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假的時候,趁著寶貝孫子們放假,父親說要去老家修塘,母親告訴我這個消息的時侯,我不置可否,因為父親已經74歲了,沒有一分錢修塘資金,談何容易?母親勸我「只要是你父親決定的事,就一定要去辦成」 一周後,倔強的父親還是帶著幾件換洗的衣裳,搭車回了老家。
我的老家在崇陽縣沙坪鎮東關村鄭家莊,是一個山青水秀的小村莊,一條鄉村公路從村莊貫穿而過,村中央的當家塘建於公元1606年,據今已有413年的歷史。
還記得我很小的時侯,藍藍的天空下,朵朵的白雲映在這塘裡,那般深邃、靈動、美麗,大人們在這塘裡洗米、洗菜、洗衣服、洗被子,平時累了,捧一把塘水擦擦臉,擦擦手,小孩子最喜歡坐在塘沿將腳浸在水裡打水花。
外公那時把外婆縫衣服的針放在爐火裡一烤,用老虎鉗子一彎,穿上絲線就變成了一根魚鉤,再從路旁隨意削了根小小的毛竹,用鋤頭挖幾條蚯蚓,就能從塘裡釣上活蹦亂跳的鯽魚來。
記得有一年冬天,不知什麼原因,可能是魚多了缺氧吧,塘裡的小魚都浮出了水面,我踩在塘邊的一塊石頭上,想用一根棍子將一隻小魚撥近一點,再抓起來,誰料,石頭不穩,我一下子栽進了塘裡,在水裡胡亂撲騰,哇哇大哭,汲了水的棉衣越發沉重,刺骨的塘水迅速地漫過我的肩膀,幸虧我那時嗓門夠大,把正在地裡忙活的三舅驚到了,飛奔而來,「撲騰」一下跳到水裡,一把抓起我的衣領,把我拽了起來。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回老家的次數已經越來越少了,這口承載著童年美好回憶的當家塘因年久失修,堤垮、泥淤、塘臭,原5米深的池塘蓄水已經深度不足80公分,給村民生產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
慢慢地,年輕人外出打工,很多人在自家院子裡打上水井,後來村裡又通上了自來水,塘已經失去往日的功能與光彩。不知是哪位村民有意栽下還是在洗藕中無意中掉下幾節藕來,塘泥營養豐富,蓮藕瘋長,夏天的時候,競開滿了一塘的荷花。只是夏天的微風吹過,飄過的不是淡淡的清香,而是的滿滿的泥臭味。
我想,父親肯定也是在上次去老家做客,無意中聽到鄉親的抱怨吧。因為父親17歲的時侯就去參了軍,還上了抗美援越的戰場,在槍林彈雨中洗滌過,退伍後一直在縣城工作,由於工作的關係,退休前回家的次數也是屈指可數。
退休後,父親思鄉的情節更濃,慢慢地,父親回家的次數更多了,三天兩頭地往老家跑,村民大大小小的事都愛徵詢父親的意見。父親這次修塘的提議更是得到了村民的積極響應。村民用摩託載著父親,大家一齊跑村委,找鎮政府,尋求支持。
在沙坪鎮政府和東關村委領導的重視支持下,村裡組建了以父親為首,王佛池、柳榮富、劉細兵等人的修塘領導小組,於9月19日開工修建。
在3個月的修建過程中,眾鄉親齊心協力,捐資捐勞19萬餘元,其中捐資22576元,捐工395個(折合59250元)。共挖取塘泥土石方2300㎥,建塘堤150m,溢洪道1條,排(汙)水溝300m,安放排水管28個,洗衣臺板1塊,擴建雙車道堤壩,安裝雙層鐵護欄90m,於2019年12月26日全面峻工。
父親一直以來身體都不是很好,有高血壓、高血脂、胃病、結石等諸多毛病,幾年前,由於眼患老年黃麴黴斑,看東西都是模糊的,我無法想像平時在家大把吃藥的父親是如何在早上天蒙蒙亮的時候第一個起床來到工地,又在天灰暗時最後一個在工地上清場。也不知父親一個人在老家如何一日三餐麵條,還有那麼大的幹勁支撐他苦戰了3個月。只是偶爾在家族群裡得知,塘裡的水抽乾了,塘泥挖走了、沙石運來了,塘基砌好了......也偶爾聽到大家在抱怨資金嚴重缺乏、父親超級辛苦,還超級倔強,二伯、鄰裡叫他一起吃飯,父親說不想麻煩別人,非要自已清水煮麵條。
當我再次回老家看到父親的時候,人整個變了形,皮膚明顯變得黝黑,眼眶深陷,頭上的白髮更加灰暗,也失去了往日的光澤,父親終究是74歲高齡,真的是老了。
鄉親們給塘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同心塘」,我想,這真的是見證鄉鄰們同心同德的一件喜事,值得銘記。這口塘護蔭了族人400餘年。清潔家園,鄉村振興。共建美麗鄉村,在這次新冠疫情的災難中,雖然村裡有年前在武漢住院的,有從黃岡、孝感等地外出打工回來的,但在迎戰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村民們嚴格落實各項防控措施,確診病例,零!疑似病例,零!密切接觸者全部解除居家隔離。
目前,父親仍滯留在鄉下,他說,自已最大的心願是能夠在塘堤上裝上石桌、石凳和一些健身器材,讓村民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順便建個侯車亭,方便村民外出。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勤勞善良的父老鄉親真的是有上天眷顧著,家鄉崇陽已於3月9日住院確診病例清零!鹹寧在全省第一個實現新冠肺炎患者整市清零!3月18日,湖北新增確診病例為0!真的是可喜可賀!天佑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