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第一個全程馬拉松是2016北京馬拉松(後面簡稱北馬),官方完賽成績04:57:13,艱難進5(小時)。
人生第二個全程馬拉松就是2017柏林馬拉松(後面簡稱柏馬),官方完賽成績04:12:23, PB 45分鐘。
2016年的北馬有多少痛苦,2017年柏馬就有多暢快。對,如果非要用一個詞形容的話,那就是「暢快」!。
不知道算不算充分的準備
8月份的時候心裡就開始打鼓,明白終歸要開始準備一年一次的全程馬拉鬆了,但是確實沒有時間累積大量的跑量,所以要求自己至少每周要一次LSD(LSD=Long Slow Distance 直譯長距離慢跑) 。這裡要重點感謝張齊,2017武漢馬拉松後張齊老師又一次PB,我問他秘訣,他說我們這麼忙,平時沒有時間打卡,那就每周認認真真拉一次LSD,越長距離越好,要在20KM以上,臨近比賽最後一次最好能到30KM,並且要嚴格控制心率,不論什麼配速,都要控制在150內。雖然我沒有嚴格意義上做到,分別三個周末打了18KM、18KM和23KM,但是配速都控制的很好,質量都很高。尤其最後一次LSD,很像模擬考,發現核心力量不夠兩側的大轉子晃的疼,也在這次柏林馬拉松準備了肌膠貼,雖然左側還沒跑就掉了全程一直隱隱痛,但是右側全程零疼痛,心裡壓力減輕一半,這裡強烈建議大家貼完肌膠貼後用吹風機吹一下防止脫落。
(備註:股骨頸與體連接處上外側的方形隆起的地方,稱之為大轉子)
接下來說說菜鳥的賽前準備供小夥伴參考,但還是強烈建議每個人都摸索自己最舒服的備賽狀態:
LSD:3次, 兩次18公裡,1次23公裡,都控制在6分配速,150左右心率,時間不多的時候也會小跑一下10公裡或12公裡(北京的秋天非常適合夜跑哦)。
鞋子:每次LSD都是亞瑟士的K23,支撐性很強,所以柏林還是這雙K23,穿熟悉的鞋子有安全感。
襪子:比賽前專門在Nike買了有支撐作用的壓縮襪,至少心裡感覺又踏實一些。
腳趾甲:23公裡那次最接近模擬考的LSD,發現左腳趾甲特別疼,比賽前帶了指甲刀專門把所有腳趾甲都剪了又剪(突突的醜到爆)也強烈建議跑友跑前剪腳趾甲,真的一不小心就要掉指甲蓋,至少又要恢復大半年才能好。胡神有句名言:跑前刷牙燙頭剪指甲…
飲食:我沒啥好建議,基本不忌口,啥都吃,包括辣的,並且跑前其實我胖了1公斤…
每十公裡一次的私補:
賽前頭一天我們柏林小分隊特別認真的開了賽前動員會,分配了每十公裡一份的私補(鹽丸和乳酸丸)。補給都裝好小袋,賽前吃了芬必得止痛片(這裡要給芬必得打Call,因為全程沒有撞牆…),還有在35公裡含了讓人神清氣爽的檸檬糖,重點是這次的能量膠也不再難吃,是果酸味兒的,一切的一切準備都要特別感謝無暇浩神,(他這次320P了個B)原來科學合理的私補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至少心裡很踏實,不倉促不慌亂。
時差也許是個好事情:晚上會很早困了就睡,保證了至少6-7個小時的睡眠(國內的馬拉松基本也就睡4個小時),早上很早身體就到了最好的狀態。
其他就交給運氣:
也許我的跑量嚴重不夠,跑資也不是很正確,核心力量不足跑的時候兩側亂晃,大轉子都很痛。但是我覺得我這次備戰心裡有些底氣了,心裡總想,不會比2016北京馬拉松更糟了,至少心態上敢於挑戰給自己了,並且給自己制定了430的完賽目標…給自己每10公裡也分配了目標配速。
起點我們到的很早,又是最後一波發槍,整整2個小時都穿的很少凍得發抖,發槍的時候渾身凍到手腳冰涼發麻,跑道8公裡才身體熱起來。
但是比賽就是比賽,大家都會更在狀態一些,初始五公裡沒有按最初的規劃先630熱身,一開始就6分配速起跑,並且堅持到了終點…(現在想想這麼穩定的配速都很意外、驚喜和激動),每一公裡都會和同伴夏夏報一次配速,一直在555和605之間巡航,很多次都是555(因為補給喝水會掉一些速度,所以不補給的時候都會更快一些)每10公裡看到時間告示牌,配速都很穩定,都會給自己打氣說「nice」,給同伴夏夏擊掌慶祝「give me five」。
到了10-25公裡左右,左側大轉子一直疼,不斷告訴自己,這不算什麼,只要心率沒上來,沒有新的傷痛,一切都可控,繼續享受過程。也在25公裡開始有了信心,問夏夏我們會不會這個配速一直保持下去?夏夏的反饋讓我更有信心,夏夏說我在10公裡的時候就覺得我們可以大PB了…
最後2公裡有了競技比賽的感覺
到了30公裡左右,還是穩定的600內的配速,自己開始越來越有底氣,當時很想提速的,但是沒有任何經驗(畢竟人生第二馬…),不知道後面身體是否還可控,會不會到了35公裡開始撞牆,一切都未知。就堅持到了40公裡左右開始提速,提到差不多530-540左右。全程都在和加油助威的觀眾互動,也第一次可以用「暢快」來形容馬拉松的衝刺過程,很享受。那個片段,至今都在我的腦海不停repeat,也許是柏林老百姓太熱情,也許是柏林的氧含量太高空氣太好,也許是布蘭登堡門的氣勢有衝刺的欲望,總之一切的一切都那麼恰到好處,讓我完成了一次非常非常暢快的全程馬拉松。
暢快的賽道
來跑柏林馬拉松前聽說柏林馬拉松賽道好,老百姓熱情,賽事運營很專業。但是到底多熱情,用一句話總結的話就是:#每一公裡都沒有尿點#。真的從起點到終點有至少20個Live的樂隊,每次經過樂隊真的腿會不自覺得抬得更高,也會真的打亂自己的節奏,會提速,會興奮甚至亢奮(回頭想想也許這就是競技項目最好的狀態)。
尤其終點38公裡之後的加油助威的音樂會讓頭皮發麻,興奮到每一公裡都不寂寞,不無聊,不想上廁所。
最強補給
不知道柏林馬拉松怎麼做到的,總有水喝,不用等到渴的時候才補給才是最有效的補給(@北京馬拉松組委會) 。後面部分還有酸蘋果,香蕉和液體能量水,補給都是我喜歡的種類,不是很heavy,都恰到好處。我是到了37公裡處就不再進行補給,肚子開始有飽腹感了。但是之前每一個補給都沒有錯過,都是能喝就喝,能吃就吃。
還有一種補給就是「節能」,儘可能的少的消耗有限的體力。整個柏林馬拉松全程都有一條藍色的節能線,非常貼心,按著他跑完全程,就不會太繞,少走冤枉路。因為能量有限,體力有限,所以這次我們做到了全程都儘量按節能線跑,最後跑完全程也就多跑了400米左右的距離。有些大牛選手一路要超人,就會多一公裡左右距離,按6分配速算,等於要多出6分鐘的時間。其實這也是一種組委會的貼心能量補給。
比賽當天,真的聽到中文的「加油」都會和吃了興奮劑一樣,滿血復活,不停揮手(就差握手了…),這種「補給」真的感覺才是最強補給,我想也是國外跑馬的一種獨特體驗吧,這種時不時的加油助威也讓42.195公裡隨時有彩蛋,不無聊有high點。
感謝這次柏林馬拉松的體驗,讓我覺得馬拉松不再反人類,讓我覺得馬拉松是可以用」享受「來形容的,更讓我找到了一些競技體育的快感,讓我第一次覺得享受比成績更重要。
今年是第四十四屆柏林馬拉松,3萬多名選手裡面有1500多中國選手來參與。希望以後的柏林馬拉松向更多中國跑者開放,讓大家都有機會來體驗,來享受,來PB。
點擊「閱讀原文」,看羅芸的首個馬拉松《跑完首個全馬後,我開始排斥跑步?》。
< END>
汽車人快跑是首個專門關注汽車圈業內人士身體健康的微信公眾帳號。汽車人快跑團是汽車圈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跑團,目前擁有團員20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