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對於能源的需求是恆定地增長著,從最初的鑽木取火,到二十世紀的石油等燃料的利用,再到如今的太陽等離子體能量的利用,每一次科技的跨越,都是能源的革新,同時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斷地增長著,如果未來人類文明能夠延續足夠長的時間,那必然有一天地球上的能源將不足以讓人類的文明繼續發展下去,而人類的文明要想繼續延續下去,則必須從地球外截取能源,甚至未來的能源需求會膨脹到要利用太陽的全部能源輸出。
鑽木取火人類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但石油煤炭等能源的使用卻不足百年,人類科技的發展在用以前從未曾敢想像過的速度在快速提升著,尤其是智能時代的開啟,僅是一年的發展,便是二十世紀一整個世紀的發展體現,或許在以前的人看來,這些都只是存在於科幻當中,但他們卻用精神來體驗著我們如今或未來的生活。
1960年,弗裡曼·戴森提出了「戴森球」理論,這是一種設想中的巨型人造結構,直徑2億Km不等,用來包裹恆星、開採恆星能的人造天體,這樣一個「球體」是由環繞太陽的衛星所構成,完全包圍恆星並且獲得其絕大多數或全部的能量輸出。
這是一個讓人驚詫的想法,沒有人能夠想像得到被人造衛星包裹著的太陽會是怎樣的,甚至是包裹後的太陽,等離子體能量不斷的衝擊著人造衛星,而人造衛星又要以怎樣的一種方式將太陽散發出的所有能量吸收轉化,或如日球層那樣,使等離子體能量形成終止激波,所有的能量都止於人造衛星前,只有一小部分能量被人造天體吸收,但哪怕只是這一小部分能量被吸收,又以何種方式全部傳回地球呢?有著太多太多的問題困擾著人類,以至於很多人認為,「戴森球」理論不過是一個瘋狂的念想罷了。
但戴森認為這樣的結構是在宇宙中長期存在並且能源需求不斷上升的文明的邏輯必然,他還建議搜尋這樣的人造天體結構以便找到外星超級文明。
然而,從1960年至今,人類始終沒有找到所謂的人造天體結構,甚至是外星文明,幾十年來依舊沒有被人所發現,幾十年的探測,早已磨滅了一些人的耐心,甚至有些人對「戴森球」理論提出質疑,根本不可能有文明能夠利用絕大部分或全部恆星的能量,這一理論只能存在於科幻小說中,現實根本就不能實現。
是啊,對恆星的掌控,這是人類一直以來的幻想,幾千年前的神話中的赤烏,受制於神人之下,幾千年後的今天,人們依舊想將赤烏掌控於自己的手中,而「戴森球」正是這樣的一個理論。
從最初的驚詫熱議到鮮有人問津,不知何時起,人們把這個膽大的想法扔到了角落裡,摒棄了這個荒誕的理論,大概只有很少的一些人還會認為,或許真的存在「戴森球」吧!而人類無法尋找到,是因為文明的等級不同,地球作為行星級的地球文明,是星際文明中的最低等級,連太空遨遊都還無法保證,又怎麼可能發現高等文明呢?而擁有「戴森球」的文明,早已學會將整個星系都隱藏在黑暗中,失去了光明的探知,加上「戴森球」的屏蔽,人類自然無法探測到其他文明的存在。
儘管很多人不再提及「戴森球」理論,但卻不可否認,「戴森球」的製造,將會是人類文明的一個跨越,這將是人類文明真正的邁入恆星級文明,能夠在太陽系內自由的飛翔,而太陽能也將成為人類文明的主要能源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