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益陽客戶端記者 劉吉 通訊員 湯佩茹
近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2020年度認定的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名單,華翔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榜。這是繼湖南艾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鑫海股份有限公司之後,我市第三家獲認定企業。目前,我市該類企業總數居全省第三。
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企業技術創新工作,各業各企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技術創新成果不斷湧現、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一大批創新型企業在我市發展壯大。
蓄智慧動能 求轉型升級
走進華翔翔能的湖區排灌泵站智慧運維系統監控大廳,大屏幕上顯示的各項數據、圖表讓人眼花繚亂,但日常管理人員卻只有一人。11月24日,系統管理人員周國虎向記者介紹:「原來每個泵站都要配很多人人工監控,現在,我一個人就可以監控市區51個泵站。」這是華翔翔能用智慧系統提高管理效率的成果之一,目前已在我市快步推廣。
華翔翔能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如今的發展離不開智慧轉型。十幾年前的華翔翔能還以「傳統製造」為主,主要生產變壓器,營收穩中有升,但華翔翔能並未滿足於現狀,而是致力於開拓,「智能製造」的目標很早就確定下來。近年來,通過加強與上海交通大學、湖南大學等高等院校合作,華翔翔能建立自己的實驗室,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羅安進行指導,慢慢建立起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多個科研創新平臺。
多年的創新發展,華翔翔能目前已獲專利141項,主導完成的「城市集約型智能配用電與高效節能關鍵技術及裝備研製」總體技術處於國際先進水平,核心技術不斷突破,成為智能配電網領域先行者。
走創新之路 立競爭優勢
艾華集團十分重視技術創新工作,公司公共關係部楊女鑫介紹:「去年,公司投入上億元進行科技研發。在智能製造領域,我們建立雲端系統,實時管控生產設備。現在,固態產品方面生產設備已與公司各部門互通互聯,自動化、實時化、數位化建設迅速推進,生產效率大幅提高。」近年來,艾華組建起311人的技術研發團隊,建立起多個創新平臺,累計研究並獲得219項國家專利授權,創新能量不斷迸發。
楊女鑫介紹,「掃除道」文化作為企業「第二生產力」,是公司管理技術的創新。通過引導員工加強並實踐維護、掃除、節約等觀念,提高了產品一次合格率和設備使用壽命,節約了材料,每年能因此節約生產成本300萬元以上。如今的艾華集團,已是目前中國第一、世界前四的鋁電容器製造商。
鑫海公司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探索也一直走在業內前列,公司相關負責人為記者舉例:「公司以前使用老式織網機,用工多,效率低,但一直沒人改進。2018年開始,公司投入1500多萬元進行研發,在製作全自動繞線機代替人工繞線、用機器人代替人工完成取放線盤工作等技術上逐一攻關,目前已取得重要進展。」
近年來,鑫海每年以銷售收入的5%定額提取科研開發經費,不斷引進專業技術人才,開展科研攻關,已建立多個創新平臺,獲授權專利128項,參與4項國標起草及修訂,擁有多項自主智慧財產權核心技術,成為國內同行業中產品最齊全、規模最大的企業。
重引導服務 築發展高地
近年來,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大力推進企業技術創新工作,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平臺,加強對企業的政策解讀與宣傳,指導企業開展技術中心建設申報,遴選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向省級申報,推薦優秀企業申報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目前,我市大量企業積極投身於該類創建活動。
市工信局投資規劃與科技科戴鈺菡介紹:「今年下半年以來,我們按照省裡要求,加快推進科技創新項目,企業上報的困難我們第一時間溝通解決,部門還有專人跑企業,進行跟蹤服務。現在,隨著相關政策越來越全面規範、企業創新積極性越來越高,加班成了常態,不過大家都樂在其中。」
除服務企業外,市工信局還通過爭資立項為企業提供引導,積極申報國家、省級平臺建設項目,爭取項目資金,並在市級產業引導資金中安排對市級平臺建設的獎勵資金,加大新技術新產品推廣應用支持力度。「下一步,我們的工作將擴大廣度、加大力度,引導科技創新人才向企業集聚,促進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來源:益陽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