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抗戰影視劇中,對於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形象,大家肯定都不會模式。在抗戰時期,八路軍和新四軍基本上都穿著灰色或者土黃色的軍服。至於軍帽,軍帽的樣式沒有什麼特別的。但軍帽上有兩粒扣子,不僅僅是八路軍和新四軍,南京方面的部隊中,軍帽上也有兩顆扣子。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扣子又有什麼用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需要聊聊我國軍隊的軍服發展。在清朝統治時期,清朝的軍隊分為了綠營軍和八旗軍。八旗軍屬於清朝的野戰主力部隊,又分為了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清朝入關的過程中,八旗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堪稱頂梁柱。八旗軍的總兵力有20多萬人,駐紮在全國的主要城市。八旗軍的數量太少,清朝入關以後,面對上億人口,僅僅依靠20萬八旗軍,根本無法管理全國各地。因此,清朝入關以後,還出現了綠營軍。
綠營軍是明朝投降部隊逐步改編而來的,由於使用了綠色的軍旗,因此被俗稱為綠營軍。綠營軍的兵力比較多,分為了各個鎮,總兵力有60多萬,負責協助八旗軍作戰,並且負責維持各地區的治安。對於八旗軍和綠營軍的軍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平時帶著清朝特有的大帽,戰爭時期,則換成了頭盔。1840年之後,西方列強對清朝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例如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等等。清朝一敗塗地,不得不籤署了眾多不平等條約,割讓了一系列的土地(例如璦琿條約),開放了一系列的通商口岸。
清朝的統治已經風雨飄搖,各地的局勢都不穩定。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清朝最高層開始了著名的清末改革。其中,組建新軍是重頭戲,例如北洋新軍和南洋新軍。清朝對新軍寄予厚望,認為新軍能夠確保清朝的統治地位。清朝新軍聘請了德國教官進行訓練,軍服樣式也是仿製德式的。當時,清末新軍採用了大簷帽,不過與現在的大簷帽樣式不一樣。
清朝滅亡以後,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局面。尤其是1916年之後,袁世凱去世以後,北洋集團內部開始分裂,全國混戰的局面進一步惡化。在這一階段,由於爭奪地盤是最主要的任務,各路軍閥都沒有精力改進軍服樣式。因此,軍閥混戰期間,軍服的樣式與清末差別不大,官兵們都帶著大簷帽。1928年,北伐戰爭結束以後,具體來說是中原大戰以後,南京方面下轄的嫡系部隊,開始換發新式軍服。新式軍服採用了新式軍帽,新式軍帽屬於歐洲的一種山地帽。新式軍帽採用了直筒式帽牆設計,平面圓帽頂,帶有弧形帽簷和特殊帽圍。
帽圍前端成坡狀,後端與帽頂持平。帽圍兩端靠兩粒紐扣結合在一起,布置在在帽牆前面正上。帽圍平時繫於帽頂,冬季可以放下,下端可達脖子和頸部,用一粒扣和搭繩古代,起到護脖、護耳的保暖作用。在30年代前期,只有南京方面的部隊,換發了這種軍帽。1927年8月,紅軍建立以後,基本上都佩戴經典的八角帽。當時,無論是紅1、紅2還是紅4方面軍的官兵們,都佩戴著八角帽。南京方面調集軍隊進攻根據地時候,出現了一個非常經典的情況。
南京方面的嫡系部隊,都戴著新式軍帽。粵軍、桂軍、黔軍等地方軍閥的部隊,則仍然戴著老舊的大簷帽。1937年抗戰爆發以後,為了團結一切力量抗戰,各地的紅軍部隊開始進行改編。其中,北方的紅軍部隊改編為八路軍,南方的紅軍部隊改編為新四軍。請注意,抗戰的最初期,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軍服、軍帽,並沒有立刻換發。通過1938年的老照片來看,八路軍部隊仍然戴著經典的八角帽,僅僅是更換了帽徽而已。
至於其他軍閥的部隊,情況也差不多。抗戰初期,很多軍閥派出的抗戰部隊,仍然戴著大簷帽。直到進入抗戰的中期,各種力量下轄的部隊,才陸續都換發了帶有兩顆扣子的軍帽。例如在影視劇《亮劍》中,李雲龍和楚雲飛分別隸屬於八路軍和晉綏軍,軍服顏色截然不同,但軍帽的樣式完全一樣,都帶有兩顆扣子。不過,這段歷史持續的時間並不算長,僅僅持續了幾年時間。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以後,僅僅不到1年時間,新一輪的戰爭就爆發了。
當時,雙方軍隊的軍服都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化。南京方面開始換發偏美式的軍服,配發了美式大簷帽,與傳統的大簷帽不同。請注意,僅僅是軍官們換發,士兵們繼續使用。至於解放區的各個部隊,開始停止使用山地帽,換發了解放帽。一轉眼到了建國的初期,隨著戰爭的基本結束,我國軍隊進入了正規化建設階段,換發了50式軍服。50式軍服採用了蘇式大簷帽的設計,與之前的大簷帽都不同。至於配有兩顆扣子的軍帽,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我們總結一下這種軍帽,這種軍帽之所以按照了兩顆扣子,是為了固定帽圍。而帽圍主要在冬季使用,取代了保暖的作用。這種軍帽本身沒有問題,屬於歐洲山地帽。隨著隨著局勢的發展,雙方軍隊開始採用美式或者蘇式軍帽,這種軍帽開始被撤銷。其實,這種軍帽的保暖作用,與後來的蘇式棉帽差不多。最大的差別就是,蘇式棉帽採用了細繩固定,而不是扣子。關於我國近現代軍服發展的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