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銀行是什麼樣的呢?和大陸有什麼不同?

2021-01-19 瀚海觀察

前言

本文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郭昶皓,他以時間為線索,回顧了臺灣銀行業從1945年至今的發展歷程。

1945-1980年的臺灣銀行業是公營銀行絕對主導的大一統體系,1960年後,引進外資銀行和準民營銀行的嘗試,使得這種大一統體系有所鬆動,但是公營銀行體系佔絕對主導地位的局面一直持續到了20世紀80年代。

1980年代開始,島外「金融自由化」浪潮,島內僵化的公營銀行體系難以滿足臺灣經濟騰飛的需求,這兩股力量推動臺灣的銀行業逐步開放。此後,銀行業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最終於1999年爆發了本土性金融危機。

進入新世紀,臺灣認識到銀行業惡性競爭的弊病,分別於2002年和2005開啟兩次金融改革,第一次金融改革效果明顯,「二次金改」結果卻差強人意。

金改過後,信用卡和現金卡便成為了銀行新的角力場,銀行大肆發放信用卡,最終觸發償債危機即所謂「雙卡風暴」,此後,監管政策不斷加強,臺灣銀行業發展的逐漸回歸常態。

寫在前面:

古人說以史為鑑,大陸銀行業的發展,很多時候都能從臺灣銀行業的歷程中看到一些影子。

1.1945-1980:公營銀行絕對主導

1.1 大一統體系

1945年臺灣光復後,國民政府便開始接收日本在臺的產業,其中,日本人經營的「株式會社臺灣銀行」被改組為「臺灣銀行」,這就是臺灣最早設立的公立銀行,並在1949年開始發行區域性貨幣「新臺幣」。國民黨政府敗退臺灣後,由於人員編制緊縮,包括貨幣發行、收受各銀行存款準備金等業務,均由臺灣銀行代為完成,成了事實上的中央銀行。

很有民國範兒的臺灣銀行logo

除臺灣銀行外,臺灣土地銀行、第一商業銀行、彰化商業銀行等,也是這一時期改組或合併成立的。同時,隨國民黨政府遷臺的交通銀行、中國銀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等,也先後在臺復業,它們構成了臺灣最初的銀行體系。

其中,臺灣銀行、臺灣土地銀行的資金由國庫直接劃撥,其餘銀行雖然是股份制公司的形式,但政府持有的股份均為50%以上,因此事實上都為政府所控制,就是所謂的公營銀行。而政府為穩定臺灣局勢,對銀行業準入、存貸款利率、分支機構設立等均作了嚴格限制。

這種「大一統」的公營銀行體系,雖然有助於穩定秩序、恢復生產,但也造成了諸多問題。其一,是銀行體系效率低下,卻享受了高額的壟斷利潤,如臺灣前三大商業銀行(華南銀行、第一銀行和彰化銀行)利潤率都很高;其二,公營銀行體系因缺乏競爭導致作風保守,而彼時臺灣的農林牧漁等產業十分發達,中小企業和家庭有旺盛的融資需求,銀行卻無法滿足,存在「貸款難」問題。

1.2 體系的鬆動

1960年後,有兩股力量使銀行體系有所鬆動。其一是引進外資銀行,其二是準民營銀行的嘗試。

為了拓展對外貿易及引進外資,臺灣自1960年代開始逐步放開外資銀行設立分行,但每年只能設立2家。1959年,臺灣核准日本勸業銀行在臺北開設分行,是為第一家外資銀行。1964年12月公布《外國銀行設行細則及業務範圍》後,如美國花旗銀行、泰國盤古銀行等陸續開設分行。到1970年代末,臺灣共有14家外資銀行。

同時,在1950年代前,臺灣就已有區域性的民間「合會」。這一種提供小額信貸的互助會組織,也從中賺取利息,其實就是民間借貸。在公營銀行體系壟斷的情況下,合會是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來源。1975年7月,臺灣第一次修訂《銀行法》,將「臺灣合會儲蓄公司」重組為「臺灣中小企業銀行」,並在1978-1979年間分別批註成立臺北區、新竹區等7家中小企業銀行,這些都是純民營資本控制的銀行。

但是,上述兩類銀行的實力有限,市場份額也幾乎可以忽略,同時還依然受到嚴格的業務和分支行設立的管制。因此,在1980年代以前,臺灣維持著公營銀行體系佔絕對主導地位的局面。

2.1980-2000:金融自由化與銀行業開放

2.1 金融自由化

1980年代開始,存在島內外兩股力量,推動臺灣的銀行業逐步開放。在島外,隨著麥金農教授提出「金融自由化」概念後,掀起了金融自由化浪潮,一部分以美國、日本的發達國家為代表,通過金融創新來擺脫監管的束縛。另一部分則由拉美和東南亞地區的新興市場為代表,要求放開利率、匯率和金融市場。

在島內,1970年代開始經濟起飛,1980年代正是鼎盛期。但是,由於臺灣外向型經濟的主導,外匯開始不斷積累,導致貨幣供給的增加和通脹壓力上升。而僵化保守的公營銀行體系,也愈發無法滿足島內的融資需求,超發的貨幣又使得遊資泛濫,產生了各類脫離監管的「影子銀行」。

在此背景下,政府提出經濟自由化方針,首先便是放開利率和匯率。利率方面,1980年頒布的《銀行利率調整要點》,開啟了利率自由化進程。在1985年廢除利率管制條約,各銀行可在規定的區間中自行決定基本貸款利率及浮動水平。到1989年7月,全面取消利率管制。匯率方面,自1978年開始,臺灣由固定匯率制度改為機動匯率制度,並成立外匯市場。1981-1987年間,外匯市場操作方式多次調整,並最終在1989年實現臺幣匯率自由化。

2.2 開放銀行業

在利率、匯率均已放開的基礎上,開放銀行業就順理成章了。1989年7月,臺灣第二次修訂《銀行法》,1990年又頒布《商業銀行設立標準》。至此,設立民營銀行終於有了法律依據,但資本金要求要達到100億新臺幣,遠高於當時公營銀行的自有資本。並且,民營銀行只許設立5家分行,也遠低於公營銀行超過50家分支機構的平均水平,業務方面,也僅放開了傳統的存貸款業務。

在這樣苛刻的條件下,仍然有大量的銀行開設。自1992年4月開始,最初核准的16家民營銀行陸續開業。除新設立銀行外,政府也批准信託投資公司、大型信用合作社及中小企業銀行改制為商業銀行。此外,在1990年代末還大力推行了公營銀行民營化。這使得島內本地銀行的數量隨之迅速增長,民營銀行數量從1990年的11家增長到1999年的47家,公營銀行則有13家減為5家。民營銀行的資產規模佔比,由1991年的8.89%上升到2001年的51.5%,公營銀行由53.68%下降到19.7%。

但是,由於此前貨幣超發導致遊資泛濫,資金紛紛進入股市。股市泡沫在1990年破滅,8個月時間從12000點跌到2800點,實體經濟遭受衝擊,GDP增速逐年下行,投資和融資的需求都十分低迷,存、貸款同比增速僅在1990-1992年銀行業開放的時期有所回升,隨後又掉頭向下,直到2000年前後接近0增速。

1990年臺灣「股災」

存貸款增速放緩

在這一背景下,民營銀行可謂「生不逢時」,銀行業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一方面,由於僅放開了存貸款業務,存貸款利差迅速收窄。雖然從加權存貸款利率的利差看,整個1990年代均維持在約3%的水平,但這其實是因為銀行通過期限錯配才勉強得以維持。如果考察基準放款利率和一年期存款牌告利率之差可見,從1988年的1.9%迅速下降至1993年的0.44%,整個90年代平均也僅1%左右。作為對比,2016年這一數據是1.591%。

另一方面,則是逾放比(不良指標,指金融機構逾期貸款佔貸款總額比率)的迅速抬高。該數據自1989年的0.88%逐年上升,最高達到2001年的11.26%。說明銀行為了盈利,將貸款投向了此前的非合意客戶,或是集中授信現象嚴重,在加權利差平穩的背後實際上承擔了更大的風險。當然,也有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

世紀之交逾放比高企

激烈競爭的結果就是,從1990年到2001年,臺灣本地銀行ROE率由20.79%的高峰降為3.61%,ROA則由0.9%降為0.26%。2000年銀行分行達到5600餘家,平均每3000人對應一家金融單位,而公認金融機構最密集的日本和新加坡,該指標都在5000人。

臺灣城鄉街頭銀行密布

此外,雖然臺灣僥倖躲過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但危機期間,島內部分企業加高槓桿擴張信用,而經濟始終不見起色,最終於1999年爆發了本土性金融危機,銀行逾放比高漲,壞帳堆積嚴重,部分銀行出現虧損,銀行業的惡性競爭急需治理。

3.2000-至今:二次「金改」與雙卡風暴

3.1 二次金改

進入新世紀,臺灣當局認識到銀行業惡性競爭的弊病,因而開啟第一次金融改革,出臺「銀行二法」和「金融六法」,並將2002年訂為「金融改革年」,重點工作在於降低過高的逾放比,並推動銀行業的兼併重組。

這既有助於緩解過於激烈的競爭環境,也為一些經營不善導致虧損的銀行提供了退出機制,本地銀行的數量由2000年的48家縮減為2008年的37家,並新成立了14家金融控股公司。逾放比下降到2004年的3.8%,而銀行業的ROE則回到10%以上。不過,為了彌補銀行的不良貸款,臺灣當局也付出了1.4萬億新臺幣的代價。

在一次金改的系列政策取得較好效果的基礎上,臺灣當局順勢開啟第二次金融改革,試圖擴大金融控股公司規模,著力打造數家有國際競爭力的金控公司,具體目標為:提升3家金融控股公司市場佔有率至過10%、公股銀行減半為6家、金融控股公司減半為7家、至少一家金融控股公司到海外掛牌或引進外資。其中,前兩項限期2005年底前完成,後兩項限期2006年底前完成。為了適應混業經營的趨勢,臺灣於2004年新設「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金管會),實現了從分業監管到混業監管的轉變,下轄銀行局負責銀行業監管事項。

但是,二次金改要求限時限量完成金融機構整並,政府將一些公營銀行賣給民營金融機構,被認為存在利益輸送。如彰化銀行曾是臺灣排名前三的商業銀行,總資產達1.3萬億元新臺幣,2002年的營業收入就有423億元,卻被臺新金控以366億元的低價買進。最終,政府於2006年9月宣布「二次金改」的若干方案難以在期限內完成,事實上宣告其失敗。

3.2 雙卡風暴

由於此前銀行的逾放比高漲,因此金改過後,銀行對公業務承壓。加之進入升息周期,加權利差開始收窄,必須尋找新的盈利增長點,信用卡和現金卡(現金卡可透支消費和提現,無免息期,辦理門檻較低)便成為了銀行新的角力場。

2000年,信用卡與現金卡只有1830萬張,但到2005年底,臺灣的金融機構共發行各種金融卡1.3億多張。大肆發放信用卡,其實與向非合意用戶放款類似,很多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人在無法還清欠款的情況下,通過申請多張新卡來「以卡養卡」,這樣一來的循環利率高達20%。最終引發償債危機即所謂「雙卡風暴」。銀行信用卡的預借現金規模,從2005年的2156億新臺幣大幅縮減至2006年的880億,信用卡張數也從4500餘萬張跌至3800萬張。

2005年雙卡風暴原地爆炸

此後,監管政策不斷加強,並遵照《巴塞爾協議》的相關規定對銀行資本充足率提出要求,臺灣銀行業發展的逐漸回歸常態,盈利指標趨於平穩。

(本文由作授權原創發布,如需轉載請和作者聯繫)

作者:郭昶皓,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轉載自王劍的角度

相關焦點

  • 臺灣銀行可在大陸設立村鎮銀行
    大陸對臺開放共80條,臺灣對大陸開放共64條,雙方市場開放涉及商業、通訊、建築、旅遊、娛樂文化和體育、運輸、金融等行業。  大陸銀行業作開放承諾  根據服務貿易協議,大陸將積極支持符合資格的臺灣保險業者經營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業務。
  • 臺資銀行西進大陸
    2003年3月4日星期二播出  主持人:12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了第三批臺資銀行到大陸設立辦事處,臺灣第一銀行和土地銀行的代表處將設在上海,臺灣「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的代表處將設在北京,截止到目前為止,已有7家臺資銀行在大陸開設了代表處,那麼這些臺資銀行代表處的成立對於兩岸金融界的交流以及整個商貿交流與合作會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 臺灣合作金庫銀行首家大陸分行或落蘇州
    臺灣合作金庫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合作金庫銀行)董事長劉燈城周三(8月18日)表示,該公司正在與大陸4家銀行就戰略合作事宜進行初步商討,但他拒絕透露這4家銀行的名稱。不過他還是表示,這4家銀行不僅有國有銀行,也有城市商業銀行,合作金庫銀行主要商討與這幾家銀行在銀團貸款以及信貸業務等領域開展合作的事項。
  • 聚焦:臺灣銀行將在大陸開設第二家分行
    臺灣銀行近期擬在穗設分行  近日,廣東副省長陳雲賢在廣州會見了臺灣銀行董事長李紀珠一行。李紀珠對廣東給予臺灣銀行的關心和支持表示感謝。她表示,臺灣銀行擬於近期在廣州設立分行,這將是臺灣銀行在大陸開設的第二家分行。
  • 大陸人到了臺灣表示:怎麼和想像中的不同?原因令人感慨
    很多人在假期之餘的時間喜歡出門轉轉,臺灣,一直是一個旅遊的熱門景點,它不只是我們大陸遊客選擇的景點之一,每年也會吸引很多海外遊客前來遊玩,看看當地的風景,參觀當地的景點,以及體驗當地的熱情和特色美食。在很多沒有去過臺灣的大陸人中,大家對臺灣的印象一直都是發展特別迅速的,覺得應該到處都是高樓大廈,也時常會聽到大人們聊起臺灣就是說他們都很有錢,從臺灣經商回來的人都賺的盆滿缽滿的,但是真正到了那,才發現和自己想像中的臺灣並不一樣。
  • 臺灣的發展前途在大陸,蔡英文指望美國有什麼用?
    作者:崔小杏子臺灣捨去大陸這麼好的市場不合作,反而捨近求遠地與美國合作,蔡英文指望美國什麼呢?最終又能從美國那裡得到什麼好處?要知道,一直被擱置著的所謂「臺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議」沒有任何的進展。眼看著臺灣和美國又要舉行所謂「臺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的會議。許多專家都表示,美國國務院出面來談的可能性不大,要談也是由貿易代表辦公室出面。「臺美經濟對話」根據媒體發布的報導,臺灣和美國將在華盛頓和臺北兩地同時進行會談。蓬佩奧表示,到時將由美國副國務卿來主導這次對話。
  • 臺灣人看大陸:我與大陸交換生——雖在不同地方成長 回憶卻驚人相似
    而在這探索的過程中,想要真實擁有大陸朋友的渴望逐漸膨脹,我想要透過自己的經驗,去認識更多的大陸文化,去了解大陸人眼中的祖國是什麼樣的,於是我將大學要去大陸交換列入了我的生涯規劃,而在大學第一年裡,透過社團,我遇見了你們,一群性情不同卻相合的朋友。
  • 開啟寶島臺灣之旅,和我們大陸到底有哪些區別?
    我們說的垃圾在臺灣發音是樂色,我們說的珠穆朗瑪峰臺灣叫聖母峰,最有意思的是如果去餐廳點了一份土豆的話,上來的一定是一份花生,臺灣人管花生叫土豆,那土豆叫什麼呢?臺北的松江路如果臺灣人說你口條好,可沒有半點貶義,臺灣的口條指的就是人的舌頭而不像我們指的是豬舌頭。
  • 臺灣銀行與大陸銀行竟然有這麼大的區別!你知道嗎......
    進入新世紀,臺灣認識到銀行業惡性競爭的弊病,分別於2002年和2005開啟兩次金融改革,第一次金融改革效果明顯,「二次金改」結果卻差強人意。金改過後,信用卡和現金卡便成為了銀行新的角力場,銀行大肆發放信用卡,最終觸發償債危機即所謂「雙卡風暴」,此後,監管政策不斷加強,臺灣銀行業發展的逐漸回歸常態。
  • 臺灣網友發問:為何大陸網友都認為大陸生活水平超過了臺灣?
    近日有一臺灣網友在大陸某知名論壇發帖詢問:為何大陸網友都認為大陸生活水平超過了臺灣?他表示:大陸最低工資標準普遍不到二千元,臺灣最低工資22k約4500元。所以臺灣生活水平高於大陸。我爸爸在縣城當老師,收入算低了3000基本工資(高級職稱)加600績效加400多課補,一個月有4500 了。但是我媽媽開理髮店的時候,一個月收入有八千以上了,收的員工都是3000 。我縣城同學家庭很普通的爸爸廚師5000 ,媽媽會計7000 ,爸爸幹廣告商幹苦力(聽他說的,應該是小工頭)10000 ,城管3500 ,政府公務員3000 。臺灣的物價應該遠沒低到一天生活費只要15塊吧(70臺幣)。
  • 臺灣人可以在大陸買房嗎 大陸買房有哪些重點
    這一段時間內,許多重大狀況開始出現,而也正是由於各種危機發生,讓部分人對於一些物品的獲取也是有了危機意識,尤其像是房屋這種物品,房屋現如今是關鍵的存在,是否有房屋,也直接決定著日後人們的生活情況是怎樣,當然不同地區上,買房規劃也是很不同的,那麼臺灣人可以在大陸買房嗎?
  • 臺灣什麼東西比大陸便宜?
    答|百度派 @似水流年雖然因為服貿事件和民進黨執政,讓之前回暖的兩岸關係再次退熱。不過,比起上世紀來說,現在大陸與臺灣的聯繫還是密切了許多。而大陸赴臺灣旅遊的人數也不少,那麼臺灣的什麼東西比大陸便宜?我們去臺灣比較買哪些東西更為划算呢?
  • 大陸電視劇在臺灣熱播
    2003年1月16日星期四播出  主持人 李峰:有臺灣媒體說近兩年大陸電視劇在臺灣頗為風光,例如《康熙王朝》剛一製作完成,臺灣的東森綜合臺,年代新聞臺,八大戲劇臺以及中視,一起上門搶購,最近又掀起了重播的浪潮,收視率仍然是居高不下。那麼《康熙王朝》為什麼在臺灣百姓中引起了這麼大的轟動,大陸的電視劇為什麼會受到臺灣百姓的青睞呢?
  • 一圖讀懂 | 在大陸香港臺灣當醫生有何不同
    註:¥為人民幣;HK$為港幣;NT$為新臺幣;1人民幣元=1.1631港元;1人民幣元=4.6945新臺幣;2015年大陸人均GDP52000元人民幣,香港人均GDP328854元港幣,臺灣人均GDP699478元新臺幣;執業醫師人數數據來自大陸衛計委衛生統計年鑑、香港衛生署年報以及臺灣醫師公會年度統計;大陸醫學院內容來自醫學界智庫《培養一個醫生要花多少錢》;香港醫學院內容來自香港大學醫學院相關信息;臺灣醫學院內容來自臺灣大學招生簡章;中國香港醫生薪水範圍來自:「香港傳真」微信號《香港公立醫院醫生各級醫生底薪》
  • 臺灣人在大陸:臺二代「回去」還是「回來」?
    他們是臺灣人,卻從小就跟隨父母來到大陸生活、學習。長大後的他們,回到臺灣卻發現自己「無論是衣著打扮還是言語舉止,甚至是思考方式,都一點一點地和故鄉漸行漸遠」。近日,有「臺二代」投書臺灣媒體,說出了心中的疑惑和糾結。  文章如下:  清明回臺掃墓,從北京到香港轉機去臺北。
  • 臺灣「最大城市」臺北,城市建設在大陸是什麼水平,二線還是三線
    曾經在很多人眼裡,臺北非常神秘,又有吸引力,內地人都想去臺灣看看,現在兩岸開放多年,去臺灣已經不再困難了,源源不斷的大陸遊客給臺灣城市增添了很多活力,這些城市又有什麼變化呢?臺北位於臺灣島北部的臺北盆地,面積271平方公裡,人口270萬,是臺灣的經濟文化中心,是臺灣知名集團、企業、銀行的總部所在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臺灣一直名列第一。
  • 大陸遊客遊臺灣,心中很疑惑,原來真實的臺灣是這樣的
    ,中國的報導臺灣也很受中國遊客的歡迎,以前中國和臺灣是不相通的,所以人們都想知道這裡只能通過電視或媒體的報導來實現,現在兩岸人民可以自由往來,很多人都想親自體驗一下這裡到底是什麼樣子。中國遊客到臺灣旅遊心裡感到疑惑,原來臺灣就是這樣不同,那麼,實際在臺灣生活如何呢?去臺灣旅行的一位遊客這樣說,他認為臺灣的生活與內陸大不相同,臺灣的現代化發展比中國大陸早幾年,所以這裡現在已經發展得很成熟,經濟、科技、醫療、教育等多個領域都是可能的,上世紀90年代,臺灣在全世界被稱為亞洲的四小龍。
  • 疫情過後,大陸會對臺灣有什麼動作?
    中國大陸的「抗疫」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新黨榮譽主席鬱慕明 資料圖民進黨當局這種「隔岸觀火」「落井下石」的卑劣行為,深深地刺痛了大陸同胞的心。臺灣新黨主席鬱慕明說:「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說「疫情」過後,兩岸關係回不去了,然後呢?
  • 大陸漁船撞擊臺灣海巡艇預示著什麼?
    大家知道,臺灣臺獨當局抓扣大陸漁船有一個藉口,那就是臺灣「海峽中間線」。換句話說,要解決大陸漁船在臺灣海峽受到的騷擾,必然要解決所謂臺灣海峽中間線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澄清幾個問題:臺灣海峽有沒有海峽中間線?是自然地理分界線還是政治分界線?為什麼我們從不承認臺灣海峽中間線?所謂臺灣海峽中間線的要害是什麼?
  • 臺灣人不用微博、微信、支付寶,到底用什麼聊天和支付呢?
    微信和支付寶一直沒有放棄臺灣的市場,但是臺灣人還是沒有大規模使用,主要是臺灣政府過多的幹擾造成的,臺灣人不用微信和支付寶用什麼聊天和支付呢?說起聊天,臺灣基本上以line為主,line雖然沒有我們微信這麼多的表情以及圖片功能,但是日常使用群聊還是很方便的,這就是為什麼臺灣人的簡訊比我們多的原因,因為這東西單人聊天相比簡訊沒多大優勢。臺灣人除非有在大陸工作或與大陸經商,否則是不用微信的。臺灣大多數人用的是Line。Line 由韓國網際網路集團NHN的日本子公司NHN Japan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