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情懷」自古就有
生於亂世中的人們
用熱血鑄造了不世之功
十首激昂報國詩
抒盡天下豪傑志
送給每位中國人
01
《滿江紅·寫懷》
宋代:嶽飛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欄 通:闌)
(壯志 一作:壯士)
(蘭山缺 一作:蘭山闕)
嶽飛參軍後, 一直堅持戰鬥在抗金的最前線。他的詩詞就是其人格的真實寫照,這首詞代表了嶽飛「精忠報國」的英雄之志。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此句一出,仿佛讓人再也聯想不到徵戰的艱苦,只剩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和報仇雪恥的決心。
02
《過零丁洋》
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倘若能為國盡忠,死後光照千秋,死又有什麼好懼怕的呢?古往今來無數志士仁人也是懷抱必死的決心以一己之力在對抗黑暗。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03
《示兒》
宋代:陸遊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此詩為詩人陸遊的絕筆詩,臨終前他披肝瀝膽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把收復中原的喜訊告訴他。
生命終點仍掛念著統一大業,這份生死不息的愛國之心實在令人動容!永遠愛國,永遠熱淚盈眶!
04
《江城子·密州出獵》
宋代: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
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
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
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
西北望,射天狼。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代指宋與西夏的戰事,作者以形象的描畫,表達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負,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05
《塞上曲》
唐代:戴叔倫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
漢代的班超長期出使西域,年老的時候特別想回到家鄉,上書朝廷請求生入玉門關。詩人覺得班超的愛國主義還不夠徹底,他認為,只要此身能盡忠報國,何須活著返回家園?
愛國情懷是流淌在我們骨子裡的忠誠!
06
《從軍行》
唐代: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邊地荒涼,勁敵當前,戰事頻繁,戰線綿長。儘管環境已如此艱苦,將士們的報國決心卻比這鎧甲、比這風沙還要堅韌得多!
真正的「愛國情懷」自古就有,生於亂世的英雄用熱血鑄造了不世之功。
07
《出塞》
唐代: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全詩感情基調悲壯而不悽涼,慷慨而不淺露。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此句語帶諷刺,表達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
08
《石灰吟》
明代: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萬鑿 一作:萬擊)
(全不怕 一作:渾不怕)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是詩人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詩人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
09
《南園》
唐代:李賀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男子漢大丈夫為什麼不腰帶武器,去收復黃河南北被割據的關塞河山五十州呢?
這首詩由短短兩個設問句組成,卻抒盡家國之痛與身世之悲。
10
《出塞》
清代:徐錫麟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何須馬革裹屍還」,只要是為國犧牲,屍體歸不歸葬故土並不重要。全詩感情豪放激揚,一氣呵成,語氣慷慨悲壯,英氣逼人。
在寫下了此詩一年後,作者在安慶起義,失敗被捕,爾後從容赴死。
嶽飛
朝代:南宋
嶽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安陽湯陰縣)人,南宋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 ,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一。
他於北宋末年投軍,從1128年遇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嶽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位至將相」。1140年,完顏兀朮毀盟攻宋,嶽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嶽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嶽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嶽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嶽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嶽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
嶽飛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嶽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他率領的「嶽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評語,表達對「嶽家軍」的由衷敬畏。嶽飛反對宋廷「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的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抗金鬥爭的勝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組織大規模進攻戰役的統帥。嶽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詞作《滿江紅·怒髮衝冠》,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後人另輯有文集傳世。
中文名
嶽飛
別 名
嶽鵬舉、嶽王爺、嶽武穆
國 籍
中國(宋朝)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相州湯陰縣(今河南安陽湯陰縣)
出生日期
1103年3月24日(北宋崇寧二年二月十五)
逝世日期
1142年1月27日(南宋紹興十一年臘月廿九)
職 業
軍隊統帥、軍事家、戰略家
主要成就
率軍轉戰江南,收復重鎮建康
主要成就
剿除李成、曹成等幾大遊寇勢力
收復襄陽六郡,積極整頓防務,恢復生產
平定楊麼之亂
連結河朔,積極與義軍聯絡抗金展開
代表作品
《滿江紅·怒髮衝冠》、《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乞出師札子》、《五嶽祠盟記》等
官 職
湖北、京西南路宣撫使兼營田大使
爵 位
武昌郡開國公,追封鄂王
諡 號
武穆、忠武
嶽飛天生神力,幼時就愛看兵書,學習騎射,刀槍之法
公元1103年(北宋崇寧二年),嶽飛出生於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今河南安陽湯陰縣)的一個普通農家。傳說嶽飛出生時,有大禽若鵠,飛鳴室上,故父母給他取名飛,字鵬舉。
少年嶽飛,為人沉厚寡言,常負氣節。喜讀《左氏春秋》、《孫吳兵法》等書。曾拜周同(《說嶽全傳》等改為「周侗」)為師,學習騎射,能左右開弓。不久周同病故,嶽飛每逢初一、十五,都親到墳上祭奠。飛之後又拜陳廣為師,學習刀槍之法,武藝「一縣無敵」。嶽飛生有神力,不滿20歲時就能挽弓三百宋斤,開腰弩八石,「時人奇之」。
嶽飛20歲參加「敢戰士」御遼軍招募,表現突出
1122年(宣和四年),童貫、蔡攸兵敗於契丹,河北官員劉韐於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縣)招募「敢戰士」以御遼(一說是為徵遼)。嶽飛應募,經過選拔,被任命為「敢戰士」中的一名分隊長。20歲的嶽飛自此開始了他的軍戎生活。賊寇陶俊、賈進在相州作亂,嶽飛請命前去除害。嶽飛表現突出,帶領百騎騎兵,用伏兵之計,生擒二賊以歸。
這年嶽飛的父親嶽和病故,飛辭別劉韐,離開軍隊,趕回湯陰為父親守孝。宣和六年,河北等路發生水災,嶽家生計艱難,嶽飛為了謀生,又到河東路平定軍(今山西平定縣)投戎,被擢為偏校。
嶽飛在母親的支持下,投身抗金前線
1125年(宣和七年),金滅遼之後,便大舉南侵攻宋。宋徽宗禪位於長子趙桓,即欽宗,次年改元靖康。東路金軍渡過黃河包圍開封,宋欽宗用李綱守衛京城,但最終還是選擇求和,供奉了大批金銀,許割太原等三鎮與金。
1126年(靖康元年),欽宗反悔割地,兩路金軍於攻破太原後會合,二次南下圍困開封。欽宗在求和的同時使人送蠟書命康王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徵召各路兵馬以備勤王。在相州城裡,武翼大夫劉浩負責招募義士,收編潰兵。從平定軍突圍回到家鄉的嶽飛目睹了金人入侵後人民慘遭殺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憤慨,意欲投軍,又擔憂老母年邁,妻兒力弱,在兵亂中難保安全。嶽母姚氏是位深明大義的婦女,積極勉勵嶽飛「從戎報國」,還為嶽飛後背刺上「盡忠報國(後世演義為『精忠報國』)」四字為訓。嶽飛牢記母親教誨,忍痛別過親人,投身抗金前線。
關注公眾號,將語文360隨身攜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