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期,B-1B「槍騎兵」超音速戰略轟炸機再次活躍,先後兩次演示了從關島基地起飛,對東海海域實施突防,雖然它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的產物,但不得不說,戰力依然不容小覷。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有必要重新,詳細的了解和認識一下這款外形優美的轟炸機。
設計初衷
二戰後,美國戰略空軍的戰略轟炸機走高空高速技術路線。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相繼發展出10臺發動機的B-36D,6臺發動機的B-47,8臺發動機的B-52同溫層堡壘轟炸機,無不向著更高,更快,更大的方向邁進。進入六十年代,美國更是開發出史無前例的XB-70「女武神」超音速戰略轟炸機,飛行高度突破24400米,飛行速度達到3倍音速。
但由於「女武神」項目遭遇悲劇性的失敗,美國空軍開始重新定位未來轟炸機,降低設計難度,改變戰術運用方式,轉而向低空高速突防進行探索,這就成為B-1轟炸機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美軍當時認為,隨著防空飛彈系統的湧現和完善,像B-52這種慢吞吞的高空轟炸機已不再適應戰場需要,可是新一代具隱身性能的「先進技術轟炸機」(ATB)還僅僅開始理論研究,要產出實物還不知道要猴年馬月了。因此出於務實的考慮,決心開發具有低空滲透能力的遠超戰略轟炸機,即「先進有人駕駛戰略飛機」(AMSA)計劃,後被正式命名為B-1「槍騎兵」。
同時,該機也是美國打造的三位一體核力量體系的重要一員。
研製過程
1970年,槍騎兵項目交到當時大名鼎鼎的北美航空手中(該公司後被波音併購),北美航空的設計師採用了當時很流行的變後掠翼布局,高度翼身融合技術,讓這架飛機的外觀看起來十分舒展優美。
變後掠翼雖然增加了飛機空重,增大了技術難度,但卻能使得B-1可以兼顧低空高速和高空亞音速的完美切換,1974年10月26日,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帕爾姆德,機號74-0158的首架B-1原型機正式出廠,並於當年12月23日首飛。首飛歷時78分鐘。北美航空共製造了四架B-1原型機,全白塗裝頗有幾分俄制TU-160的風範。
好景不長,在1977年,時任美國國防部長布朗對這個燒錢的項目看不順眼,一紙奏章遞到時任美國總統卡特的面前,於是B-1的生產計劃被取消。但項目並未完全停止,四架原型機繼續飛行到1981年。
命硬的B-1挺到了裡根上臺,裡根認為美國需要這款轟炸機,於是槍騎兵項目重新開足馬力推進,廠家按照軍方要求進行了改進,最終型號被命名為B-1B,也就是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型號,隨後於1985年正式入列,巔峰時期,美國空軍擁有95架B-1B轟炸機。
技術參數
B-1B全長44.5米,全高10.4米,伸展時翼展長度41.8米,收起時24.1米,空重87.1噸,最大起飛重量216.4噸,擁有四名機組成員,分別是:指揮官、副駕駛、攻擊系統操作員和防禦系統操作員。
在四臺F101-GE-102渦輪風扇發動機的推動下,海平面最大飛行速度為0.95馬赫,高空可達到1.2馬赫,不進行空中加油下的作戰半徑為5543千米。
很多人也許不知道,B-1B其實是有外掛點的,數量達到六個,可掛載27噸彈藥,內部還有三個彈藥倉,可容納34噸彈藥,總彈藥攜帶量為61噸。
就數量來說,B-1B轟炸機的能力也相當不錯。它能一次性掛載84枚Mk 82 500磅低阻通用炸彈,或者30枚CBU-87/89/97集束炸彈,再或者96枚(使用一組4枚的掛架)或144枚(使用一組6枚的掛架)GBU-39小直徑炸彈。
最誇張的是,B-1B能夠一次性掛載16枚B-61戰術核彈,對敵方重點目標實施突防。要知道,四枚B-61戰術核彈就能徹底抹掉上海那樣的大城市,16枚是什麼概念,大家可以自己估算一下。
先進的飛控系統
圖為B-1B轟炸機的駕駛艙,左邊是指揮官,右邊是副駕駛。在當時那個年代,B-1B的駕駛艙被譽為是銀河戰艦,意思它內部的設施十分先進,即便現在來看,也是極具科技感的。
最令人感嘆的是,如此龐然大物,為了突防和躲避雷達,竟然可以在60米高度長時間超低空飛行,完全得益於它的自動駕駛系統。B-1B有一套前方監視雷達和自動操縱裝置組合而成的地形追蹤系統,不斷地探測飛行路徑上的地形,使機體自動配合起伏升降,和地表維持一定高度,飛行員只需要給飛控電腦定好飛行高度即可。可供選擇的有60米、90米、120米、150米、225米、300米六個高度。
圖為B-1B駕駛艙後部的操作員席位,經過後期升級,顯示屏比早期型號更多,可顯示的信息也更豐富,科幻感更足。
新時代的突防利器
儘管世界戰機進入了五代機,正在邁向六代機,可是B-1B「槍騎兵」轟炸機依然有其獨特價值。它的超遠航程,高速,超低空突防能力,令它成為B-2「幽靈」隱身轟炸機的完美搭檔。
美空軍設想由B-2打開防禦缺口後,隨後跟進的B-1B快速補射擴大戰果,增強B-2的突防效果。
所以最近,美國空軍就展示了該機無與倫比的突防作戰效果,兩架槍騎兵從關島基地起飛,一路超低空直撲東海海域,然後突然拉起模擬投彈,隨即調轉航向高速脫離。
第二次更過分,兩架槍騎兵直撲中國東南敏感海峽,再次上演一擊脫離的戲法,此舉很明顯是在向中方發出警告信號。但中國並不是拿它沒有辦法,只是未到需要亮劍的時刻。
殲20是B-1B的剋星
對付B-1B這種遠程超音速轟炸機,同樣需要一款遠程戰鬥機進行攔截,掛載遠程霹靂-15飛彈,可超音速巡航,具備信息優勢的國產殲-20隱身戰機,成為最適合這個任務的機型。
也只有殲20能在對手毫無察覺的情況下,高速出擊,進行超視距攔截,將B-1B編隊阻擋在投彈距離之外。當然,執行這種任務難度非常大,除了殲20外,還需要衛星,預警機,加油機和外圍警戒戰機的輔助和掩護。
所以,雖然槍騎兵很猛,但中國還是有實力,也有信心將其驅趕遠離本土,保證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