
重要性:是戰後德國理性主義技術美學思想的核心,是戰後「新功能主義」的代表。
系統設計原則
馬克思-比爾:反對完全放棄藝術教育的極端做法,推崇包浩斯那種建立在藝術和手工藝基礎上的改革模式。
5
重要貢獻:1.確定工業設計的理性、技術型方向2.奠定適應發展方向的教學體制來實施設計教育3.通過和布勞恩公司合作把系統設計概念貫穿到實踐4.影響整個德國,以及低地國家的工業產品設計。
要點分析:
目的:1953年,首任校長馬克思-比爾,第二任校長託馬斯-馬爾多納多。通過教育,力圖找到通過設計來解決問題、促進設計文化發展的一個新途徑。
是戰後德國理性主義技術美學思想的核心,是戰後對德國工業設計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教學機構,其影響不亞於包浩斯,是戰後「新功能主義」的代表。
以高度秩序化的設計整頓混亂的人造環境,通過將紛亂的客觀物體置於相當關聯的環境中,使產品在某些方面建立一種聯繫,從而使雜亂無章的環境變得具有關聯性和系統性。
馬克思-比爾對於完全放棄藝術教育的極端做法也很不認同,仍然推崇包浩斯那種建立在藝術和手工藝基礎上的改革模式,認為設計師的主要任務是賦予產品以良好的外形。
1.確定了工業設計的理性、技術型方向。
2.奠定了一個適應發展大方向的教學體制來實施設計教育
3.通過和德國電器製造廠商布勞恩公司的密切合作把系統設計概念貫穿到設計實踐上。
4.影響了整個德國,以及低地國家的工業產品設計。
戰後重要設計師和企業
馬克思-比爾
布勞恩公司
漢斯·古格洛特
迪特-拉姆斯
馬克思-比爾經常將各種平面設計因素,包括字體插圖、照片、標誌與圖案等,以一種高度秩序的方式安排在平面上,同時注意到用簡單的數學方式編排,強調數學比例、幾何圖形的標準比例。
強調設計上的一致性和統一性,無論什麼平面設計的因素,必須有統一的風格。
布勞恩公司是德國著名的電器廠商,秉持「純粹到極致」的設計哲學,形成了公司產品獨特的設計風格:以簡練的幾何外形為基礎,色調單純,摒棄一切外加的裝飾,以其高度理性化的外觀設計和良好功能而著稱。
古格洛特在設計中擴展了模數單位概念,採用系統設計的方式,他的設計極為理性、精準,形成了一種德國戰後設計的新趨向,影響世界設計幾十年。
德國著名設計師迪特·拉姆斯是布勞恩公司的設計部主任,也是對今日設計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他倡導的功能主義、極限主義原則,提出的「好設計十大原則」,迄今依然影響著現代產品設計。
03
美國戰後工業產品設計
重要設計師
埃羅·沙裡寧
喬治·尼爾森
伊姆斯夫婦
野口勇
埃羅·沙裡寧是美國戰後出現的重要設計大師、建築家,在「國際主義」風格盛行的時候,他致力於突破刻板單調的密斯傳統,開創了以斯堪地那維亞設計傳統為基礎的有機功能主義風格,並通過他設計的大型建築和家具體現出來。他的設計簡潔、舒展,多採用拱形結構曲線,非常理性,極大地豐富了現代設計、現代建築的設計語彙,在設計界和建築界享有很高的聲譽。
喬治·尼爾森是從1940—1980年代對美國設計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他的設計現代、簡潔、不落俗套、不失幽默風趣。除了設計之外,他的著作、專欄也對美國設計推動很大,他在1953年創辦了《工業設計》月刊,是業內重要的專業刊物之一。
後二三十年間的重要設計師中,查爾斯·伊姆斯和雷·伊姆斯夫婦是非常突出的一對。在米勒公司的產品中,他們設計的家具具有重要的品牌效應。例如「伊姆斯躺椅和腳凳」、「伊姆斯鋁椅系列」、「伊姆斯軟墊椅」、「伊姆斯大班椅」等都是公司歷久不衰的「常青」產品。
野口勇最先以現代雕塑聞名,他曾在1939年紐約世博會上為福特汽車公司設計了用汽車零件製作的噴泉,在1940年為美聯社設計了位於洛克菲勒中心的不鏽鋼浮雕「新聞」,引起極大關注。他是現代設計中最早把日本工藝的細膩性和西方現代藝術的抽象表現融為一體的大師。
04
設計倫理觀念
維克多-帕帕納克《為真實世界的設計》
三原則
設計應該為廣大人民服務。
設計不僅為健康人服務,還要服務於殘疾人。
節約資源
①設計應該為廣大人民服務,而不是為少數富裕國家服務。在這裡,他特別強調設計應該為第三世界的人民服務。
②設計不但應該為健康人服務,同時還必須考慮為殘疾人服務。
③設計應該認真考慮地球的有限資源使用問題,設計應該為保護地球資源服務。
貢獻
提出設計倫理觀念
設計不能僅著眼於眼前的功利,或單純形式目的,設計的主要意義在於設計本身具有形成社會體系的因素,因此,設計的出發點,也必須考慮到對於社會短期和長期因素的影響。
現代主義提出設計為大眾,而從當代設計倫理觀念來看,設計還必須考慮為第三世界、為發展中國家的人民,以及以促進生態平衡保護自然資源為目的。
這種考慮,極大地深化了設計思考的內容,推動了設計觀念的發展帕帕納克的重要著作《為真實世界的設計》廣為流傳,影響深遠。
05
人體工程學
定義
人體工程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和系統內的其他因素相互關係的學科
旨在將研究所得的理論、原則、數據和方法應用到設計中去以期優化人類行為以及提高系統的總體表現
人體工程學是一門建立在心理學、工程學、生物工程學、統計學、生理學、運動學、人體測量學、設計、運籌學等多個學科基礎上的綜合性的學科,該學科在二戰之後得到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
人體工程學的宗旨是研究人與人造產品之間的協調關係,通過對於影響人——機關係的各種因素,如人的活動能力、行為特徵、動機和反應等的分析和研究,尋找最佳的人——機協調關係,以系統的方式引入設計過程,為設計提供依據,以求最大限度地優化人和其他系統因素之間的互動,來保障安全、效率和最佳表現。
人體工程學的中心是解決人機之間關係的問題,其中包括:①人造的產品、設備、設施、環境的設計與創造;②對於人類工作和活動過程的設計;③對於服務的設計;④對人類使用的產品和服務的合適程度的評估。
人體工程學的目的:①提高人類工作和活動的效應和效率②保證和提高人類追求的某些價值,比如衛生、安全、滿足等等。
人體工程學在1960年代、1970年代有很大的發展,對於設計的進步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經歷的三個階段
初始階段(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
轉變階段(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深入發展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
第一階段,工業革命中產生了大量過去從未有過的新機械、新產品,在對新機器的操縱、對新產品的使用過程中,產生了一些以往使用傳統器械和產品時從沒有出現過的問題。因此,如何在設計新產品時考慮和處理產品與人的物理因素,特別是人體尺寸的長短、寬窄、大小等因素的關係,就成為設計師(當時主要是工程師)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之一。這個時期的研究,主要著眼於如何讓人適應工作、適應機器,通過培訓使人適應機器和工作環境,滿足工作的需要。
第二階段,這個時期的研究,已經開始重視人的因素,意識到使機械和程序適應人的要求的重要性,開始考慮如何設計出適應人體身心的產品和環境來。新的設計開始從以前的為適應靜態人的設計轉移到為工作狀態中的人、動態的人的設計上來,從為單個的人的設計轉移到為系統中的人的設計上來,這是人體工程學的一個新的重大進步。現代工業的複雜性,使以前完全靠設計師的感覺、靠經驗積累的人體工程方式完全落伍,無法適應新的設計需求。因此,是工業化迫使這個學科成形。
戰後人體工程學的一個重點發展是從比較集中為軍事裝備設計服務轉入為民用設備、為生產服務,它開始進入製造業、通訊業和運輸業,為提高這些範疇的效率、更加準確的儀錶盤,包括顯示設備和按鈕設備,越來越為設計界關注。這是人體工程學的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戰後初期階段成為按鈕時期,目的在於使控制系統更加準確、無誤、反應快捷。人體工程學的研究在70年代達到高潮,70年代是人體工程學泛濫誇大的階段,也是人體工程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得到理論實踐上的完善化的階段。
人體工程學的四個範疇
生理性人體工程學
認知性人體工程學
組織性人體工程學
環境性人體工程學
生理性人體工程學:主要研究內容有解剖學、人體測量學、生理學、生物工程學,以及與人的軀體活動相關的特性。
認知性人體工程學:主要研究內容是人的心理、精神層面的特點,如當人與其他系統,或是同一系統中其他因素互動的時候,人的知覺、記憶、推理能力、機動反應能力所產生的影響和作用。
組織性人體工程學:主要研究內容是如何優化社會技術系統,包括系統的組織結構、政策、工作過程、溝通交流渠道等。
環境性人體工程學:主要研究內容為人與環境的互動,自然界的天氣、溫度、壓力、光線、震動等對人的影響。
人體基礎數據
人體工程學座椅
06
建築上的「國際主義」風格
國際主義風格
現代主義經過在美國的發展成為戰後的國際主義風格
國際主義設計源於現代主義建築設計
國際主義設計具有形式簡單、反裝飾性、系統化等特點,設計方式上受少則多原則影響較深,50年代下半期發展為形式上的減少主義特徵
這種風格特別是在六七十年代以來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影響了世界各國的設計。國際主義首先在建築設計上得到確立。密斯在紐約設計的西格萊姆大廈,成為國際主義建築的典範,這一風格也在歐洲開始發展起來。義大利設計家吉奧·龐蒂在米蘭設計的皮瑞利大廈,成為這個時期歐洲現代建築的裡程碑。
早在1927年,美國建築家菲利普·詹森就注意到在德國斯圖加特近郊舉辦的魏森霍夫現代住宅建築展中呈現的這種風格,他認為這種風格將會成為一種國際流行的建築風格,並將這種單純、理性、冷漠、機械式的風格稱為「國際風格」。這是現代主義設計被稱為「國際主義」的開端。
瑞士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馬克斯·比爾)、烏爾姆布勞恩體系的產品設計(蘭姆斯)都是其影響下的產物。根源上看美國的國際主義與戰前歐洲的現代主義運動是同源的,是包浩斯領導人來美國後結合美國實際發展出的新的現代主義。但意識形態上看二者卻又很大差異。
現代主義具有強烈的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色彩,是典型的知識分子理想主義運動,是將設計為上層權貴服務扭轉為為大眾服務的一種手段,這種探索是進步的。設計的目的性和功能性是第一位的。這種以形式為結果而不是為中心的立場,是現代主義運動的初衷。
到美國以後少則多的密斯主義受到歡迎,鋼筋混凝土預製件結構和玻璃幕牆結構得到協調的混合,成為國際主義的標準面貌。形式已具有象徵性力量,成為第一性的,而社會性、大眾性則逐步被拋棄。原本的民主色彩變為一種單純的商業風格,變成了為形式而形式的形式主義追求。目的性消失,形式追求成為中心是國際主義的核心。
密斯是這個風格集大成者80年代以後國際主義開始衰退、簡單理性、缺乏人情味、風格單一、漠視功能引起青年一代的不滿是國際主義式微的主要原因,逐漸被後現代主義挑戰。
密斯設計的西格萊姆大廈
龐蒂設計的皮瑞利大廈
現代主義與國際主義的比較
設計風格
設計形式
思想動機
兩者都是一脈相承的,都具有形式簡單、反裝飾性、強調功能、高度理性化、系統化的特點。
現代主義設計主張「功能第一,形式第二;國際主義設計原則受到密斯「少則多」的深刻影響,50年代下半期發展為形式上的減少主義特徵,為了達到減少主義的形式甚至可以漠視功能的要求,變為「形式第一,功能第二」,背離了現代主義設計的基本原則,僅僅在形式上維持了現代主義的某些特徵。
現代主義設計是為無產階級大眾服務而發展起來的進步思想,國際主義設計是資本主義企業的符號和象徵。國際主義設計違背了功能第一的現代主義設計的基本原則,是用功能主義的形式外衣包裹了非功能主義、形式主義內容的伎倆,因而受到了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期以改變國際主義設計的單調形式為中心的「後現代主義」風格的挑戰。
07
戰後平面設計的發展
平面設計的「國際主義」風格
強調版面編排的整潔、清晰、美觀、可讀性和客觀性,注重利用攝影、字體來強化信息的傳達效果
對於所用字體和圖形的大小、形狀有很精密的安排
這種風格的設計力圖通過簡單的網絡結構和近乎標準化的排版方式,達到設計上的統一性
具體來講,這種風格往往採用方格網為設計基礎,在方格網上將各種平面因素—字體、插圖、照片、標誌等等,基本都採用偏重左邊的非對稱方式來編排,規範地安排在這個框架中。排版往往採用簡潔的縱橫結構,字體則大多採用簡單明確的無飾線體,由此得到的平面效果非常標準化,容易普及,具有簡單明了、準確醒目的視覺特點,容易收到國際化的傳達效果。
同時,這種簡練利落的方格版面編排和無飾線字體,除了本身強烈的功能特徵之外,還被廣泛認為是戰後的新時代裡,最能表現科技急速發展、時代進步的形式特點。
瑞士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
重要的瑞士平面設計師
瑞士的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是1959年《新平面設計》雜誌出版時真正形成氣候的
這本刊物以4位瑞士設計師為中心,他們是:約瑟夫·穆勒·布魯克曼、理察·羅斯、卡羅·維瓦萊利和漢斯·紐伯格。
約瑟夫·穆勒·布魯克曼是瑞士最重要的平面設計家和設計教育家,被稱為「瑞士平面設計之父」。他最重大的成就,是參與奠定瑞士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的基礎,並且通過設計實踐使這個風格在世界廣泛流行和使用他自己也逐漸成為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精神領導人。
阿爾明·霍夫曼在設計和設計教學中特別強調美學的原則,強調功能好的前提下應注重形式美。霍夫曼逐漸把設計的重點放在幾個平面設計的基本元素上,他在教學與設計中,都強調設計功能和形式,設計中各種因素的綜合、平衡、協調、和諧。他認為平面設計中不同元素的對比和統一,是設計中如同呼吸一樣重要的關鍵。
艾米爾·路德認為,無論是在版面設計上還是字體設計上,高度的可讀性和易讀性是關鍵,是設計的原則和出發點。他在版面設計教學中強調學生注意版面上空白區域,或者稱為「負面」區域。路德在設計上也非常注意設計因素之間的和諧關係和功能鮮明的特徵,他主張採用規整的方格網絡作為平面設計的基本系統結構,把平面設計的各種因素安排在這個系統架構之中,達到功能與形式的和諧以及統一中的多樣性和變化性。路德是最早認識到「通用體」這種新字體的重要性的平面設計家。
布魯克曼設計的海報
紐約平面設計派
戰後美國廣告設計的代表是紐約平面設計派,美國設計家保羅·蘭德毫是其最重要的奠基人。
阿爾溫·魯斯提格為派拉蒙家具公司設計了「魯斯提格椅子」
布蘭布利·湯普遜榮獲美國平面設計協會金獎,併入選藝術主管俱樂部名人堂
索爾·巴斯美國20世紀最重要的平面設計大師之一,是一位電影片頭設計大師
喬治·錢尼榮獲美國平面設計協會金獎,併入選藝術主管俱樂部名人堂
6
BCG設計事務所,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平面設計事務所之一
保羅·蘭德認為平面設計是針對各種各樣的觀眾的,並不是單純針對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知識分子,因此,設計雖然應該遵循功能主義、理性主義的高度秩序性,版面結構應該有條不紊和邏輯性,但是,平面設計的效果同時也應該是有趣的、生動的、活潑的、引人注目的、讓人開心的,所以他很早開始採用照片拼貼等歐洲設計家創造的方法,組成既有理性特點,又有生動的象徵性圖形的新設計風格來。
蘭德對於平面設計的各種因素都給予高度重視,特別是色彩、空間、版面比例、字體、圖形和其他視覺形象的布局等等。對於他來說,設計就是把這些複雜的因素以能夠達到最佳傳達效果的方法和諧地組合在一起。他很早就開始為美國的一系列大型雜誌刊物設計插圖和封面,比如《老爺》、《服裝藝術》、《方向》、《肯》《科羅涅特》、《玻璃包裝》等等,在這些設計上,他的這種風格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深受當時的美國讀者喜愛。
蘭德出版了包括他的大量企業形象和其他平面設計的著作《關於設計的思考》以自己的80多個設計作品表達了他的設計思想。這本書在美國和世界的平面設計界立即引起廣泛的注意,產生很大的影響。與此同時,他還擔任了許多大企業的設計顧問,負責這些企業的整體形象設計和形象設計的運用,對於促進企業總體形象設計起到重要的作用。
保羅·蘭德
保羅·蘭德設計作品
天津藝術設計考研班,圖優優設計考研《世界現代設計史》第七章重點
1.工業體系的形成
2.烏爾姆設計學院
3.戰後重要設計師和企業
4.美國戰後工業產品重要設計師
5.倫理設計觀念
6.人體工程學
7.國際主義風格
8.戰後平面設計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