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劉(創新觀察者、創業分析師)
引言
PC時代的王者微軟沒有成為移動時代的谷歌和蘋果,
PC時代的晶片霸主因特爾也沒有成為移動時代的高通,
智慧型手機時代的雄主蘋果,也沒有成為電動車時代的特斯拉,
也已經失去了,錯過了顛覆特斯拉的機會。
幾天前,馬斯克爆料,說三年前,在特斯拉最艱難的時候,他聯繫蘋果CEO庫克,打算以當前市值十分之一的價格,大概600億美元,把特斯拉賣給蘋果。
但庫克拒絕了,連面談的機會都不給。
其中的原因不得而知。
可能是庫克覺得特斯拉太貴,也可能是蘋果想自己造車,看不上特斯拉。
總之,就是馬斯克厚著臉皮表白了一下,然後直接被拒絕了。
當時的馬斯克肯定也憋了一口氣,不過現在,他已經把這口氣出了。
當初你對我愛搭不理,今天我讓你高攀不起。
現在的蘋果,雖然財大氣粗,但要拿出6000多億美元,買下特斯拉,已經沒有多大可能了。
在馬斯克爆料之前,據《經濟日報》援引消息,蘋果首款電動車Apple Car或將於明年9月發布,2024年將開始生產蘋果汽車。
蘋果一度被認為是特斯拉的最強對手,造車的消息一經曝出,蘋果的股價應聲而漲2.89%,而特斯拉的股價卻大跌超5%。
這就是蘋果的影響力,這就是強大的「蘋果效應」。
但蘋果真的是特斯拉最具威脅的競爭對手嗎?能顛覆特斯拉嗎?
創新觀察者一劉認為,基本上已經沒有這個可能了。
一,蘋果已經錯過發展智能電動車的最佳時間窗口
2014年,馬斯克親自來到中國,將十幾輛Model S的車鑰匙親手交到了國內首批車主手中。
由此,點燃了新能源造車的星星之火,蔚來、小鵬和理想等車企相繼成立。
2014年,是業界普遍認可的新能源造車「元年」。
蘋果要造車的想法,源於賈伯斯時代。
「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要打造一款汽車。汽車有電池、電腦和機械結構,iPhone上也有這些東西。」賈伯斯曾這樣對媒體表示,遺憾的是,他走得太急了。
2013年6月,在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上,發布了「iOS in the Car」計劃。
這是蘋果開始涉足汽車行業的標誌。
以上可以看出,蘋果一開始就有造車想法的,但是,已經比特斯拉晚了很多。
如果像國內的造車新勢力一樣,從2014年起發力,不是沒有趕上的可能性。
遺憾的是,蘋果雖然在內部成立一個發展汽車項目的「Project Titan」(泰坦)計劃。還在蘋果總部成立了專門的汽車實驗室,但這個計劃僅執行了一年多便解散了。
原因是團隊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分歧。蘋果前汽車項目負責人Steve Zadesky所領導的團隊,希望開發一輛具備半自動駕駛的汽車產品,而另一個技術團隊則極力想要做到一步到位,打造一個全自動駕駛平臺。
一個注重整車製造,一個注重平臺研發,之後誰也不能說服誰,以致分歧越來越大。
而蘋果高層也在這兩個方案之間搖擺不定,研發一度陷入擱淺,團隊中大部分工程師也被遣散。
儘管泰坦計劃並沒有完全終止,2018年的時候蘋果又繼續啟動了智能電動車的研發,但這個戰略性的決策失誤,致使蘋果失去了四年多的時間,錯過了發展電動車最佳機會。
儘管2018年後蘋果在電動車的研發上投入更多,據摩根史坦利分析師凱蒂休伯蒂(Katy Huberty)預計,今年蘋果在汽車研發上投入近19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超1300億),為的是補回之前幾年戰略搖擺的時間損失。
但真的能挽回嗎?
商場如戰場,有的時候,落後一步,就是萬劫不復!
PC時代的王者微軟沒有成為移動時代的谷歌和蘋果,PC時代的晶片霸主因特爾也沒有成為移動時代的高通,那麼蘋果沒有成為電動車時代的特斯拉,也是正常的。
那麼蘋果為什麼會錯過呢?
一劉認為,追求完美肯定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蘋果有追求完美的基因。之所以在兩個研發方向出現分歧,是因為哪一個都不符合他們所認為的完美標準,蘋果希望造車像IPhone一樣,軟硬體都自己造。
追求完美,是好事也是壞事。但在這裡,無疑是壞事。
這次報出的消息說蘋果首款電動車Apple Car或將於明年9月發布,2024年將開始生產蘋果汽車。「或」意味著這個消息並不確定。
而且,樣車都要明年9月,量產要到2024年,這速度跟得上時代嗎?
這背後,無疑是追求完美的基因在起作用。
智能電動汽車的最簡單定義是什麼?
手機加四個輪子。
那麼完全可以把它當作一個電子產品來看。而對電子產品來說,最需要做的是低成本試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一條全新的賽道,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而蘋果偏偏想要像當初IPhone橫空出世,一下子顛覆諾基亞一樣,稱霸智能電動車,可能嗎?
市場會給它這個時間嗎?
智能電動汽車是手機加四個輪子,蘋果已經有了系統,有了手機,將整個生態遷移到車上即可。如果這一步走成功了,後續幹啥都有機會。
畢竟,汽車首先要保證的是安全,不開源的IOS系統天生就具有優勢。
遺憾的是,蘋果已經錯過了最佳時間窗口。
二,蘋果已不是顛覆諾基亞的那個蘋果
諾基亞代表的是功能機時代,iPhone代表的是智能機時代,高維打低維,當然是碾壓。
但蘋果現在造出來的車,跟特斯拉會有一個時代的差距嗎?能對特斯拉形成碾壓嗎?
電池?蘋果還在研發中。
晶片?也還在研發中。
自動駕駛?蘋果還不如特斯拉。
儘管特斯拉也不如很多傳統車企,更不如谷歌旗下的Waymo。
據研究機構Navigant Research在去年發布的年度自動駕駛汽車排行榜,Waymo處於領導者地位,而蘋果與特斯拉均處於最末的第三梯隊中。
寫到這裡,一劉似乎能理解庫克的焦慮了。
原本想要像賈伯斯一樣,造一款劃時代的車,稱霸智能電動車時代,為自己的職業生涯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但實力和時間都不容許了。
三,特斯拉的壁壘已成
這幾天,一劉寫了好幾篇關於特斯拉的文章,有讀者說,特斯拉沒有核心技術,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還是想要買。
一劉開玩笑說,特斯拉有核心技術的。
賈伯斯是蘋果的核心技術,馬斯克就是特斯拉的。
如果換一個人做特斯拉,說不定特斯拉已經掛了,或許電動車時代還要晚好幾年才到來。
特斯拉的電動車電池是寧德時代提供的,自動駕駛技術也不領先,確實沒什麼核心技術。
但是,特斯拉作為全球首個商用、量產的電動車品牌,馬斯克像昔日賈伯斯開啟智慧型手機時代一樣,挾先發優勢和「個人魅力」,將特斯拉打造成了傳統汽車界的奔馳、寶馬,並且牢牢地佔據了這個生態位。
尤其是,今年特斯拉市值暴漲,其品牌影響力更是拔高到了8848米。
有能力的用戶,在價格差不多的情況下,特斯拉無疑是首選。
有的時候,品牌積累的重要性,與技術積累同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技術可以買,品牌積累需要時間,買都買不來。
品牌壁壘已成,蘋果你能奈我何?
四,電動車不是手機,遷移成本高
儘管蘋果的知名度也極高,但是,畢竟它的車還沒造出來。
明年9月才發布樣車,2024年才開始量產,那麼這幾年,會有多少新車上市?又會有多少用戶購買電動車?
已經購買了其他品牌電動車的用戶,大概率是不會馬上去買蘋果車的。
因為,手機每年可以換新的,但是,汽車能每年換新的嗎?
所以,蘋果只能和競爭對手一起去搶增量市場。
但是,這個時候的對手可多了。蘋果不僅要和阿里巴巴、華為、百度等在汽車智能化布局多年的巨頭正面交鋒,還要面臨造車新勢力特斯拉、蔚來、小鵬汽車等的圍攻。
別忘了還有傳統車企。大眾的電動車ID3在歐洲的銷量可已經超特斯拉了。
可以預見,未來的電動車市場,與燃油車市場一樣,會出現百花齊放,多個品牌同臺競技的局面。至少,不會像手機市場一樣這麼集中。
結尾
說蘋果錯過智能電動車,不是說它沒有資格佔有一席之地,而是,它來晚了,分不了太多蛋糕,不會再有當初顛覆諾基亞的那種轟動效果。
除非蘋果重新定義電動車,像顛覆諾基亞一樣,來一個顛覆性的產品。
比如說,量產的電池技術取得革命性突破,單次充滿電續航2000公裡以上,甚至無需充電。
但這需要時間,而蘋果缺的就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