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阿迪達斯自身窮途末路,銳步還不至於走到真正被出售的這一步。當年阿迪達斯收購銳步看似完美聯姻,如今看起來真是一步昏招
本文由無冕財經(wumiancaijing)原創首發
作者:張可心
編輯:雷緩之
編輯助理:朱智琪
2020年,是服裝行業集體的「寒冬年」。
從本土服裝品牌拉夏貝爾年虧21億,不得已關店、甩賣求生存,到美國老牌服裝企業GAP宣布8萬名店員強制休假及削減高管薪酬,再有著名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正式進入破產清算等。疫情衝擊下,國內外服裝品牌無一倖免。
裁員、降薪、停產歇業,成為服裝企業自救的三板斧。更有甚者,選擇卸掉身上難以繼續承重的小包袱,於嚴峻的生存環境中輕裝上陣。10月24日,據德國財經月刊《經理人雜誌》、彭博社等外媒報導,阿迪達斯正在考慮出售旗下運動品牌銳步(ReeBok)。
就在2017年,阿迪達斯CEO卡斯帕·羅思德還曾表示,他對待阿迪達斯和銳步就像對待兩個孩子一樣一視同仁,並計劃銳步到2020年取得顯著的銷售增長和利潤增長。
▲阿迪達斯和銳步曾經是兩個同樣優秀的孩子。圖片來自網絡。
不過三年光景,卡斯帕·羅思德就要狠心捨棄他的其中一個「孩子」。這其中有銳步自2006年收購後一直表現平平的緣故,但更重要的是,阿迪達斯自身走到了內外交困的關口。
百年老牌銳步的乏力
與FILA(斐樂)在安踏的經營下逐年在中國獲取高曝光及知名度,並最終成為安踏近年來業績增長的主力相比起來,銳步被阿迪達斯收購就像是一個令人惋惜的反面案例。
「阿迪達斯稀釋了銳步,使得銳步幾乎消失了。」與銳步有過籤約合作的前NBA著名球星沙奎爾·奧尼爾,曾公開對阿迪達斯收購銳步後的不善經營表達批評。
要知道,銳步發展到2020年已經整整62年,曾經最輝煌的時候是全球運動鞋品牌第一名。九十年代,銳步開始布局除鞋業之外的多元化戰略,涉足健身服飾、橄欖球、棒球、足球、田徑等多領域。2000年之後銳步先後與北美四大職業體育聯盟NFL(美國職業橄欖球聯盟)、NBA、NHL(美國國家冰球聯盟)、MLB(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展開合作,品牌聲譽達到頂峰。
2001年,銳步籤下NBA球員艾弗森。2003年,銳步又籤約年僅23歲的火箭隊球員姚明。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銳步更是贊助全球400多個運動員和運動隊參賽。
彼時的銳步風頭正盛,其品牌知名度與業績也一度與耐克不相伯仲。 2006年,同為耐克競爭者的阿迪達斯向銳步拋出橄欖枝,以38億美元的價格將其收入囊中,二者欲合力拿下全球第一大運動的品牌。
然而收購的發展卻超出銳步所預料。幾乎是收購一結束,阿迪達斯就搶走了銳步的NBA贊助合約,撇開銳步與聯盟籤訂了長達11.4億美元的合同,聯盟方面也認為來自德國的阿迪達斯更有利於NBA在歐洲和亞洲的推廣。2010年,隨著市場份額的縮小與走勢下滑,銳步也沒能保住NFL的合同,後者選擇與耐克續籤。
自此,銳步品牌一蹶不振。從2014年開始,市場便不斷傳出阿迪達斯想要出售銳步的消息。
直至2016年,卡斯帕·羅思德執掌阿迪達斯,親自出面否認出售傳言,主導銳步關閉表現不佳的門店,終止部分品牌授權,並提出要在中國市場重啟銳步。其計劃到2020年之前要在中國開設500家銳步品牌形象店,其中2017年的目標是50家。
今天回看,你會發現銳步在中國的門店顯然沒能達到500家。從其官網信息可見,目前銳步線下門店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但都不超過10家,剩餘分布在湖南、內蒙、山西等城市,全國範圍內至多不過50家門店。
而在疫情影響下,本來於2018年勉強恢復盈利的銳步再度受到重創。公開資料顯示, 2020年第二季度,阿迪達斯品牌銷售額下降33%,而銳步的收入下滑更嚴重,達到42%之多,也因此引發阿迪達斯投資者的愈加不滿。
就在阿迪達斯欲出售銳步的消息傳出後,其股價在德國法蘭克福股市的交易中上漲3.4%。
全球第二大運動品牌已掉隊
事實上,如果不是阿迪達斯自身窮途末路,銳步還不至於走到真正被出售的這一步。這一點,回溯阿迪達斯過往每一次「減負」時所面臨的情境便不難得知。
2015年,阿迪達斯以2.8億美元出售旗下商務休閒品牌Rockport(樂步)時,就曾連續兩年調低業績預期;其後還包括剝離美國運動品牌MitchellNess,出售高爾夫品牌等聚焦核心品牌,也是為了重振業績。
銳步雖然自2018年勉強恢復盈利,但畢竟根基不穩,自然成為疫情衝擊下阿迪達斯首先選擇拋棄的負擔。
據阿迪達斯披露財報數據顯示,集團上半年財年營收下滑27%至83.32億歐元(折合人民幣約658億元),營收虧損達2.68億歐元(折合人民幣21.15億元),而去年同期的營業利潤為15.18億歐元。
相比之下,截至8月31日的第一財季內,耐克集團收入同比下跌0.6%至106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712億元),超出市場預期的91.45億美元。同時,集團淨利潤實現15.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02億元),幾乎是華爾街分析師預期的兩倍。
儘管第三季度阿迪達斯業績因中國市場的強力拉動也有所回升,但實際上,在疫情爆發之前,阿迪達斯已經面臨增長乏力的困境。
自2017年後,阿迪達斯在技術研發和迭代上便大有力不從心之感。為了保證淨利的持續增長,集團在包括足球、籃球等多專業領域都有意縮減了研發投入,儘管穩住了資本市場,但實際上卻在後續競爭中接連敗下陣來。
近兩年,耐克推出了持續熱炒的Jordan及空軍一號系列等爆款產品,阿迪達斯卻僅有椰子鞋Yeezy短暫撐起場面,主要依靠的是Boost中底技術及與坎耶·維斯特的合作,拉動品牌增長。
▲曾經紅極一時的椰子鞋也後繼無力,難以把阿迪達斯拉出泥潭。圖片來自網絡。
但從2019年第三季度,阿迪達斯公布的財報核心數據中,鞋履銷售僅同比增長1%,而該數據在2018年同比增長8%時,就有分析表明背後主要是受Yeezy系列鞋款的增長勢頭放緩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從2018年下半年起,Yeezy系列便一改少量發售的風格,多雙熱門鞋款發貨量達到100萬雙,遠超此前僅限量數千雙的發售規模。阿迪達斯曾用「民主」一詞形容Yeezy的戰略轉變,他們期望更多普通人能穿上椰子鞋。但實際上,誰都懂,這是為了衝擊更好的銷量。
放棄飢餓營銷使得阿迪達斯贏得短暫的業績增長,但發售擴大的壓力也馬上隨之而來,因為稀缺才是球鞋的價值所在。果不其然,增產後的Yeezy在消費市場開始喪失其原有的吸引力,最終在2019年第三季度出現停滯增長的尷尬局面。
2020年,阿迪達斯與耐克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年內阿迪達斯股價僅累計上漲2.2%,而耐克的股價漲幅高達27.2%,市值衝破了2000億美元。除此之外,阿迪達斯周圍還環伺著包括Lululemon、安踏等多品牌的威脅。
更有甚者,阿迪達斯最倚重的大中華區將面臨劇烈的人事變動。其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高嘉禮早在9月27日便宣布,將於2020年11月1日正式卸任。
自2011年開始,高嘉禮已統率阿迪達斯大中華區近10年,彼時剛接手時,阿迪達斯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約為8.5%,跌至當時5年內最低點。如今,大中華區銷售額早已翻倍,也成為各大國際運動品牌除北美外最大的競爭市場時,高嘉禮卻突然辭職。「可能也是無法在重壓之下達成總部要求,從而離職。」據財聯社援引相關人士分析。
內憂外患下,阿迪達斯選擇卸下銳步,輕裝上陣。在未來的挑戰中,阿迪達斯的姿態還能保持銳利、腳步還能重新變得輕快嗎?
版權聲明
本文由無冕財經原創首發,版權歸無冕財經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