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每個人都有類似的經歷:
今天出門有點遲,很擔心上班打卡會遲到。可偏偏,路上交通特別擁擠,還等了幾個紅燈,心急火燎地趕到單位,真的就遲到了。
特別害怕坐電梯的時候遇到領導,但電梯門一打開,卻經常會看見領導走進來。
排隊的時候總是會發現,自己所在的隊伍總是以龜速慢慢挪動。哪怕是換了隊伍,相同的情況也還是會重演,只能眼睜睜看著旁邊的隊伍中,比自己晚來的人都已經結帳走了。
像這種「怕什麼來什麼」,幾乎每個人都躺著中過招的日常生活中的情況,被工程師愛德華·墨菲總結為「墨菲定律」,後來成了心理學上一條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的定律。
因為墨菲定律的應用太過廣泛了,也太多人有著感同身受的作用了,有的人甚至把它和「帕金森定律」、「彼德原理」一起歸為20世紀西方文化的三大發現。
在同名書籍《墨菲定律》中,作者書魚認為,不想被墨菲定律影響我們的生活,就應該防微杜漸,做好萬全的準備。
除了墨菲定律,這本書還收納了其它55個定律、法則、效應等,都是一些生活中經常能被用到的道理。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它們娓娓道來,那些信手拈來的身邊的例子,讓我們恍然大悟,原來都是這麼一回事。
比如在談戀愛的過程中,不少人會遇到的困惑:為什麼我天天給女朋友送玫瑰花,卻不如鄰居那個只有情人節才給女朋友送花的小子呢?
其實這未必是女朋友小心眼,如果你聽說過「貝勃規律」,你就會知道,女朋友已經習慣了你天天送一朵玫瑰,早就沒有了驚喜。
到了情人節這麼特殊的一天,你還是送一朵玫瑰,這不是讓女朋友覺得你不給她過情人節嘛?而鄰居小子平日不給女朋友送禮物,所以情人節這天的一朵玫瑰也顯得珍貴起來啊。
和墨菲定律同樣強調不能忽略小細節的破窗效應,也很有啟發意義。
破窗效應講的就是如果一塊玻璃被打碎了,你不願意去修補,那麼別人可能就會覺得打破你這邊的玻璃沒什麼大不了的,就會接著去打破第二塊,第三塊。這就有點類似我們「破罐子破摔」的意思。
而作者也在書中告訴我們,當出現小的問題時,我們就要趕快去解決它,包括工作上的,感情中的,都不能因為問題不起眼而置之不理。
用破窗效應來處理親密關係偶爾出現的裂痕,雙方之間的感情就會更加牢靠。
還有能夠牽著我們鼻子走的「鳥籠效應」,同樣直指我們的心理世界:當我們有了一個鳥籠,又因為鳥籠過於精緻而捨不得丟掉,總有一天,我們會接著想養一隻小鳥。
很多時候,我們的言行舉止其實會受到我們身邊的人、我們身邊的事、我們身邊的物的控制。像「鳥籠效應」就非常不利於斷舍離,也會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
小道理,大生活。當我們知道這些定律和效應的時候,我們不妨將它們和實際應用聯繫起來,讓自己更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