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面積30萬平方公裡,卻分成68個國家,日本戰國戰爭是村戰?

2020-12-14 耀眼觀世界

與中國春秋戰國規模相比,日本戰國什麼水平,等同於村戰?

一直以來,日本這個鄰國都讓中國人又愛又恨,愛的是他們獨特的和風民俗以及保存良好的「偽儒學」文化,恨的則是那股子自大、驕狂、欺軟怕硬的武士道精神,以及他們所謂的戰國歷史。

提起「亂世」這個詞語,大家的第一印象都是:亂兵匪患、命如草芥、成者為王,比如春秋戰國、三國亂世、五代十國等,但如果提到日本戰國,近幾年來大為流行的一種觀念是:日本戰國等於村戰?

所以我們今天就要來研究一下:日本戰國到底是不是村戰?

第一:日本戰國的戰爭規模有多大?

中國古代的戰役動輒幾十萬人血拼的例子數不勝數,如秦趙長平之戰,秦國上將白起坑殺趙國40萬大軍;漢武時期十幾萬軍隊遠徵大宛;三國赤壁之戰曹魏傷亡10幾萬人;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秦與東晉淝水之戰出動80多萬兵力……

人多的是投鞭斷流,拼殺的是血流成河,縱觀世界史,戰爭規模能超越中國的國家一個都沒有。

在日本戰國,自然也沒有這麼大的數字,整個日本戰國一直到末期,日本的人口高峰值也才1800萬人。相比之下雖然三國末期總人口僅僅只有2000萬,看起來和日本接近,但是東漢末年時全國的總人口卻有5000萬。也就是說光是一個三國爭霸就打掉了3000萬人!

相比之下,日本戰國的戰爭規模能有多大?

在日本戰國早期,只要拉上幾百號人就已經能稱上「戰爭」,動員兵力達到數千甚至上萬的少之又少,比如被很多影視演繹的那場織田信長與今川義元的著名戰役「桶狹間之戰」,雙方出動的兵力加起來也不過才2萬多人,且傷亡很小,甚至值得懷疑彼此之間純粹就是打群架,而不是戰爭。

當然,日本戰國早期因為勢力分散,處於相互吞併的階段,到了後面,戰爭規模也不可避免地開始逐漸增大。到了日本戰國末期,大名之間的戰爭人數已經達到數萬,在最後的德川家康與石田三成的「關原合戰」裡甚至達到了二十萬的參戰人數,這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戰爭激烈程度,依然追不上中國。

國土面積30萬平方公裡,卻分成68個國家,日本戰國戰爭是村戰?

第二:日本戰國的國土面積有多大?

很多人認為日本戰國是村戰,一大理由當然是日本戰國的國土面積實在太小。根本資料研究顯示,日本戰國時期總國土面積在30萬平方公裡,就這麼小的國土上還曾一度被分裂成68個國家。

我們來一個加減乘除,300000÷68≈4410,也就是說平均一個國家的面積只有4410平方公裡。

說數字可能沒什麼概念,但作對比就很明了。用我國一個地級市來作對比的話,比如福建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莆田」,其面積是是4119平方公裡,僅僅比日本戰國的平均國土少200多平方公裡。

如此一來,說日本戰國就等於村長械鬥還是不靠譜的,畢竟也沒那麼大的村,稱之為「市鬥」,從國土面積上來說還是可以的。

第三:日本戰國的軍事力量有多強?

日本戰國的兵力構成主要分為正規軍+民兵,而顯然,民兵數量往往會超越正規軍。

可是,日本戰國的民兵很少參與直接對戰,除了守城期間可能會不可避免的參戰外,平時大多都在種田,且數量多、缺乏訓練,裝備和作戰意識也參差不齊,這就導致日本戰國早期的戰爭不僅顯得特別小兒科和上不了臺面,大名還要使用鬥將的方式分勝負,畢竟人少,經不起消耗。

如此我們不難知道,日本戰國用上的兵力其實並不多,能有數千精兵就非常可觀了。特別是,日本大名鬥爭的理由也並沒有太過殘酷,只是屬於一種統治手段,絕非和中國王朝更替的統一戰爭一樣要你死我活,日本大名之間很少會趕盡殺絕,甚至失敗方成為贏家的臣子也不少見。

因此在眾多因素影響之下,日本戰國不僅軍事力量小,就連傷亡也特別少,如此一來讓人覺得是村長械鬥也無可厚非。順帶提一句,日本戰國唯一最大的傷亡可能還是在豐臣秀吉帶領下他們集結了二十幾萬軍隊入侵朝鮮,結果被大明幾萬軍隊打得哭爹喊娘敗退回國。

說了這麼多,回歸原題:「日本戰國等於村戰」這個觀點當然是錯誤的,但頂天了也就「市鬥」的程度。日本將自己那段「市鬥」歷史稱呼為戰國時代,和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相比,那確實是小巫見大巫,有給自己戴高帽、吹牛逼的嫌疑,我們中國人姑且一聽,一笑即過就可以。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現在很多人沒有了歷史自豪感,那是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不了解。特別是下一代,作為家長更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歷史觀,和民族自豪感。

古代世界上都發生了什麼,中國戰國的時候別的國家在幹嘛?那時候別的國家長什麼樣子,我們的鄰國日本當時戰國時分布的68個國家是個什麼概念?

世界歷史之錯綜複雜,很多人都會搞混,很難將同時期不同區域的歷史完整滴拼湊在腦海裡,所以可能也形成不了世界歷史觀,才會出現「戰國等於村戰」這種概念!

你想理清世界史嗎?這套《地圖上的全景世界史》延伸了很多歷史教材以外的知識點以時間為軸線對比中外歷史,讓人一目了然,中國古代同一時間,世界上又發生了什麼?對比中國又是什麼情況?

本書在每個時期的開篇都畫有一幅畫地圖上的時局圖,展示這一時期世界各地的歷史百態。同時,在時間的軸線上加入了地圖,使內容更直觀簡單。

實現了全景展現歷史,圖文並茂,視覺震撼,讓人學習的時候享受看電影般地輕鬆自然,隨著鏡頭的切換,輕鬆讀懂歷史,秒變歷史學霸。

本書由《百家講壇》主講人、歷史學家魏新親自編寫,具有很高的歷史權威和真實性,是學習歷史的絕佳工具書。

全兩冊只需128!買給自己,買給學齡的孩子,買給喜歡歷史的朋友,都是很好地選擇!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很混亂?知足吧!看看被稱為「村長打架」的日本戰國時代
    雖說戰國時期的中國並沒有現在這麼大,但好歹也有兩三百萬平方公裡,即使是分裂成140個諸侯,每個人也還有兩萬平方公裡,但那時候都還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倘若按照戰國時期分裂成20多家的花,每家也還有幾十萬平方公裡,戰國後期楚國的面積甚至達到150萬平方公裡。但誰能想到,總面積為37萬平方公裡的日本也經歷過戰國混亂的時代?
  • 日本戰國時期兵力如何?巔峰兵馬20萬,國土面積只有海南十分之一
    日本整個戰國一直到末期,巔峰兵馬人數是20萬, 同時期兵多馬少,騎兵只是很小一部分,日本戰國本土戰馬有很多缺點,矮小,衝鋒能力有限,屬於蒙古馬系,但是日本人矮啊小矮人與小矮人騎小矮馬打,咋滴都是有馬的高點,快點,衝鋒效果好點,震懾力強點…首先最深入人心的,當然是日本戰國的國土面積實在太小,日本戰國時期,總國土面積大約在30
  • 日本戰國時代戰爭規模太小,怎麼能和中國的三國做比較
    由於日本歷史上在戰國以前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例子,只得拿自己的戰國和中國的三國進行比較,不過有網友吐槽說日本的戰國時代充其量也就是個村長與村長打架而已。日本在戰國時期的整個國土面積大約在30萬平方公裡左右,而在這3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最巔峰的時候總共分出了68個國家。
  • 世界國土面積最小的十個國家
    【引言】國土面積的大小決定了國家戰爭時的戰略縱深,國土面積大相對戰略縱深就大,自然資源也相對豐富,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世界上200多個國家與地區面積大小差異極其懸殊,俄羅斯國土面積為1710萬平方公裡,約佔地球陸地面積的11.4%,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中國國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裡,居世界第三,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而國土面積最小的梵蒂岡只有0.44平方公裡,僅相當於62個標準足球場大小。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小的十個國家。
  • 歷史上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公裡的國家有幾個?其中哪個最早
    ,實際上,縱觀整個人類歷史,也是如此,那麼,歷史上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公裡的國家有幾個呢?二、阿拉伯帝國是歷史上國土面積第二個超過1000萬平方公裡的國家。後來,阿拉伯帝國分裂為幾十個國家,就是現在北非和西亞的那一些國家,再也沒有阿拉伯帝國時期那麼大的了,現在最大的沙烏地阿拉伯只有225萬平方公裡。三、蒙古帝國及元朝是歷史上國土面積第三個超過1000萬平方公裡的國家。
  • 日本的國土面積37萬多平方公裡,比越南大一點,算是彈丸小國嗎?
    全世界擁有193個國家(得到聯合國的承認),有的國土面積超級大,比如俄羅斯,國土面積高達1712.4442萬平方公裡,世界第一;有的國家的國土面積非常小,比如梵蒂岡,國土面積只有1.44平方公裡,比一個村子還小,世界倒數第一。
  • 縣長們的野望:為何數十萬人參戰的日本戰國,卻被人調侃成村戰
    對於很多日本戰國愛好者來說,戰國時代的是日本人才輩出的年代,在那個合縱連橫的時代,多方勢力和諸侯的勾心鬥角戰爭,不亞於東漢末年的三國。誕生了以武田信玄、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等梟雄。不過戰國時代在很多人眼中,因為大大小小的軍閥混戰的,而這些軍閥本身地盤和人口又很少的,再加上日本全國的面積其實也就一個雲南省這麼大,所以戰國時代也被人稱之為的縣長們的戰爭。
  • 國土面積後十位的國家:4個在歐洲,5個在大洋洲
    事實上,細究起來的話,大日本、大韓國的叫法其實並沒有錯,在全球範圍內,日本、韓國不僅是經濟上的兩個大國,國土面積也並不小,按照國土面積的一半劃分標準,日本、韓國兩國均屬中型國家,即國土面積大於10萬平方公裡、小於50萬平方公裡。日本的國土面積排名全球第62位,比德國、越南、義大利、英國都要大,而且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其海洋領土更是連我國都比不過。
  • 世界國土面積最大的十個國家
    1710萬平方公裡,佔地球陸地面積的11.4%,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2、加拿大(國土面積988萬平方公裡),面積9372610平方公裡,如果加上五大湖中美國主權部分約17萬平方公裡,河口、港灣、內海等沿海水域面積約10萬平方公裡,面積為963萬平方公裡。
  • 全球國土面積最大的十個國家
    俄羅斯位於歐亞大陸北部,地跨歐亞兩大洲,國土面積為1707.54萬平方公裡,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一個以俄羅斯人為主體民族,由193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
  • 如果世界出現一個國土面積2000萬平方公裡,人口20億的國家會怎樣?
    目前還沒有哪個國家國土面積能夠達到2000萬平方公裡,我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裡,人口14億,出現如此大的國家體量相當於中國的二倍。 現在世界正走向和平,各國之間少有侵略,都喜歡走和平發展的路線,領土擴張變得幾乎不可能實現。
  • 二戰時唯一向中國宣戰的國家,總人口3萬,國土面積僅61平方公裡
    這也是中國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敵入侵的完全勝利,然而據資料揭露,一直在整整抗戰10年之後,中國才對日本宣戰。這也就是說無論是九一八事變,還是七七事變中,中國其實都還沒有宣戰。而無恥的是,日本在二戰中始終沒有正式向中國宣戰,而同為軸心國的德國和義大利,就更加不可能向中國宣戰了。然而這並不代表在二戰中,沒有國家向中國宣戰,有一小國,居然敢於向中國宣戰,堪稱是二戰時唯一向中國宣戰的國家。
  • 乾隆時國土面積1300多萬平方公裡,丟失的四分之一都到哪去了?
    不過值得說明的是,那些領土的歸屬都有個大的前提,那就是在雙方平等的基礎上。而自從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中國的領土都是被強迫從大清國土上划走的,林林林總總算起來,共有八次。一,英國割佔香港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籤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英國在獲取通商權益的同時,強行割佔香港作為貿易集散地。香港是近代中國割讓的第一塊領土,面積為78平方公裡。
  • 國土面積最大的10個國家,亞洲佔了三席
    俄羅斯位於亞歐大陸北部,地跨亞歐兩大洲,國土面積為1709.82萬平方公裡,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擁有194個民族,其總人口1.46億(2019年)。 國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同時中國和14國接壤,與8國海上相鄰。總人口為14億人(2019年)。
  • 元朝疆域面積橫跨亞洲,北達北冰洋?專家:只有1400萬平方公裡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不僅擁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國土面積也非常廣闊,現在中國的國土面積是960萬平方公裡。歷史上各朝各代的國家在經過戰爭的洗禮之後,都擁有著不同的國土面積。那麼在我國歷史上,哪個朝代的國土面積是最大的呢?毫無疑問一定是元朝。根據歷史的記載,當時元朝的國土面積達到了1372萬平方公裡,是非常理想的國土面積。
  • 被稱為「村子」的國家,國土面積是日本的2/3,卻依舊是發達國家
    世界上一共有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其自身的特點,中國是世界上國土面積第二大的國家,一個省甚至比一個國家的面積還要大,經濟總量也在世界排名前列,而且高樓遍地,但是也是由於國土面積太多人,人口眾多,所以直到今天,我們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
  • 如果出現一個國土面積2000平方公裡,人口20億的統一國家會怎樣?
    目前還沒有哪個國家國土面積能夠達到2000萬平方公裡,我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裡,人口14億,出現如此大的國家體量相當於中國的二倍。即使如此,也沒有哪個國家提出主動要併入某個國家的想法,每個國家的國民都十分熱愛自己祖國,而併入其他國家則意味著放棄自己國家的主權,這也許會被人們指責,甚至受到強烈的反對。所以,不論是靠侵略還是自願融入其他國家都很難實現這個設想。如果有一天出現了如此大的統一國家,那將會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 中國面積最大的一座城市,面積達200萬平方公裡,是日本的5倍
    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的國家,我國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只有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這塊土地上還分布著許多城市,今天我來介紹一下,這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城市,總面積達200萬平方公裡,是日本國土的5倍,這個城市就是三沙市,這個城市聽起來有點眼生,位於海南島的南部總面積為
  • 日本國土面積小?很多人都被騙了,學者做出解釋
    這一點同樣可以運用在各國之間的關係上,每個國家都在發展,而發展的重中之重就是自己的武器是否能夠威脅到別人,讓他們不敢攻擊自己。我們知道,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立的政治制度,自己的人民與文化,還有當地的資源。而這些都是決定著各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實力地位的,人民壯大且人才多的話,再利用好當地的資源國家勢必會成為一個很有競爭力的國家。
  • 俄羅斯國土面積1709萬平方公裡,為何宜居面積遠不如我國?
    稍微懂一點地理知識的國家都知道,國土面積世界第一的俄羅斯,為何適宜居住的國土面積反而遠遠低於中國?原因很簡單,我們來扼要分析一下:適宜居住的國土,顧名思義就是適合人類生產生活的國土,而這部分國土必須滿足幾個硬性要求,平原廣闊可耕種面積廣、氣候適宜水熱充足、土壤肥沃等。俄羅斯地大物博,是世界第一大國,擁有1709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國土,幾乎是中美兩國面積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