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 QQ 郵箱送上了全國第一的交椅後,張小龍有些意興闌珊,基本處在半退休的狀態。他依然離群索居,偏居在廣州的研發中心,每隔兩周去深圳參加一次騰訊總部的總裁辦公會議。
張小龍參加完會議就回廣州,很少在深圳留宿過夜。在騰訊內部,張小龍的名氣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在公司的某次運動會上,他獲得了網球賽的冠軍。還有就是,他是全廣州最大的KENT(箭牌)香菸的消費者之一。
表面上看起來,張小龍已經退隱江湖,事實上,他的心思從來沒有離開過網際網路。他時刻關注著業內動向,但凡有一點風吹草動,也逃不過他敏銳的直覺,他就像一隻假寐的獵豹,隨時觀察著周圍的情況,一旦發現機會,他就會一躍而起全力以赴。
2010 年 11 月 19 日,張小龍指尖夾著 KENT 牌香菸,煙霧繚繞中,他在自己的騰訊微博上打下了一行「心情」:我對 iPhone5 的唯一期待是,像 iPad(3G)一樣,不支持電話功能。這樣,我少了電話費,但你可以用Kik(手機通訊錄的社交軟體)跟我簡訊,用 Google Voice 跟我通話,用Facetime 跟我視頻。
張小龍是在 QQ 郵箱的閱讀空間裡,第一次知道 Kik 這個新產品的。QQ 郵箱推出閱讀空間的應用後,張小龍就養成了一個習慣,他每天都會去那裡看看,了解用戶最關心什麼,網際網路又誕生了什麼新鮮的東西。
張小龍在瀏覽美國納斯達克的 2000 多家公司時,他發現裡面的網際網路企業,美國佔據著主導位置。Kik 就是美國一款手機即時通信軟體,張小龍對 Kik 進行了透徹的分析,並理解了它迅速風靡的原因。
Kik 是一款跨平臺的即時通信軟體,2010 年 10 月 19 日才登陸 AppStore 和 Android Market。它沒有發送照片的功能,也不能發送附件,但是因為它簡單到極致的界面和功能,一上線就創造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一個新奇蹟:它在上線 15 天之內,就成功地吸引了 100 萬的使用者。
Kik 之所以創造了這個奇蹟,並不只是因為它極致簡約的形象,取悅了那些已經厭煩操作複雜、功能臃腫的即時通信工具的用戶們。
更是因為Kik 在人們的社交網絡領域,做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開拓,用戶在註冊 Kik的過程中,需要輸入自己的電話號碼和郵箱地址,這些個人信息傳送到 Kik伺服器端以後,後臺系統會在資料庫中自動檢索用戶通訊錄中也安裝了 Kik軟體的朋友。系統進行自動匹配後,就會向朋友推送提示,是否願意和這個用戶成為 Kik 上的好友。
實際上,MSN、Gtalk、QQ、Facebook 等老牌社交工具和社交網絡,早已把基於郵箱的這種「弱關係連結」的消息推送當作標準配置功能了,新出現的蘋果公司的 GameCentre(蘋果遊戲中心)也沿用了這一功能。用戶也早已習慣,「被推送」某些信息之後有選擇性地去捕捉信息。
然而,手機通訊錄和郵箱比起來,是更具底層意義的社交網絡。因為手機通訊錄上面的人,至少是用戶較為熟悉的人,所以,手機通訊錄上的社交網絡和現實有最為親密的聯繫。
在這種情況下,Kik 有效地運用了手機通訊錄的潛力,把現實與虛擬世界天衣無縫地連接起來,使移動終端成了新的社交節點。因此,當蘋果公司向跨平臺應用拋來橄欖枝的時候,Kik 順理成章地成為第一款被發揚光大的軟體。
張小龍發送了那條關於 iPhone5 的微博後,針對 Kik 之類的軟體,他陷入了思考:移動網際網路將來會有一個新的 IM(即時通訊),而這種新的IM 很可能會對 QQ 造成很大威脅。
張小龍思考了一兩個小時後,覺得騰訊應該未雨綢繆,也應該做一個這樣的產品,於是,隨即就給馬化騰寫了一封郵件,向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張小龍很快就得到了馬化騰的回覆郵件,馬化騰表示認同這個建議,隨後張小龍就向馬化騰請命,建議讓廣州研發部來承擔這個項目的開發,得到了馬化騰的應允。
「反正是研究性的,沒有人知道未來會怎麼樣。」張小龍回憶當時的情況說,「整個過程起點就是一兩個小時,突然搭錯了一根神經,寫了這個郵件,就開始了。」
當時的這兩個男人也許都沒有料到,他們在深夜的一封郵件,會開啟網際網路歷史上的一個新時代。
騰訊內部的「狼鬥」2010 年 11 月 20 日,張小龍的微信項目正式啟動。
剛開始,微信研發團隊成員基本就是 QQ 郵箱團隊的原班人馬,這些研發人員幾乎沒有做手機客戶端的經驗,他們唯一做過的手機產品就是在S60 平臺上做的「手中郵」。
馬化騰旗下的騰訊素來就有「顛覆自己,革自己命」的傳統,他當然明白,這個新產品會傷及 QQ 的手機版。但是如果騰訊放棄這個產品不去做,別的企業還是會去做,到那時騰訊就會落得柯達、諾基亞般的下場。所以,他給了張小龍一億元人民幣,讓他組織人員去做產品。
然而,並不是張小龍一個人拿到了開發新產品的入場券,微信概念出來的時候,有三個團隊同時都在做。
馬化騰的安排,是不想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也是跟騰訊內部「狼鬥」的傳統有關。在競爭的狀態下,弱肉強食,能存活下來的肯定是精英。當時除了張小龍團隊,另外兩個是手機 QQ 團隊和 Q 信團隊,他們都屬於無線事業部。
在騰訊公司,無線事業部是最早涉足手機移動客戶端的部門,而手機QQ 和 Q 信又是無線部門最重要的兩項業務,它們的負責人都是劉成敏。
在開發新產品前,張小龍和劉成敏並不熟絡。張小龍作為騰訊的中層幹部,他和位居高層的劉成敏並沒有工作上的往來。
作為騰訊元老的劉成敏,有豐富的人脈和工作經驗。在華為工作積累的經驗,讓他能遊刃有餘地和國內運營商、政府部門打交道。他用電信增值業務為騰訊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收入,幫助騰訊從網際網路泡沫中挺過來,成為騰訊的功臣之一。
張小龍和劉成敏,圍繞新產品軟體開發的競爭就這樣開始了。當時很少有人看好以技術見長的張小龍,在那期間,關於兩人的衝突,公司內部有很多傳聞。據說,劉成敏在高層會議上公開反對開發微信,他還直接給張小龍打電話,希望他能停止更新微信版本。
在當時,張小龍的微信團隊已經由不到十個人發展為幾十個人,但是和無線部門比起來,依然是勢單力薄。擁有一千人的無線部門明顯佔優勢,他們技術積累多、研發力量更強,在移動互聯終端開發上也有豐富的經驗。
但是在競技場上,競爭的勝負往往並不取決於人員、設備這些硬體因素,反而更取決於領導者的意志。張小龍開發微信是全力以赴、志在必得,而劉成敏則顯得瞻前顧後、猶豫不決。
劉成敏說:「我們有運營商方面的壓力,微信可以搶運營商的地盤,我們不行。」劉成敏希望張小龍能延緩微信的開發速度,從而給他和運營商協調的時間,他甚至勒令手下團隊放緩研發 Q 信。
還讓劉成敏憂心忡忡的是,微信這種即時通信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對他分管的移動端產品「手機 QQ」形成了威脅。劉成敏說:「手機 QQ和 Q 信相當於我的左右手,我不能看著左手打右手。」劉成敏手下有一位騰訊手機 QQ 的負責人,為了和張小龍一較高低,他也想開發一款類似微信的產品,但劉成敏拒絕了他的申請。
在這場「狼鬥」中,張小龍也在不斷地爭取外界的支持。張小龍的支持者,是騰訊首席技術官張志東。在騰訊公司的高層中,除了馬化騰,張志東的性情和張小龍最為類似。
因為和張小龍志同道合,張志東不僅幫他爭取 QQ 關係鏈和 QQ 彈窗廣告等資源,還和他一起討論微信產品的缺陷和修改建議。張志東為了方便和微信團隊討論問題,甚至專門拉了一個 QQ 群。
到這時,微信研發進度的天平開始向張小龍慢慢傾斜。騰訊內部的這場「狼鬥」,張小龍也漸漸佔了上風。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