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願我能跟上這座城市飛速的腳步

2021-01-10 新華社客戶端

我在現場,記錄瞬間,成為歷史。

從2019年開始,新華社客戶端開設了「我在現場」欄目,以新華社記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貴採訪經歷為內容,講述他們在重大新聞事件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想。

2020年,他們繼續踐行著「我在現場」的新聞追求:無論是武漢的「紅區」,還是全球抗疫的最前線;無論是抗洪搶險的大堤上,還是「嫦娥飛天」的現場;無論是脫貧攻堅奔小康的小山村,還是......

他們凝固新聞的瞬間,成為歷史!

從2021年1月4日起,新華社客戶端「我在現場」欄目陸續播發多位新華社攝影記者在2020年的精品力作,希望他們的鏡頭和講述,能將我們帶回到那一個個新聞發生的現場。

1993年,年幼的我乘坐南下的綠皮火車,第一次抵達這座冠以「特區」的城市。那時,我從未曾想過能紮根在此,更沒想到能在20年後,有幸記錄她的重要時刻。

光陰荏苒,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也是我在深圳擔任記者的第8個年頭。

僅僅是翻看自己記憶當中的深圳,也會感嘆這座城市滄海桑田的奇蹟,就像按了快進鍵,二十年前、十年前的荒地灘涂如今高樓林立,鳥語花香。

奇蹟的背後,是人,是敢闖、敢拼、敢幹的追夢人。

如何用影像語言講述40年來成就了這座城市的人的故事,是我在2020年最大的課題。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願我能跟上這座城市飛速的腳步

他們,和特區一同成長

這是我在特區40年報導中的第一條主打稿件。合作的同事是一名「深二代」,而我們都是跟著特區一同成長起來的「80後」。

經過多次尋訪和徵集,我們找到了十幾位不同年代來到深圳的普通人,包括第一代打工妹、港籍創業者、送外賣的女孩、80年代中國最高建築工程師……選取了他們初來深圳時候的影像,再選擇類似的場景,拍攝了他們今天的環境肖像,進行拼版對比。

我們和每個受訪對象都聊了很久,了解他們來深圳的機緣,以及這些年的故事。完成這組稿件,對我們來說,也是講述了自己的成長。

▲拼版照片:左圖為1984年,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施工設計者之一、28歲的羅君東在施工現場留影(新華社記者劉玉生攝);右圖為2018年12月5日在深圳市福田區家中拍攝的羅君東(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拼版照片:上圖為1995年在深圳市紅嶺路和深南路交叉路口,擔任紅嶺崗亭亭長的陳廷賢指揮交通(新華社發);下圖為2020年8月11日在深圳市紅嶺路和深南路交叉路口拍攝的陳廷賢(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拼版照片:上圖為2012年在深圳一家電子廠打工的蔡麗欣(新華社發);下圖為2020年8月21日,身著工作服的蔡麗欣在深圳街頭(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拼版照片:上圖為1982年,翁純賢在深圳蛇口的凱達玩具廠拿著玩偶留影(新華社發);下圖為2020年8月21日,翁純賢在深圳蛇口一個創意園內拿著90年代購買的大哥大和凱達玩具廠的玩具留影(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上圖為在香港上學的丁克2011年途經深圳北站時留影(新華社發);下圖為2020年8月12日,在深圳市福田區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丁克在自己創立的公司內留影(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請點擊「深圳特區40年丨他們,和特區一同成長」,觀看報導

四十年,深圳奮鬥者之歌

有人說,深圳造就了很多傳奇故事,但多年的採訪讓我覺得,其實是他們造就了深圳。我和同事選擇了上世紀六十到九十年代出生的四代特區人,分別體現「敢為天下先」、「來了就是深圳人」、「先富帶動後富」和「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四種特區精神和特區使命。他們的故事經常被人提起,甚至可能是很多人努力的「標杆「。我們梳理了他們的歷史和今天,用影像講述他們的奮鬥故事,再用採訪中的同期加入到環境肖像中,製作成有聲海報,用新媒體的手法傳播深圳精神。

我獨立負責的採訪是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的故事。由於他時間緊張,我們需要在不到1個小時的時間裡完成視頻和圖片以及採訪內容。為了讓報導更為完整,使用了比亞迪的歷史資料,挖掘出早年比亞迪創業時的珍貴影像,逐一挑選加入報導。

▲2020年9月23日,王傳福在深圳比亞迪總部。

▲2020年9月23日,深圳比亞迪總部,王傳福走向比亞迪「六角大樓」。

請點擊「有聲海報——聽,深圳成長的聲音!」,觀看報導

大亞灣的核安全守護者

這是一組從2019年開始拍攝的報導。在深圳的最東邊是我國第一個商用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它從特區建立之初就開始籌建。直到今天,一直在為灣區輸送電力。今天珠三角強勁的經濟發展勢頭,離不開這些在山海間甘於寂寞、保障核電站運轉、維護核能安全的「核平」守護者。從2019年開始,我就將鏡頭對準了在核電站負責核能換料大修的喬素凱。跟著他和他的團隊,我有幸進入到核電站深處,記錄下了工程師們對核燃料這個核電站的「心臟」進行換料和修復的過程。

我站在4米深的核反應堆水池旁,只見用於屏蔽輻射和冷卻核燃料組件的硼酸水呈現淡藍色,燃料組件周圍包裹著一圈幽藍色的光。

它很美,但是更多的是危險。核心區悶熱難耐,每次進入前,工程師們必須更換防護服,穿戴專用防護設備,一待可能就是十多個小時,不能吃喝也無法上廁所。他們的每個步驟,每個動作都有嚴格規定,為的就是「安全」二字。

能夠為他們記錄下工作的身影,對我而言是難得的經歷,更讓我驚喜的是,我在翻看新華社的歷史照片時,在廣東分社老記者陳學思留下的影像中找到一個熟悉的身影:1993年8月5日播發的一張大亞灣核電站裝載核燃料工程的稿件中,我發現了喬素凱。

▲ 1993年,在深圳大亞灣核電站,喬素凱(左)將中子組件吊進核島進行安裝。(資料照片)

喬素凱告訴我,這是他剛剛畢業進入核電站工作時的照片,那時還在負責吊裝工作,他也是第一次見到這張珍貴的影像。相隔27年,兩組稿件記錄了喬素凱的變化,更是見證了中國核電的成長。

▲2019年4月12日,在深圳大亞灣核電站2號機組核心區,喬素凱用望遠鏡查看水下燃料組件的具體情況。

▲2019年4月12日,在深圳大亞灣核電站2號機組核心區,喬素凱操作設備進行水下核燃料組件的更換工作。

▲2019年4月12日,在深圳大亞灣核電站2號機組核心區,喬素凱(中)和團隊成員結束工作準備離開。

▲2019年11月20日,在深圳大亞灣核電基地中廣核核電運營公司技能培訓中心,喬素凱(中)與團隊成員合影。

「空中畫卷」與「地標之變」

「天空之眼瞰祖國」是新華社的名牌欄目,而深圳又被譽為「無人機之都」,通過無人機視角展現這個奇蹟之城今日的美景,是深圳特區建成40周年報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次天空之眼的報導,我和同事採取了分工合作,靜態照片+動態視頻結合的方式,力求讓我們的鏡頭呈現更美的深圳。

雖然是「無人機之都」,在深圳飛無人機可不是容易的事。第一是飛行管理嚴格。深圳是全國最早出臺無人機管理辦法的地區,在公園、機構、口岸車站等等地方飛行都有不同的規定,所以提前申請飛行許可是首要任務。

第二是人口密度大,危險性高。作為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人的超大型城市,起飛和降落的位置需要慎之又慎的考慮。

第三是高樓多,幹擾大。深圳是全國高層建築最多的城市之一,也是最早用鋼結構建設高樓的城市。高樓和鋼結構常常會給無人機傳輸信號帶來巨大的幹擾,飛行途中黑屏、自動返航是家常便飯。

幸運的是,每一次飛行都是以順利返航結束。我們拍攝了深圳標誌性的各大建築、科技創新高地、千園之城的綠意盎然、海天一色的「深圳藍」、流光溢彩的都市風光等等。讓深圳之美從空中畫卷中自然流淌。

▲深圳市南山區後海片區。

▲深圳市區。

▲深圳灣大橋。

▲深圳寶安國際機場航站樓。

為了加強無人機的效用,更精彩地展現天空視角,在同事劉大偉的帶領下,我們在深圳特區40年報導的節點進行了新的探索和嘗試——「地標之變」。為打造這款視頻產品,我們採用了「穿越機+GoPro」拍攝為主、地面相機拍攝為輔的方法,以兩代深圳建設者的故事引入,以第一視角一路穿越不同年代的九大地標,用國貿、地王、平安大廈等地標建築側面反映了深圳特區40年的飛速發展和精神傳承。

穿越機可以做出翻滾,跳樓等動作,搭載上攝像設備後可以呈現視角獨特的視頻,極具視覺衝擊力和強烈代入感。

這次的拍攝可以算是國內媒體首次完整運用穿越機在室外完成的一款新媒體產品,用另類角度重新展現了並不新鮮的「地標」系列,將一個「全新」的深圳呈現在受眾面前。

↓ 請戳視頻,跟著我們的穿越機一起「穿越」深圳

新工具的應用,打破了攝影記者原本只能主導策劃靜態平面作品的固有印象,用非一般的「動態」鏡頭重新定義了「新視頻」,更讓新華社有了與「創新之城」相匹配的40年報導之作。

那些我鏡頭裡的深圳人

這一年,我還記錄了許許多多在這個城市奮鬥追夢的人:有的為疫情放棄休息,有的不遠萬裡從俄羅斯來傳授數學知識,有的從快遞倉管員轉型飛行員後成為獨當一面的機長……

▲2020年2月27日,在深圳龍崗的一家「健康驛站」,護士鍾笑瑜核對咽拭子採集人員的身份信息。

▲2020年2月18日,在位於深圳龍華區的深圳贏家服飾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進行防護服代加工。

▲2020年9月28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教授布達克·鮑裡斯·亞歷山德羅維奇為學生講授數學基礎課。

▲2020年1月16日,志願者黃金玉在深圳「市民花田」裡查看自己親手栽種的向日葵。

▲2020年7月15日,在深圳舉辦的健身教練普拉提培訓課上,普拉提「大咖」李欣(上)在普拉提凱迪拉克床上演示動作。

▲2020年9月10日,在順豐航空的備飛酒店,汪勤金起床後整理制服準備開始當晚的飛行。

我也見證了科技創新之力在這片熱土上一次又一次迸發。

▲2020年12月12日,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正式退役,在深圳大亞灣核電基地舉行的退役儀式上,工作人員查看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

▲2020年11月11日,參觀者在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高交會)現場體驗開戶機器人。

▲2020年8月12日,深圳鯤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展示該公司研發的數據流AI晶片。

▲2020年10月30日,深圳富士康龍華科技園數控工具機精密加工智造熄燈工廠內景。

一年又一年,深圳發展的腳步越來越快;作為一名記者,也作為一名城市歷史的記錄者,需要努力跟上她飛速的腳步,更要跟上媒體變革的速度。在這個戰場,新華社記者這個身份是我的鎧甲,也是我的武器,幫助我用真實的影像為歷史留痕。

▲2020年9月9日晚,新華社廣東分社毛思倩在機場工作。

監製/蘭紅光

策劃/費茂華

編輯/侯俊、李夢馨、崔博文

相關焦點

  • 一場馬拉松,一座城市的狂歡!2018西安馬拉松,用腳步丈量城市,我在現場!
    今天(10月20日)上午7:302018年西安國際馬拉松比賽在古城西安永寧門廣場鳴槍起跑30000名選手用腳步丈量城市早上7點,雖然溫度只有9度,但南門廣場已經人氣爆棚,跑友們齊聚這裡,伴隨著鼓聲,背靠著城牆,活力滿滿地等待著用雙腳感知這座千年之城。
  • 我的這五年③|從陌生到熟悉,宜賓的飛速發展讓我愛上了這裡
    在這5年裡,我對宜賓這座城市從陌生到熟悉,也見證了這5年宜賓的飛速發展。高鐵的開通,讓我的回家路從兩個小時縮短為40分鐘,大學城的興起,讓我的兄弟姐妹來到了宜賓讀大學,我們也能時常相聚。宜賓在一點點變強,我也漸漸愛上了宜賓。願下一個5年,我和宜賓都能越變越好。
  • 我是誰?我是這座城市的守護者
    我是媽媽飯桌前等不到的那個「客人」我是妻兒眼中那個熟悉的「陌生人」我是這座城市的守護者沒有人天生堅強只是我願意堅持沒有人註定勇敢只是使命給了我勇氣我捍衛著群眾的財產和安全我守護著365個日日夜夜我是人民警察
  • 馬伊琍:我真的希望男性進步的腳步能夠跟上一點
    這就是女人不結婚時,旁人的質疑聲,但是不管怎樣的質疑也無法改變女性不願將就的內心,低質量的婚姻不如高質量的單身,這不僅是一句口號而已,越來越多的女性把它變成了現實。結婚率不斷地降低,離婚率不斷地走高,很多人覺得是女人的眼光越來越高,女人越來越作造成的。
  • 這座城市把我吞沒在黑夜裡
    而現在閃耀在黑夜裡的星星,卻成為了窗外點綴在城市夜幕下的萬家燈火。你又看見有多少的屋子在凌晨的夜色裡依然燈火通明,便會知道這座城市又多了幾個守夜的人。我們都成為了這座城市的星星和守著夜晚數著心事的人。關上窗戶的瞬間,樓下斑馬線的旁邊,有一個男孩兒正等著紅燈變為綠燈。02我走在車輛稀疏的十字路口,等著馬路對岸的紅燈變成綠燈。
  • 凱西:伊布為了幫助球隊竭盡全力,我們得跟上他的腳步
    虎撲11月1日訊 AC米蘭今天憑藉凱西和伊布的進球客場2-1戰勝烏迪內斯,賽後進球功臣凱西也接受了米蘭TV的採訪,他表示很榮幸能和伊布這樣的冠軍球員並肩作戰,隊友們也要努力跟上伊布的腳步。弗蘭克-凱西在賽後接受了米蘭TV的採訪:談比賽我們為了這場比賽準備了很多,因為烏迪內斯不是一支容易對付的球隊,他們的踢法很強硬,有很多身體接觸,這會限制我們的比賽方式,所以我們付出了很多努力,最終帶回了三分。
  • 在前蘇聯的這座城市,我重返了德軍總部!
    遺憾的是,雖然我買到的是兩場西班牙,但西班牙的兩場小組賽沒有一場在上面的兩個城市。對戰摩洛哥的那一場,在一個神秘的地方:加裡寧格勒。加裡寧格勒是一座很有意思的俄羅斯城市,這座城市位於桑比亞半島南部,由條頓騎士團北方十字軍於1255年建立,先後被條頓騎士團國、普魯士公國和東普魯士定為首都或首府。劃重點,東普魯士。
  •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這座城市前行的腳步
    寒冬阻擋不了春天的腳步,黑夜遮蔽不住黎明的曙光。在按下「暫停鍵」二十多天之後,頑強的「國際莊」重啟了。昨天,石家莊市舉行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第30場新聞發布會。經歷了刻骨銘心的共同戰「疫」之後,我們在波折中收穫了信心,在磨礪中收穫了勇氣,沒有什麼能夠阻擋這座城市前行的腳步。時間一晃就過去,2021年的日曆已經翻過了一個月。形勢逼人、光陰催人,現在正是時候加速奔跑,正需要我們把因疫情而耽誤的光陰搶回來,把失去的生活補回來。
  • 南野拓實:利物浦是披頭四的城市,我對這座城市深感興趣
    虎撲2月7日訊 日前,利物浦球員南野拓實接受了利物浦官網的採訪,期間他談到了隊友對自己幫助,以及自己對利物浦這座城市的興趣。關於自己來到利物浦之後:「 我知道,我是球隊的一員,但是因為我的英語還不夠好,所以隊友們給予我的幫助就真的很重要了。
  • 維爾納:我很喜歡倫敦這座城市 呂迪格和科瓦契奇對我幫助很大
    直播吧9月4日訊 切爾西新援維爾納日前接受了俱樂部官網採訪,他表示自己非常喜歡倫敦這座城市,並稱呂迪格和科瓦契奇對自己適應新環境起到了很大的幫助。在切爾西適應得如何?「非常好,我知道怎麼從我家去訓練場,所以這是好事!這很重要,熟悉你身處的新環境,我們也在球場訓練過了,所以現在我也知道斯坦福橋球場的環境了。」「我的公寓很漂亮,我在那裡感覺很開心,倫敦這座城市也太棒了。在我看來,倫敦是世界上最好的城市之一,所以我真的很高興。除去陰雨的那幾天,倫敦的天氣也是非常好的!是的,我非常高興,也非常適應這裡的環境。」
  • 杜震宇:長春這座城市給了我太多光環,我要儘自己能力去回饋
    回報長春這座城市「把長春當作我的第二故鄉,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這座城市去做一些什麼事情,這座城市給我的所有光環,那我怎麼想辦法把這個光環還給這座城市。」長春足球基礎薄弱「他就沒有遼寧人對足球的那種熱愛,成都人對足球的熱愛,陝西人對足球的那種熱愛,包括咱們周邊的延邊,這不是某一個人的錯,是一個城市的歷史造成的。
  • 威少賽後談首回雷霆主場:我為這座城市付出了我的所有
    威斯布魯克稱:「我覺得這很特別,對我來說意味著很多,能重新回到這裡,讓我感到十分欣慰。能在這座城市打球,是上天贈予我的禮物。我曾想為這座城市,這裡的市民,這座球隊做到很多事。我從不後悔在這裡創造過努力過,我只是永遠在尋找我能為這裡做到些什麼,我在俄克拉荷馬這座城市從未有過絲毫後悔。在這裡我有太多美好的回憶。世上最棒的球迷們,最美的城市,在這裡讓我感覺回到了家鄉。」
  • 我在現場 | 在「暫停」的城市,我們與病毒賽跑
    我在現場,記錄瞬間,成為歷史。  在石家莊這場全員大篩查中,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跑道」,作為土生土長的「莊裡人」,我也在默默地「奔跑」。在這個罕見的寒冬,在這座「暫停」了的城市,流淌著的,是生生不息的腳步。
  • 學習「濟南交警」活動有感——讓靈魂跟上自己的腳步
    「存敬畏、懷感恩、持善念、有情趣」——讓靈魂跟上自己的腳步「在快速行走的時候,能夠靜下來,看看自己走過的路,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讓自己的靈魂跟上自己的步伐,找回自己的初心使命。」山西高速交警二支隊黨總支書記、支隊長宋勝瀾如是說。這句話讓我對立足自身崗位的敬業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 金奈這座沒什麼特色的城市有我懷念的愜意時光
    本文共計:1846字,20圖閱讀預計:4分鐘到了今年夏天,我離開金奈這座城市已經有整整一年的時光了
  • 加圖索:球隊的態度讓我欣喜,馬拉度納離世讓這座城市哭泣
    「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我喜歡的是今天的態度。當隊友犯了錯誤時,他們會互相幫助,鼓掌而不是叫他們自己滾蛋,這是我喜歡看到的。」「也許之前是我的錯,因為為了不給球員帶來壓力,我讓事情順其自然,順其自然。現在我意識到我不能讓任何事情過去,我也不能對他們太過寬容。時代已經變了。」「我們知道在賽程如此擁擠的情況下,我們不可能在每場比賽中都保持百分百的狀態。」
  • 加圖索:球隊的態度讓我欣喜,馬拉度納離世讓這座城市哭泣
    「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我喜歡的是今天的態度。當隊友犯了錯誤時,他們會互相幫助,鼓掌而不是叫他們自己滾蛋,這是我喜歡看到的。」「也許之前是我的錯,因為為了不給球員帶來壓力,我讓事情順其自然,順其自然。現在我意識到我不能讓任何事情過去,我也不能對他們太過寬容。時代已經變了。」「我們知道在賽程如此擁擠的情況下,我們不可能在每場比賽中都保持百分百的狀態。」
  • 他說:「我要為株洲這座城市爭光」
    「還好哩,這是我應該做的。」張巒姣回答說,「咱們株洲城市這麼好,我要把株洲打掃得乾乾淨淨,為這座城市爭光。」「我們每個人都是城市的主人,都要為株洲這座城市爭光。」張巒姣的話引起眾人共鳴,大家都會心笑了,開心而自豪。「清掃的任務重嗎?」毛騰飛關切地詢問她的工作情況。
  • 梅西珍惜「最後」衝擊美洲杯冠軍機會,非洲杯也跟上美洲杯腳步?
    前幾天巴薩球王梅西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對我而言,美洲杯本是今年的重中之重,我非常期待參賽。當我得知美洲杯被推遲後,我感到受到了重大打擊。但我也完全理解這一決定。」,到了明年梅西就要到34歲了,這恐怕也是他最後一屆美洲杯,因此梅西自然非常珍惜叕一次衝擊美洲杯冠軍的機會。
  • 我在現場丨唯有真誠,才配遇見你的真實
    我在現場,記錄瞬間,成為歷史。從2019年開始,新華社客戶端開設了「我在現場」欄目,以新華社記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貴採訪經歷為內容,講述他們在重大新聞事件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想。這一年間,他們繼續踐行著「我在現場」的新聞追求:無論是戰火紛飛、地震水災,還是脫貧攻堅、共和國70華誕......他們凝固新聞的瞬間,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