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愛黑貝斯手的哎呀音樂編輯部裡,隱藏的鍵盤手。
今天我們一個拉二胡的小編問我,誒,你們鍵盤手平時碰到喜歡的歌是怎麼彈出來的。
這個嘛……
當我聽到一首喜歡的歌,我會第一時間……打開度娘:
是的,我知道自己扒歌才是正道的光,我已經在練了,別罵了別罵了!這不是還需要時間嗎!
不過我最近發現了我自己一個比扒歌更嚴重的問題,就是每當我找到和弦譜之後,再去搜個教程,然後就入了深深的迷茫——明明寫的是C和弦,老師為啥要彈D?E呢?彈錯了?
剛才他手上走了一連串的音又是啥?這是什麼鬼教程!
但是為什麼聽起來還挺好聽,也唱得進去……
比如同樣是這個和弦進行:
然後我請小冰老師把同樣的和弦進行彈了一遍,他彈了那麼多種,每一種都比我的好聽
1.
和弦標記等於手型提示,不是寫啥就一定要彈啥
老師在即興伴奏時,他理解和弦標記的方式,跟我們是完全不同的。在老師的眼裡,和弦譜更像是手型位置的提醒,並不是我們「老實巴交」地去看到什麼彈什麼。
比如剛才這個和弦進行,我們看到這個和弦進行大概率下腦子裡就會開始組織 C-G/B-Am-C/G-F 這幾個和弦的彈奏方式,彈出來也還能聽,但是就是沒「內味兒」。
道理其實超級簡單,因為你沒有給和弦「化妝」,太原汁原味了,在聽覺上會非常的單一。
而老師會給和弦進行重新思考跟設計。
小冰老師說:「你怎麼理解這個和弦,就怎麼去彈奏,不必太拘泥於和弦標記。平時彈奏的時候,不要被和弦標記和它對應的組成音困住,你可以多嘗試,然後從中選擇一個最好聽的方式。彈奏方式其實代表著你的思維方式。」
比如下面這個視頻,同一句旋律,同樣都是彈C和弦,但是小冰老師把各種不同色彩的「C和弦」都試一遍
所以,在老師眼裡一個C和弦的標識就是個基礎位置,還有很多和弦可以在這個基礎手型下去彈奏,並不是和弦標記是什麼就彈什麼。他當時彈奏的和弦,可能就是他想要呈現的色彩。
那麼問題來了,不同色彩的和弦那麼多,怎麼選啊?
2.
小技巧:設計一個洗腦的伴奏手法
重複音型伴奏手法,是指圍繞一個重複的音型去彈奏伴奏會有一種「洗腦」的作用,讓別人很快的記住這首歌的伴奏。
比如開頭給大家看的小冰老師的演示視頻中,就用了重複音型伴奏手法,下面老師給大家講解一下是怎麼進行環繞的:
這種手法在流行歌曲鋼琴伴奏中經常出現。比如《時間煮雨》的伴奏就使用了這個手法,在前奏部分一直圍繞 6235這四個音在設計伴奏:
進入主歌后,和弦進行時相同的,在這裡的編配還是選擇了重複這個音型:
當你聽完後,一定會被這段旋律洗腦,當你在聽到這個組合時你就會馬上想到《時間煮雨》這首歌。
還有一首林俊傑的《不存在的情人》他的伴奏手法也是非常典型的圍繞一個音型去設計伴奏,用 7176這個音型去重複彈奏了前奏:
進入主歌的時候和弦進行相同,所以還是選擇了圍繞這個音型去設計伴奏。
3.
小冰老師說:「我只是用了重複音型這樣一個小技巧來給你舉了個例子,實際上,如果想要我們的伴奏能抓住聽眾的耳朵,我建議你大量去積累伴奏素材,去扒帶大師的作品,去分析他們是怎麼設計伴奏的。先大量地去模仿他們的彈奏手法,再把這些手法套用到自己的伴奏中。這樣做的話,你的伴奏思維和彈奏手法就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那麼問題又來了……
我在開頭說過了,我還不會扒啊!
不過在小冰老師的《流行鋼琴伴奏曲集》中,老師已經幫我們扒好了。課程裡一共有17首歌曲,每個音都扒得清清楚楚,而且選的都是鋼琴伴奏尤其好聽的版本。
手型位置訓練、流行歌曲式總結、旋律線的設計、律動的設計,調式互換、二五替代/變化音的伴奏手法這些都會講到~
每一首歌曲都配備一首編配作業,小冰老師會批改你的編配作業,提出專業的改進意見,讓你把課程裡學到的伴奏手法在實戰中去運用,真正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有任何疑問就請聯繫我們的助教小姐姐吧:JFmusic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