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日語翻譯:中日友好是國家利益不是口號

2021-01-08 搜狐網

中日友好協會副會長王效賢

  中新網9月11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網11日刊出專訪周恩來總理日語翻譯王效賢的文章。年逾8旬的中日友好協會副會長王效賢曾擔任過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國領導人日語翻譯,曾是1972年中日首腦會面的見證人之一。她表示,中日友好是國家利益,符合兩國的國家利益,有利亞洲和世界和平,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

  採訪摘要如下:

  1972年9月27日晚,北京。中國的毛澤東主席與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第一次握手。由於這次歷史性會見,最終正式確定兩國邦交的正常化。當時參加會議的中日雙方高層領導人均已作古。兩位領導人到底談了什麼?擔任過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國領導人日語翻譯的王效賢,就是這次首腦會面的見證人之一。

  需要提及的是,年逾8旬的中日友好協會副會長王效賢,已經多年不接受媒體採訪了。這次,當《日本新華僑報》通過旅日華人企業家楊嘉麗女士提出採訪申請以後,王效賢副會長愉快地接受了採訪。她告訴記者:「楊嘉麗的父親原來中日漁業協會的第一任會長,也是我的老領導。對老領導女兒提出的要求,我是要滿足的。」一種濃濃的情意溢於言表。

  王效賢副會長在中日友好協會娓娓而談,向《日本新華僑報》記者講述了從中日復交前20年民間友好工作,到1972年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再到1978年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風風雨雨。  

發展關係要做好對方關心的事

  《日本新華僑報》:您長期從事對日外交工作,而且也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重要見證人。您能夠回憶一下當時的中國政府或者說是周恩來總理,為恢復中日邦交做了哪些重要工作?

  王效賢:談到中日恢復邦交,大家都喜歡從1972年說起。事實上,我們為恢復中日邦交已經做了20年準備工作。記得是1952年,在莫斯科舉行一個國際經濟會議。中國的南漢宸、雷任民兩位經濟界領導也去參加。出發前,周恩來總理特別交待說,你們這次去參會,日本也有國會議員參加,你們一定要把他們請到中國來。當時,日本參議員高良富,眾議員宮腰喜助、帆足計都參加了莫斯科經濟會議,周恩來總理明確指示要請他們來。

  由於當時中日沒有正式外交關係,高良富等人就從歐洲繞道而來。這是第一個訪問新中國的日本人。我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參加促進中日關係的一些工作的。

  當時,日本人最關心兩條:一個是在中國關押的日本戰犯怎麼樣了,一個是留下的日僑又怎麼樣了。總理早就想到這些了,所以1951年就讓中國紅十字會會長李德全轉告日本方面:近3萬日本人留在中國,他們要想回去,中國歡迎,而且他們從居住地到乘上日本船的路費由中國方面出。日本當然很高興,所以1953年初,當時日本的吉田內閣首次給來華談判的接僑的三團體(日本紅十字會、日中友好協會、日本和平聯絡會)代表團籤發了來華護照。中國由廖承志為首的中國紅十字會代表團與之談判。這項活動很成功,中日關係的發展每一步都是周總理在指導。

  1954年,總理又特別交待應上述三團體邀請回訪的李德全會長,將全部戰犯名單交給日方,經雙方磋商,1062名日本戰犯中,1017名分批釋放,只有40名罪行嚴重的分別判處8—20年有期徒刑,沒有一個人判死刑。這些是日本方面最關心的事情。  

中國對日談判有禮有節

  《日本新華僑報》: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榮來了以後,中日進行了四輪建交談判。這四輪談判過程中,您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王效賢 印象最深的就是總理特別尊重日方、講究平等。所以談判的地點既有在人民大會堂的,就是代表中國方面;也有代表日本方面的,就是在當時田中角榮首相下榻的釣魚臺國賓館舉行。

  建交談判中首先是歷史認識問題。田中角榮在總理的歡迎招待會上主動提了這個問題,他沒有承認侵略中國,只是說「給中國添了麻煩」。「麻煩」這句話當時就引起我們的注意。總理在第一次會談就給他提出這個問題,說這個問題你不能用一個「添了麻煩」就了事。你往女同志裙子灑了點水可以說是添了麻煩。我們在這場日本侵華戰爭中遭受了那麼大的損失,怎麼能用添了麻煩了事?這是我印象最深的。

  還有一個就是賠償問題。中國人非常友好地放棄了賠償。但日本的一位談判成員條約局長高島益郎居然說「這個問題不用談」,因為蔣介石在日臺條約裡面已經解決了。總理當時就火了,非常生氣。他一般都很冷靜,但是那次他很生氣。總理說,你這叫什麼話,蔣介石放棄賠償,他跑到臺灣去了,他有資格放棄賠償嗎?他這是慷他人之慨。「慷他人之慨」這句話我一輩子忘不了。

  然後就是講臺灣問題。日本的想法是保留臺灣問題跟我們"建交",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臺灣問題談的時間最長。到最後終於得到解決。

  1972年9月27日晚,毛主席在中南海書房內接見了田中角榮一行,大平正芳外相、二階堂進官房長官也在其中。兩人會談持續了近一小時。主席走上前,跟田中握手。毛主席非常詼諧地說,「我叫毛澤東,是個"大官僚主義者",見你們都見晚了。」毛主席的話把大家都逗樂了。田中向毛澤東介紹大平時,毛主席又詼諧地說,天下太平嘛。本來大家非常緊張的時候,給毛主席這兩句話一說,一下子氣氛完全就不同了。毛主席陪著田中就坐下來了。剛一入座,毛主席又幽默地問他:「你們吵架吵完了嗎?」又說,「那個"添麻煩"的事怎麼解決的?」他還指著在場的唐聞生開玩笑地說,田中那句「添麻煩」讓這位女同志很不滿意。

  田中當時表示,「已經按照中國方面的要求改了」。毛主席又詼諧地說:「吵完了就不吵了,天下就沒有不吵的。」

  當年9月29日,中日兩國政府首腦在北京籤訂了《中日聯合聲明》,宣告兩國邦交正常化。  

中日建交談判未涉及釣魚島問題

  《日本新華僑報》:現在,有些媒體報導釣魚島問題時,說當時田中角榮曾在沒有日本外務省人員參加的情況下,私下跟周恩來總理提出過此事,問「那個島的事情怎麼辦?」然後,周恩來總理說「這次,我們不談這個問題。」有這樣的話嗎?

  王效賢 田中角榮當時非常輕描淡寫的提了一下。總理說「這次不談」,所以根本就沒談了。和平友好條約籤字的時候也沒談。前後兩次都沒有提到這個事情。

  這個問題在1978年的時候才成為問題。在鄧小平訪日的記者招待會上,突然有記者提出來了。鄧小平一聽,回答說:「對於這個島,我們雙方的稱呼都不一樣。我們是叫釣魚島等島嶼,你們是"尖閣列島",可見雙方立場不同。」鄧小平還說,這個問題放一放沒關係,我們這一代人談不攏,我們下一代,我們下下代他們會比我們更聰明,會找出解決的辦法。  

年輕人應該了解中日關係歷史

  《日本新華僑報》:今天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但是現在看來,這40周年也是風風雨雨的,最近好像越來越不順利。您怎麼看這40年來的中日關係?

  王效賢:我覺得中日兩國社會制度不同,要說沒有一點矛盾是不可能的。夫婦兩個人還吵架,所以這是不可避免的現象。關鍵是有了問題以後如何解決。

  我覺得以前我們也有問題,比如說岸信介一上臺就發生了撕毀新中國國旗的事件。這些問題都很大。但是當時能解決,這是因為兩國之間有問題的時候,總有一些有遠見的政治家站出來講話,來解決這個問題。

  我覺得改善中日關係有兩條:一個是政治家、有識之士要站出來說話;一個是民間要多加強往來,以民促官。特別是下一代要了解中日關係歷史,了解老一代政治家為了中日關係是如何獻身的。老一輩的事,現在年輕人要知道。

  中日友好是國家利益,符合兩國的國家利益,有利亞洲和世界和平,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  

日本政治家應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

  《日本新華僑報》:日本政壇跟過去有一點不同了。大阪的橋下徹、名古屋的河村隆之、東京的石原慎太郎等組建的所謂「地域政黨」在不斷強大,您覺得這對未來的中日關係發展有影響嗎?

  王效賢:不能說沒有擔心。我現在有一個很不理解的問題,比如說松下政經塾。1978年鄧小平訪日時,還專門和松下幸之助老先生談過。鄧小平跟松下老先生說,中國要搞現代化,沒有電子工業的現代化就只能跟著別人屁股後頭走。松下老先生聽了這話非常贊同,他決心支持中國的現代化,所以松下老先生就想聯合日本幾家大的電子企業,一起來幫助中國,但當時誰都不幹。那時候日本大型電子企業的對象都是臺灣。最後松下老先生自己在1979年訪問中國,決定給中國工業化提供援助。從根本上講,松下老先生是推動中日友好的人。但是,他出資辦的松下政經塾培養出來的政治家為什麼會是不了解中國的政治家呢?這點我怎麼都想不通。現在這些日本政治家不從日本國家利益考慮,都在想什麼呢?

  松下老先生對中國是非常友好的,他考慮到了日本的國家利益,實際上這也是為了日本的國家利益。他也訪問過中國好幾次,一直到現在松下公司也是支持我們的。我們國家有很多松下的分公司。所以,松下政經塾培養出來這樣的政治家,我就不大理解。我總希望,日本的政黨能夠有些大的變化,如果就這麼下去,大概中日關係不會好到哪去。

  採訪結束時,王效賢副會長告訴記者:「歷史是不能忘記的。現在,我們對到協會工作的年輕人,首先提的要求就是要認真學習中日關係史。」她親自把記者送到大門口,那份親切,那份禮儀,讓記者感受頗多……(蔣豐)

  作者:蔣豐

相關焦點

  • 「中日友好杯」中國大學生日語徵文比賽
    開始報名為進一步豐富中日青少年交流和人文交流內容,提升中國大學生的日語能力素養,增進廣大青年對中日關係的正確認知,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與日本日中友好繼承發展會決定聯合主辦「中日友好杯」中國大學生日語徵文比賽。
  • 《山高水長——周恩來與中日友好文物史料展》今日在一大會址紀念...
    3月24日,記者從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中共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周公館)處了解到,為紀念周恩來誕辰122周年而精心策劃舉辦的專題展《山高水長——周恩來與中日友好文物史料展》於今日正式開展。
  • 怎麼才能勝任日語翻譯工作呢?日語翻譯公司有話說
    自邦交正常化以來,中日關係總體不斷發展,而且各領域友好交流和務實合作日益深化,給兩國和兩國人民都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有利於維護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繁榮。
  • 東京奧運口號無日語版引爭議,中文翻譯網友各顯神通
    「官方同時對口號做了進一步的說明:」這個夏天東京將迎來世界各地的觀眾,志願者以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和難民奧運代表隊選手,人們因東京2020相聚,這裡將超越國籍、種族、性別、文化等一切差異,人們互相融合,彼此更加了解。「除此之外,奧組委官方並沒有發布主題口號的日語版本。
  • 東京奧運會口號只有英文版引爭議 東京奧組委:日語翻譯大家去想像
    新華社東京2月17日電(記者王子江)東京奧組委17日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奧運會和帕運會的口號:「United by Emotion」, 中文可以叫「激情聚會」。
  • 中日青年友好交流年
    1952年6月1日,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主席南漢宸與日本國會議員高良富、帆足計等在北京籤署了第一次中日貿易協議。1959年10月,周恩來總理舉行酒會歡迎日本自民黨顧問松村謙三和他的隨行人員
  • 森新一:「春風化雨傾注教書育人,滿腔熱血致力中日友好」
    劉延東、朱鎔基、楊晶、唐家璇等國家領導人以及教育部長陳寶生獲悉森先生病逝後深表哀悼,並贈送了花圈。國家外專局局長張建國、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專程參加了森先生的遺體告別儀式,對這位情系中日友好、獻身高等教育的老專家給予了高度評價。森新一先生從1957年起長期在人大任日語專家,為人大日語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 周恩來「解放」廖承志的「三步妙棋」
    後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實戰」情況表明:周恩來精心設計了兩條與日本的聯繫渠道:一條是以姬鵬飛、陸維釗、王曉雲和陳抗為代表的中國外交部部、司、處三級官方外交渠道;另一條是以王國權和孫平化、蕭向前為代表的中日友好協會、中日備忘錄貿易辦事處及其駐東京聯絡處等民間外交渠道。而樞紐人物就是廖承志。據國務院原副總理、外交部長姬鵬飛回憶:「總理指定我、喬冠華、廖承志、韓念龍等人組成日本組。」
  • 駐日本使館郭燕公使出席周恩來和松本龜次郎蠟像揭幕儀式
    郭公使致辭表示,周恩來總理與日本有著不解之緣,早年曾在松本龜次郎先生創辦的東亞高等預備學校學習,回國後投身中國革命事業。周恩來總理一直重視發展中日關係,身體力行推動中日民間外交,為中日友好以及中日關係的重建和發展嘔心瀝血,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
  • 中日翻譯實踐研討盛會 大咖教你譯界之「道」與「術」
    來自全國中日翻譯教學一線約150名師生相聚在外文局,就中日跨文化傳播與翻譯實踐進行教學互動、研討交流。文化部原副部長劉德有、人民中國雜誌社總編王眾一、天津外國語大學原校長修剛等六位來自中日翻譯領域的專家、學者作為主講人,分享了他們的翻譯實踐經驗和體會。他們的發言內容豐富、理論深厚,參會人員積極提問交流,現場氣氛非常熱烈。研討會現場
  • 周總理翻譯:因懂的多被啟用
    周斌是中國外交部老一輩日語翻譯,曾在長達25年的時間裡擔任中日外交一線翻譯,親歷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前後的歲月。1934年他出生於江蘇南通,1954年被保送進入北京大學攻讀語言文學,畢業後被外交部選中,曾為周恩來等重要領導人擔任日語口譯。2016年1月6日,上海日本研究中心、上海市日本學會為紀念周恩來總理逝世40周年舉辦特別演講會,邀請周斌講述「在總理身邊的日子」。
  • 大連醫藥專利翻譯哪家好
    駕照翻譯。 外交學院外語系有超過半數以上的學生在本科階段出國交流。目前,日語專業與日本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廣島大學、法政大學、中部大學、新潟大學開展了國際合作交流。周萍萍老師表示,以2013-2014學年為例,日語專業共有7名同學出國交流學習,出國比例為35%。除交換留學外,外交學院也經常應邀選派日語專業學生參與中日友協等組織的赴日交流活動,如「走近日企?
  • 日語翻譯社 | 日語資料共享
    總結了幾個我常用財務類網站,比較基礎,大部分有中日對譯,翻譯時查起來很方便。看原版文本是為了學日語表達、提高語感,跟內容無關,並不是越晦澀難懂越有用。男生喜歡籃球就去搜日本的「虎撲」,女士對減肥感興趣,就去搜相關的內容來讀,不費勁兒,還事半功倍。LAURIER PRESS☞http://t.cn/RDghX35分享一個法律用語的中日對譯,是北京大地律所的官網。
  • 中日姓名翻譯
    中日姓名翻譯(翻車)現場不少同學在留學的時候為了接地氣都會去把自己的中文姓名翻譯成日文以便於交流和便於我們亞洲友人辨識但由於文化差異性,日語了解和發音不標準的同學可是鬧出了不少笑話,當然也包括小編5555~ 本想在外教老師面前猛裝X結果卻是大型翻車現場中文翻譯成日文其實並不是很難的一件事,特別是姓氏(當然如果你是什麼生僻姓氏,褚(chǔ
  • 東京奧運會和帕運會中英文口號公布 沒有日語版惹爭議
    東京奧運會和帕運會中英文口號公布 沒有日語版惹爭議  新華社東京2月17日電 東京奧組委17日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奧運會和帕運會的口號:「United by Emotion」, 中文可以叫「激情聚會」。
  • 中日20多名志願者合作翻譯中國「抗疫經驗」
    【文/觀察者網 鞠峰】據共同社4月27日報導,北京中日友好醫院的職工孟華川,為向日本介紹中國「抗疫」的成功經驗,聯合約20名志願者翻譯中國政府公開的「抗疫」資料,贈予日本,收穫了日本方面的感謝。孟華川35歲,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日語專業碩士畢業,在北京市中日友好醫院負責國際交流工作。2月份中國疫情較嚴重時期,他所在的中日友好醫院收到了日本捐贈的口罩。此後,隨著疫情在日本的逐漸惡化,孟華川得知日本缺少新冠病毒的有關情報,於是找到了同為北二外畢業的楊明月。
  • 外事活動間隙 周恩來經常對翻譯人員進行「考試」
    翻譯不是「傳聲的機器」進入翻譯處,我經常聽到老同志講,「總理」怎麼說,「總理」又有指示啦……。那時,外交部的人都把周恩來總理親切地稱為「總理」。周恩來對翻譯工作特別關心,經常在見外賓前後通過口譯或陪同人員對翻譯工作提出要求。周恩來對提高翻譯的外語水平很關心,在日理萬機中還經常想到翻譯。
  • 【獨家】中日外交最後的證人
    3月6日,為祝賀中國外交部老一輩日語翻譯周斌的著作《我是中國領導人的翻譯——中日外交最後的證言》一書日文版出版,也感謝他作為中日外交最後的證人為中日關係史留下彌足珍貴的資料,眾多知名日本友人包括:天兒慧、大平裕、海江田萬裡
  • 周恩來與長崎國旗事件後的對日外交
    戰後中日外交發展巨大,但這一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而是歷經坎坷,甚至幾次出現嚴重倒退,這是由於中日外交關係中存在著幾個重大原則或者說是涉及國家核心利益的問題,在兩國關係發展中也是無法繞開的。在兩國邦交正常化之前,就存在臺灣和戰爭賠償的問題;兩國邦交正常化之後,主要是圍繞歷史認識和領土問題。圍繞這些重大問題,雙方反覆交涉。
  • 直面疫情|張鐵剛:文化品味,高下立顯(評中日留言口號)
    文/張鐵剛(四川 宜賓)看到一張中日捐款留言口號片卡。日本捐武漢: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日本捐湖北: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日本富山捐遼寧: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筆者把這個留言口號與學生交流了一下,各抒己見,有點文學功底和欣賞能力的同學,都能做出自己的判斷。個人覺得:兩國留言口號文化品味高下立顯,這不是妄自菲薄,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日本的留言口號充滿了友好的感情,還有濃濃的文化韻味:「遼河雪域,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