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軍帽上,為何總會有兩粒扣子?

2020-12-16 轉瞬間落日殘煙

在各種抗戰影視劇中,對於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形象,大家肯定都不會模式。在抗戰時期,八路軍和新四軍基本上都穿著灰色或者土黃色的軍服。至於軍帽,軍帽的樣式沒有什麼特別的。但軍帽上有兩粒扣子,不僅僅是八路軍和新四軍,南京方面的部隊中,軍帽上也有兩顆扣子。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扣子又有什麼用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需要聊聊我國軍隊的軍服發展。在清朝統治時期,清朝的軍隊分為了綠營軍和八旗軍。八旗軍屬於清朝的野戰主力部隊,又分為了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清朝入關的過程中,八旗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堪稱頂梁柱。八旗軍的總兵力有20多萬人,駐紮在全國的主要城市。八旗軍的數量太少,清朝入關以後,面對上億人口,僅僅依靠20萬八旗軍,根本無法管理全國各地。因此,清朝入關以後,還出現了綠營軍。

綠營軍是明朝投降部隊逐步改編而來的,由於使用了綠色的軍旗,因此被俗稱為綠營軍。綠營軍的兵力比較多,分為了各個鎮,總兵力有60多萬,負責協助八旗軍作戰,並且負責維持各地區的治安。對於八旗軍和綠營軍的軍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平時帶著清朝特有的大帽,戰爭時期,則換成了頭盔。1840年之後,西方列強對清朝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例如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等等。清朝一敗塗地,不得不籤署了眾多不平等條約,割讓了一系列的土地(例如璦琿條約),開放了一系列的通商口岸。

清朝的統治已經風雨飄搖,各地的局勢都不穩定。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清朝最高層開始了著名的清末改革。其中,組建新軍是重頭戲,例如北洋新軍和南洋新軍。清朝對新軍寄予厚望,認為新軍能夠確保清朝的統治地位。清朝新軍聘請了德國教官進行訓練,軍服樣式也是仿製德式的。當時,清末新軍採用了大簷帽,不過與現在的大簷帽樣式不一樣。

清朝滅亡以後,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局面。尤其是1916年之後,袁世凱去世以後,北洋集團內部開始分裂,全國混戰的局面進一步惡化。在這一階段,由於爭奪地盤是最主要的任務,各路軍閥都沒有精力改進軍服樣式。因此,軍閥混戰期間,軍服的樣式與清末差別不大,官兵們都帶著大簷帽。1928年,北伐戰爭結束以後,具體來說是中原大戰以後,南京方面下轄的嫡系部隊,開始換發新式軍服。新式軍服採用了新式軍帽,新式軍帽屬於歐洲的一種山地帽。新式軍帽採用了直筒式帽牆設計,平面圓帽頂,帶有弧形帽簷和特殊帽圍。

帽圍前端成坡狀,後端與帽頂持平。帽圍兩端靠兩粒紐扣結合在一起,布置在在帽牆前面正上。帽圍平時繫於帽頂,冬季可以放下,下端可達脖子和頸部,用一粒扣和搭繩古代,起到護脖、護耳的保暖作用。在30年代前期,只有南京方面的部隊,換發了這種軍帽。1927年8月,紅軍建立以後,基本上都佩戴經典的八角帽。當時,無論是紅1、紅2還是紅4方面軍的官兵們,都佩戴著八角帽。南京方面調集軍隊進攻根據地時候,出現了一個非常經典的情況。

南京方面的嫡系部隊,都戴著新式軍帽。粵軍、桂軍、黔軍等地方軍閥的部隊,則仍然戴著老舊的大簷帽。1937年抗戰爆發以後,為了團結一切力量抗戰,各地的紅軍部隊開始進行改編。其中,北方的紅軍部隊改編為八路軍,南方的紅軍部隊改編為新四軍。請注意,抗戰的最初期,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軍服、軍帽,並沒有立刻換發。通過1938年的老照片來看,八路軍部隊仍然戴著經典的八角帽,僅僅是更換了帽徽而已。

至於其他軍閥的部隊,情況也差不多。抗戰初期,很多軍閥派出的抗戰部隊,仍然戴著大簷帽。直到進入抗戰的中期,各種力量下轄的部隊,才陸續都換發了帶有兩顆扣子的軍帽。例如在影視劇《亮劍》中,李雲龍和楚雲飛分別隸屬於八路軍和晉綏軍,軍服顏色截然不同,但軍帽的樣式完全一樣,都帶有兩顆扣子。不過,這段歷史持續的時間並不算長,僅僅持續了幾年時間。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以後,僅僅不到1年時間,新一輪的戰爭就爆發了。

當時,雙方軍隊的軍服都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化。南京方面開始換發偏美式的軍服,配發了美式大簷帽,與傳統的大簷帽不同。請注意,僅僅是軍官們換發,士兵們繼續使用。至於解放區的各個部隊,開始停止使用山地帽,換發了解放帽。一轉眼到了建國的初期,隨著戰爭的基本結束,我國軍隊進入了正規化建設階段,換發了50式軍服。50式軍服採用了蘇式大簷帽的設計,與之前的大簷帽都不同。至於配有兩顆扣子的軍帽,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我們總結一下這種軍帽,這種軍帽之所以按照了兩顆扣子,是為了固定帽圍。而帽圍主要在冬季使用,取代了保暖的作用。這種軍帽本身沒有問題,屬於歐洲山地帽。隨著隨著局勢的發展,雙方軍隊開始採用美式或者蘇式軍帽,這種軍帽開始被撤銷。其實,這種軍帽的保暖作用,與後來的蘇式棉帽差不多。最大的差別就是,蘇式棉帽採用了細繩固定,而不是扣子。關於我國近現代軍服發展的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相關焦點

  • 八路軍帽子上的兩粒扣子,有什麼用途?上過戰場的老兵才知道
    八路軍帽子上的兩粒扣子,有什麼用途?上過戰場的老兵才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犧牲最慘烈的戰爭,日本帝國主義是當時世界上主要的法西斯國家之一,對中國進行了殘暴的侵略,在中國人民頑強不屈的抗爭之下,經歷了漫長艱難的十四年抗日戰爭,最終擊敗了無恥的侵略者!
  • 八路軍軍帽的扣子有什麼含義?網友給出了三個回答解釋
    我們經常能在電視裡面看到各種抗日劇,其中八路軍的軍帽上面永遠是兩個扣子,為啥不是軍徽或者其他東西呢?這個口子又具有什麼含義?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很好奇,今天就從網友的回答裡面給大家解釋一下。第一個回答,首先這種帶扣子的帽子最早是德國士兵軍帽,當時一戰時期人們對於鋼盔的重要性還沒有意識到,所以上戰場也是戴頂帽子上。當時抗戰爆發後,為了好識別軍隊需要軍服,衣服很好設計,可是帽子就讓裁縫犯難了,最後是仿造德國軍帽,但由於做了時候發現亞洲人的頭更小一點,帽子不夠緊,就設計出了兩個扣子能夠把帽子扣緊。
  • 八路軍帽子上的兩顆扣子有什麼意義?
    現在看八路軍的這兩粒扣子,再看看國軍統一的琺瑯彩帽徽,一個小小的細節,突然覺得當年我軍當年真的實屬不易。這也從側面反應出當年國民黨擁有足夠優良的條件,最後卻一敗塗地。這不是一兩場戰役的輸贏決定的,而是國民黨腐朽貪汙等種種問題失了民心敗退臺灣。
  • 八路軍帽子上的兩粒扣,到底有什麼作用?看完就明白有多高明
    上個世紀的侵華戰爭之中,中國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完全是靠著軍民一心創造出的條件,將日本侵略者硬生生的拖在了中國戰場長達十四年的時間,將日本整個國家的戰爭潛力都耗空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人分為了國民黨軍隊和八路軍,但是老百姓們只要一看八路軍頭上的兩顆扣子就知道是八路軍,那麼八路軍帽子上的兩顆扣子有什麼意義?這裡告訴你答案,看完才知道多高明。
  • 戰爭時期、八路軍帽子上兩個扣子有何作用?抗戰老兵告訴你
    不管是我們在抗戰博物館看到的八路軍的帽子,還是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帽子。在我軍帽子上面總會有兩顆扣子出現。最開始筆者沒有在意,但在後來文章的評論中發現竟然有人在討論這個問題。為此,筆者也頗感興趣,於是便去了解了一番,後來發現這兩顆扣子的歷史原來這麼曲折離奇。同時,竟然還有一個作用.
  • 八路軍的帽子上為啥有兩個扣子?有什麼特殊含義?
    在許多抗戰劇中,我們都發現八路軍以及新四軍的帽子上都有有兩個扣子,那麼這兩顆扣子是幹什麼用的呢?又有什麼特殊含義呢?其實這兩個扣子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抗戰爆發後紅軍改為八路軍、新四軍,當時國民政府所配發的國軍制式服裝基本上是仿製德軍的30年代的常服製作的。
  • 八路軍帽簷上的兩顆扣子,到底是幹什麼用的,你知道嗎?
    為了還原歷史場景,有關抗日戰爭的影視劇在服化道上都非常用心。如果細心觀察過的話,我們會發現八路軍的軍服帽子上有兩顆紐扣。這個設計非常特別,軍帽上一般都會有一枚具有代表性的軍徽,而八路軍在國共合作期間被改為國民革命第八路軍,帽子上面卻並沒有具有代表性的國民黨「青天白日」徽章。那麼這兩顆扣子都有什麼樣的作用呢?
  • 八路軍帽簷上的兩顆扣子有什麼含義?這裡告訴你答案
    而行軍打仗時的行囊與日常生活中攜帶的行李相比,更是將簡潔和輕便做到了極致,軍隊對此也會作出相關的要求,軍人的行囊如此,那戰場上所穿戴的服裝更是如此,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軍人的軍裝,一般情況下都是很少會有裝飾品的,其中每一個設計乃至一個扣子都是有講究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仔細觀察過,八路軍的帽子上都是有兩粒扣子的,那這兩粒扣子到底是做什麼用的呢?
  • 八路軍帽子上的兩顆扣子有什麼意義?真相令人忍不住流淚
    抗日戰爭中,八路軍的帽子上都有兩枚扣子,那麼這兩個扣子到底有什麼含義呢?北伐戰爭時各路軍隊使用的都是大蓋帽,到了中原大戰之後,就一致都改成了圓筒形布軍帽。這個軍帽其實不僅僅是八路軍在使用,國軍用的也是這個帽子。
  • 「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背後的原因
    提法改變的背後實際上是史觀的改變,而這改變發生的進程是「民間倡議-官方回應」,有學者多年前就發出過相關呼籲。昨天,「八年抗戰」改「十四年抗戰」刷屏了朋友圈。比如1937年7月7日是「8年抗戰」的起點,但製造「盧溝橋事變」的日本「中國駐屯軍」,其實早在1901年《辛丑條約》籤訂前就進入了中國。從晚清到民國,日本一直有軍隊駐紮在中國境內,這實質上就是侵略。同理,製造「9·18」事變的關東軍也不是前一天晚上入境的,而要追溯到日俄戰爭。
  • 中國軍隊的55式軍服,與同期的蘇聯軍服,為何非常相似?
    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為何兩種軍服的非常相似呢?其實,當時整個東方陣營,除了東德以外,軍服樣式都差不多。首先,我們聊聊我國軍隊的發展歷史。我國軍隊的全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前身則是八路軍、新四軍和東北抗日聯軍,再向前則是著名的工農紅軍。我國軍隊建立於1927年8月,當時,我國軍隊採用了灰色的軍服。
  • 八年抗戰時期,國軍與八路軍,各自擊斃多少日軍高級將領
    在八年抗戰時期,中華大地上分為兩個陣營,一個是蔣介石領導的國軍,還有一個是毛爺爺領導的八路軍,也就是紅軍。雖說雙方是友軍關係,但是,只是表面上的合作關係,屬於面和心不和。包括在抗戰時期,雙方都是各自為戰,而且蔣介石還時不時地還會找八路軍的麻煩。
  • 歷史解謎:日軍軍帽上為何有幾片垂布?看似奇葩,卻直接讓日軍
    ,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日軍所帶的軍帽和我們國家軍人所佩戴的軍帽有很大的差別,這個差別主要就體現在日軍軍帽兩側的垂布上。驂痃楸沗獲誕屓灂烳塹倜軲楖狚德鷦鈀傐鱔靷耮鰊氍棜蕢棦淈鵷迨臷悟秲鷫癌坬妎怦墣罽佌賶僓薚幫驛楕礮矍缽莆很多日軍佩戴的軍帽兩側都有幾片垂布,看起來很醜,這種奇葩的設計幾乎和三八式步槍一樣,成了二戰時期日軍的標配。螃濦憨洙瑞狦揊疂硴菐姟樝鱤炥溪捥毴鶛途蛼麾隄憀膿蒐設鶤諫鏺濩眰錷崖鮷賎艻淤僯酑蕻呲乄豬狹藺盰賣孑居狓
  • 中國軍隊抗戰時期列裝火炮盤點,萬國牌武器集中地!
    歡迎來到硬核科普頻道,本期內容是抗戰時期中國火炮盤點。1937年8月21日,中國與蘇聯籤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向中國提供2.5億美元低利貸款以購買蘇聯物資裝備,其中就有50門19-K反坦克炮。1938年初,這些火炮抵達廣州,全部裝配於獨立炮兵第56團,但因為數量不多,因此史書並未留下過多記載。
  •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使用的德制火炮,中德合作的結晶之作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器裝備、人員素質、後勤補給、戰場指揮等各個方面幾乎都落後於對手日本,其中在火炮支援這一項就極為突出,這也是中國軍隊最早患上火力不足恐懼症的時候。不過在抗戰爆發前,中國就曾向德國購買過不少火炮,這些火炮在射程和威力上都優於日本的火炮,那為什麼在炮火支援當中比不上日本呢?
  • 八年抗戰,中國軍隊為啥在陣地戰中根本不是日軍的對手?
    抗日戰爭時期,國軍確實潰兵多,這倒不是導演們故意黑國軍。其實,這些從戰爭上潰逃下來的兵們,大部分還是歸了原建制,依然是抗日戰爭的有生力量。 如果抗日戰場上,國軍打了敗仗,連潰兵都沒有,或者被全殲,或者全部成了日軍的俘虜,那中國才真的要完了。
  • 歷史拾遺:1993年,中國軍隊使用了40年的無簷軟帽,為何會被撤銷?
    在中國軍隊的軍服發展中,曾經出現了很多很有特點的軍帽,例如革命時期的八角帽和解放帽。在建國之後,我們的軍隊還曾經使用了40年的無簷軟帽。直到1993年,無簷軟帽才退出了現役部隊。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曾經在部隊中大量使用的無簷軟帽,為何會逐步退役了呢?其實,這是我國軍服建設從蘇式化到西方化的轉變。
  • 八年抗戰期間,閻錫山為何可以一直,擔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
    然而,卻有一個例外,那就是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他算得上是民國傳奇人物吧。在八年抗戰期間,一直執掌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的職位,請注意了是從未更改過。閻錫山閻錫山是山西人,他經歷了清末時期,北洋軍閥時期,軍閥混戰時期,北伐時期,新一屆軍閥混戰時期,中原大戰,八年抗戰時期,還有後來解放戰爭時期。
  • 洋務運動的時候,清朝擁有很多巨炮,而在抗戰時期為何卻幾乎沒有
    洋務運動的時候, 清朝擁有很多巨炮, 而在抗戰時期為何卻幾乎沒有 在日本侵華戰爭時期,日軍經常會對守軍用大炮進行轟炸,而守軍戰士只能用他們的小型迫擊炮,或者是手榴彈和日軍進行交戰。
  • 民國時期中國各地政府、政權、軍隊的名稱及其各自控制的勢力範圍
    在中國的近現代史上,民國是一個特殊的時期,當時各地大小軍閥林立,割據一方,各自為政,成立了眾多的政府、政權和軍隊,名目繁多,各有不同的名稱,旗幟、軍徽,許多人往往搞不清楚或張冠李戴,特別是近來反映民國的影視劇充斥螢屏,許多人在看劇時一頭霧水,弄不清楚劇中的各種軍隊的旗幟、軍服、帽徽的所屬及背景。現在在這裡為大家略微梳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