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一部《王牌特工》使大眾重新燃起對特工片的興趣,與之前經典的上天下海、身手兇猛的肌肉硬漢特工相比,戲中扮演英國皇家傳統特工的科林叔,身披高級定製西裝,手持紳士必備長柄傘,腳踩手工製作牛津鞋,還操著一口純正的倫敦腔,把英國特工演繹的高貴優雅,再加上科林叔一句「紳士是現代社會的騎士」的經典臺詞,使紳士味道的暴力更有魅力。
一直以來,英國紳士都是影視題材中令人津津樂道的話題,與日本人崇拜武士道一樣,英國人對自己的紳士文化充滿了強烈的自豪感。一位叫霍普金斯的英國詩人就曾公開表示:「即便英格蘭民族不能給世界留下別的什麼東西,單憑紳士這個概念,他們就足以造福人類。」
英國紳士聽起來好像由來已久,但其實也不過只有600多年的歷史。任何一種文化都無法一蹴而就,當然紳士文化也經歷了幾次變革。
1414年,英國國王亨利五世頒布法令,要求在訴訟中,需陳述被告的財產和地位(其實這一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護貴族特權)。為了在法令中表示騎士、男爵家族中年輕的、還沒有貴族頭銜的成員,「紳士」一詞才得以誕生。從此,地位低於貴族和騎士,但有財產和名望的人開始被形容為「紳士」。
從大約500年前的一封貴族信件中可以發現,當時成為紳士的四個必備條件:一是有紳士血統;二是大部分收入來自自己的土地、非工作或高利貸收入;三是擔任官職,四是和貴族有親屬或聯姻關係。當然,這封信還強調了,紳士必須是一個彬彬有禮的人。
到了17世紀,此時紳士的貴族血統開始被模糊起來。17世紀英國發生了內戰,國王查理一世遭到斬首,王室土地全部拍賣。階級的壁壘開始被動搖,貴族階級被打破。英國從此結束了中世紀時代,進入了現代社會的早期。
於是,通過經營農牧業和商業發家致富的精英開始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而一個人的社會地位也不再由血統決定,而是由他的社會成就構成。英國的中產階級開始形成,並逐漸取代之前的貴族成為「上流社會」。
到了17世紀後期,英國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洛克提出了 「紳士教育」。他把那種既有貴族氣派,又有資產階級的創業精神和才幹,還有強健的體魄的人稱之為「紳士」。
此時的「紳士教育」所著重於的培養的是 「有德行、有用、能幹的人」。即必須具有上層社會所理解的道德思想與行為,具有開拓資本主義事業的廣泛能力、機敏與自信,具有高貴的文明的禮貌與儀態,具有多方面的學識,足智多謀。
而把英國紳士文化推向巔峰的則是打造了「日不落帝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在她執政期間,英國在經濟文化等領域,尤其是工業技術方面均都達到了世界級的巔峰狀態。而經典的紳士形象——西裝筆挺,頭戴圓頂硬禮帽,手拿雨傘或者手杖,也正是在此時誕生。Gentleman、Gentlelady等詞就來源於這一時期。
由於維多利亞女王本身就是一位十分注重儀表德行的女王,因此她的舉止投足也深深地影響著英國的中產階級,並成為他們爭相模仿的最高標準。於是,英國紳士的禮儀規範、行為準則就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成型。一時之間舉國上下,成為「紳士之邦」。
到了19 世紀末期,傳統的紳士概念徹底土崩瓦解,工業社會的快速發展,現代生活方式的變革都使國民從為人處事至思想意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此時紳士的判斷標準跟家族有關的「徽章」毫無關係。判斷一位男士是不是紳士,只看其行為舉止是不是符合有教養的規範。
無論你是誰,只要你有紳士行為,那麼不論出身高低、貧窮與否,你都可以成為紳士。這種全民性、普及性的紳士觀念,開始紮根於每一個英國國民的強烈意識裡。
19世紀,當公立學校以「紳士教育」為主要教學內容,紳士文化正式成為英國的國民文化。就連劍橋、牛津等老牌大學都將培養紳士作為自己的目標。英國有句諺語:「It takes three generations to make a gentleman」(培養一個紳士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可見英國人對培育紳士的重視。
當然,英國的紳士文化令現代人們最為熟悉的還是紳士們的穿著打扮。其中儀表風範是英國紳士最突出的表現。 定製的合身西裝、牛津鞋、長柄傘、禮帽,還有手錶、眼鏡、鋼筆、絲質領帶、襯衫、公文包等等,一個清單下來,就是一部「英國紳士著裝指南」。當然,無論紳士們穿什麼,從頭到腳都十分注重整潔和搭配。
雖然紳士的著裝看起來體面高雅,令人心生羨慕,但其實紳士的穿著也曾有著十分嚴苛的要求,怕是曾令不少男士「心累」。在紳士風格的全盛時期,紳士的著裝法則甚至被明確定義到了每個細節。
西裝必須由深色的精紡毛料製成,只能有黑色或午夜藍色,並且除了綢緞飾邊和領口,不能有任何裝飾。亞麻色製成的襯衫應該乾淨無瑕,領帶需由樸素的白色細麻製成。領帶要在恰當的位置系好,還要看上去非常服帖。
當然,一個真正的紳士,不應只注重外表,內在的品格與風度也同樣重要。英國傳統的紳士風度主要有三點:第一點就是著裝的得體,既要符合自己的身份,還要適合所在的場合。這種重禮節的風氣源自於歐洲的宮廷。因此紳士文化的衣著自然不能隨意,儀態也更不得輕視。一直到現代社會,這種講究禮貌的風氣也一直被保留並傳承了下去。
第二點便是紳士們幽默的社交方式。紳士們往往性格內斂,但卻妙語連珠。比如《傲慢與偏見》裡的威克姆,就憑藉自己的幽默風趣贏得了在場所有人的稱讚,更是贏得了美麗聰慧的女主人公伊莉莎白的芳心,開啟了一段深情的愛戀。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英國紳士嚴格遵守女士優先的禮儀原則。在英國,男人保護女人是天經地義的禮儀傳統。
就連英國紳士常帶的雨傘也是為了照顧沒帶傘的女士,可以說保護女性是英國紳士的天職。
在電影《泰坦尼克》中,當巨輪沉沒之時,船長愛德華·約翰·史密斯喊道:「男人們,別忘了我們是英國人!」,英國紳士們自覺排在小孩、老人和女人之後等待救生艇,就連身價上億的商業大亨也沒有搶在婦孺之前求生,而是直接在船艙中儀表整齊的迎接生命的最後一刻。
如今,大英帝國的風光已經不在,傳統貴族血脈的紳士也早已不見蹤影,現代文明的高速發展,使人類的靈魂越發趨於自由,而紳士文化也絕不是局限於儀表形象言談舉止的刻板枷鎖,它更像是一種追求高雅、從容不迫的人生態度,約束著每一位高貴的男性,令其魅力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