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故事」搬出大山後,我過上好日子|西秀區彩虹社區新居民李遠鴻

2020-12-12 天眼新聞

我叫李遠鴻,今年45歲,是西秀區彩虹社區的新居民。我家有7口人。5個小孩,有4個小孩都在彩虹社區裡的啟新學校讀書。幾年前,搬到城市裡生活,我跟媳婦都要去隔壁園區的綠野芳田公司上班。 綠野芳田是西秀區的一家農產品銷售公司,而我在這裡是一名蔬菜配送員。

每天的工作,就是把這些裝好的蔬菜按照訂單要求,裝好送去學校食堂。平時工作不累,跟大夥相處得也很愉快。

來這個廠工作以後,一個月可以領到2500元,一年將近3萬塊錢的收入。我的媳婦在彩虹社區當保潔員,每天就負責把小區這段路上的垃圾清掃乾淨,每個月能掙到1800元。

李遠鴻在配送蔬菜

如今比原來的生活好得太多了。此外,搬來彩虹社區後,家裡孩子上學也方便了很多,每天孩子到學校只有5分鐘路程。來這裡讀書後,孩子成績也比以前好了很多。中午放學後,孩子們還可以在學校的食堂吃營養午餐,乾淨營養,也減輕了我們的負擔,讓我們能安安心心地上班掙錢。我現在住的房子、工作,還有小孩的讀書問題,都是政府給我解決的。在過去,我們生活在西秀區楊武鄉貶王村白墳組的大山上,全是石頭地。雖然,政府給我們裝了自來水,但是山高路遠,水經常供不上。那時房子很簡陋,不遮風不避雨,孩子生下來連書都沒有地方讀。回想以前的家,簡直不像是個家,要不是政府幫我們搬出來,又給我們新房子住,幫我們找工作,把小孩都送進學校讀書,哪有今天的好日子?

這樣的生活以前做夢都不敢想,覺得根本就不可能過得上,那個時候真的太窮了。

搬來彩虹社區後,生活穩定,還掙了點錢,我花了7000塊錢買了一輛摩託車,以後上班也方便了。過去,在家裡沒法做一頓像樣的飯菜吃。現在這個才叫過日子:下班回來買點菜回家做飯,娃娃放學回來,大家一起吃飯。未來,我只想多掙點錢把日子越過越好,告訴孩子們靠自己的奮鬥努力才能過上好生活。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媛媛

編輯 章虹

編審 劉丹 廖波

相關焦點

  • 「多彩貴州網」「我的脫貧故事」李遠鴻:搬出大山後的我
    在去年,我們關注了楊武鄉貶王村白墳組的建檔立卡戶李遠鴻的搬遷之路,在政府的幫助下,從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貶王村搬遷到了城裡的易地扶貧搬遷點彩虹社區,如今,一年半過去了,李遠鴻一家現在過的怎麼樣呢?走,我們一起去看看。我叫李遠鴻,今年45歲,是西秀區彩虹社區的新居民,現在是早上7點鐘,每天早上,我都要把這四個小孩叫醒。
  • 西秀區易地扶貧搬遷戶李遠鴻:脫貧不是終點 是新生活的起點
    一年一度的西秀區兩會是全區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承載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期待。今年兩會期間,西秀區融媒體中心特推出系列報導——兩會連基層,就大家關心的話題,與基層群眾連線,聽聽過去一年他們的收穫,看看這一年,他們生活的願景。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大山,過上幸福生活|岑鞏縣大有鎮大坪同心...
    後來,由於工作中發生意外,妻子受傷造成腿部殘疾,加上我又患有腦溢血,無法再從事重活,便回到了老家,守著家裡面的幾畝田地維持生計。  2015年,通過申請、群眾評議及上級部門的審核後,我們一家因病致貧,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有了醫療政策的幫扶,我們的壓力減輕了很多。但由於村子比較偏遠、往來車輛少、交通不便,每次去醫院特別麻煩,這讓我十分苦惱。
  • 河北魏縣:搬出漳河堤 過上好日子
    郭青梅在社區的廣場上健身。長城新媒體記者 鄭建衛 攝新建的搬遷社區賀祥社區,離漳河北大堤不過300米,安置著沙口集鄉李家口村、段家莊村4916名群眾,這裡與兩個村的距離都不過3公裡,「不背井、不離鄉,跨過大堤奔小康」,這句順口溜成了社區居民中流行的新民謠。
  • 西秀區新太社區服務中心簡介
    西秀區新太社區服務中心西秀區新太社區服務中心安順市西秀區新太社區服務中心下轄安平居委會、太平居委會、二場路居委會、新村居委會、建新居委會,辦公地點位於安順市西秀區安平街太平小區原地稅大樓。建立便民服務大廳,設立黨群服務、社會事務、社會保障、綜合服務4個服務窗口,提供辦理黨群事務、居民醫療保險、養老保險、誠信計生證明、《生殖保健服務證》、最低生活保障、困難救助和出具各種證明等幾乎涉及居民群眾全部生活內容的「一站式」服務。社區服務中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居民服務;責任是給群眾便利,方便群眾,服務好群眾,讓群眾滿意!
  • 搬出大山心敞亮——西海固農民老馬的搬遷脫貧路(9)
    新華社照片,銀川,2020年12月31日搬出大山心敞亮——西海固農民老馬的搬遷脫貧路拼版照片:上圖為寧夏西吉縣白崖鄉半子溝村村民準備集體搬遷至寧夏銀川市金鳳區潤豐村。下圖為銀川市金鳳區潤豐村迎來首批138戶移民入住,來自半子溝村的群眾統一乘坐大巴搬出大山,來移民新村開始新生活(無人機照片,2017年8月17日攝)。馬幫林祖祖輩輩居住在寧夏固原市西吉縣白崖鄉半子溝村。這裡自然環境惡劣,交通不便,老馬一家靠幾十畝山地種些馬鈴薯、小雜糧維持生活。面對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的現實,易地扶貧搬遷成為唯一的選擇。
  • 搬出大山心敞亮——西海固農民老馬的搬遷脫貧路
    2017年8月,老馬全村搬出了大山,來到400多公裡外的銀川市金鳳區豐登鎮潤豐村安家,開啟了新生活。潤豐村是銀川市為落實易地扶貧搬遷實施的重點工程,規劃建設平層住宅3.2萬平方米,配套建設幼兒園、衛生室等公共設施,還規劃了產業用地。潤豐村314戶1300餘名村民,全部是由半子溝村搬遷而來。一家人搬遷到潤豐村後,老馬和老伴在村口擺起小攤,賣些小食品,一天下來能有100多元的收入。
  • ...搬出大山有奔頭 住房大一倍 收入翻一番(傾聽·算算脫貧帳)
    住進新樓房,就業有門路,上學不用愁……苗族貧困戶龍忠英未曾想到,搬出大山,生活竟然這麼有奔頭。住房寬敞了——從60平方米的磚瓦房到120平方米的樓房龍忠英的老家在納雍縣昆寨鄉治溝村,所在的村民組有110多戶,其中80多戶是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就業培訓讓我過上了好日子丨烏當區下壩鎮新桃村...
    我叫班省翠,現年53歲,原系貴陽市烏當區下壩鎮新桃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019年6月,我家搬遷到烏當區東風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雲錦尚城社區2-403。2019年11月5日,龍鳳呈祥家政公司免費為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開辦的養老護理家政培訓班開班,我在社區幹部宣傳動員下報名參加了這期技能培訓班學習。在培訓班上,我認真仔細聽老師從每項服務最基本常識的講解,對於有些不理解的還在課堂上與老師現場互動,通過15天的培訓,我獲得了貴陽市人力資源局頒發的護理員合格證書,因為我在培訓期間學習認真、責任心強,表現突出,被龍鳳呈祥家政公司推薦到了振華廣場太陽城就業。
  • 搬出大山,告別「窮窩窩」
    走出大山後,新生活過得怎麼樣?本報記者採訪了幾位易地扶貧搬遷戶,聽聽他們的故事。「上學再不用翻山渡河了」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岑旁村曾被當地人稱為「送飯村」。過去,岑旁村的孩子們都要到7公裡外的富祿鄉中學讀書,路途遙遠,吃飯是個難題。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攻堅讓我過上了好日子丨望謨縣打易鎮大壪村...
    喜的是兒子考上了大學,我們家終於有一名大學生了,這些年來我們全家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教育上,現在孩子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全家都很高興。駐村幹部與劉興望共商產業發展悲的是這一年我妻子生病住院了,檢查出患有長期慢性疾病,後續要常到醫院進行治療。當聽到醫生告訴我這個消息時,我很震驚,同時感覺到我的人生跌落到谷底,平時好好的一個人怎麼說病就病了,而且我們家才剛剛看到希望啊!
  • 搬出大山,這家貧困戶住房大一倍收入翻番
    住進新樓房,就業有門路,上學不用愁……苗族貧困戶龍忠英未曾想到,搬出大山,生活竟然這麼有奔頭。走完審核、上報、公示等程序後,根據一口人20平方米的搬遷政策,2018年下半年,龍忠英一家搬進縣城珙桐街道白水河社區,住上了120平方米的新樓房。走進龍忠英家寬敞明亮的客廳,牆上掛著的一幅新舊房屋對比圖很是顯眼。跟以前的3間小屋相比,「這兒有4個臥室,兩個衛生間,還有單獨的廚房。」龍忠英連連重複,「還是國家政策好,現在太幸福了。」
  • 「我的脫貧故事」走出山區,告別貧困,過上幸福生活丨平塘縣金盆...
    我叫韋福站,原來住在平塘縣平舟鎮擺克村五組,距離縣城25公裡的平舟鎮擺克村,擺克村地處平塘縣和都勻市的交界,這裡海拔高、基礎設施落後。雖距離縣城只有25公裡,但由於山路崎嶇,每次進城採購農藥化肥等生產物資,都要走上10公裡山路才能坐上公共汽車。
  • 「我的扶貧故事」走心的脫貧攻堅最為溫暖丨冊亨縣巧馬鎮副鎮長王勇
    2015年11月至今,我同尾賢村結伴而行已有5年。回首過往,從幫扶責任人、駐村幹部到黨建指導員,再任脫貧攻堅指揮長,對尾賢從陌生到熟悉,從相識到相知,5年時間,我見證了尾賢的父老鄉親搬出大山過上好日子。
  • 「我的脫貧故事」單親媽媽奮鬥記丨鳳岡縣永和鎮永華社區村民趙素琴
    我叫趙素琴,今年36歲,是三個孩子的單親媽媽,我家住永和鎮永華社區紅沙頂組,這裡自古以來地處偏遠,自然條件極差,我們一家人自身又沒有技術,生活找不到靠頭。趙素琴在做保潔工作在我們母子四人為生計犯愁時,永華社區居委會楊卓義主任一直給我加油鼓勁,並將我家的困難上報永和黨委政府,政府在了解情況後,第一時間給我家制訂了易地扶貧搬遷計劃。
  • 好記者講好故事丨阿依帕夏 圖拉普:搬出幸福來
    經過各地各新聞單位層層推薦、比賽評選,從上萬名報名參加活動的新聞工作者中評選出13名優秀記者代表全國百萬新聞工作者,向全國觀眾講述發生在重大新聞背後的感人故事。 新疆疏勒融媒體阿依帕夏 圖拉普通過駐村三年掛職扶貧經歷,講述了各族人民決勝脫貧、團結互助的偉大精神。
  • 一步跨千年 搬出大山奔小康
    天氣漸涼,向文有添上了厚衣服,拿著水桶,往距離社區幾百米外的微田園裡「走」去。  今年43歲的向文有是玉屏自治縣平溪街道康華社區的移民搬遷群眾。搬來社區兩年,向文有當上了樓棟長,管理著社區微田園,生活過得很充實。
  • 西秀區新太社區:雨後排查走訪 確保群眾安全
    據西秀區人民政府網消息 近日,安順市接連遭暴雨襲擊,降雨導致城區內澇嚴重,嚴重影響市民正常工作和生活。為排除社區危舊房屋風險隱患,防止垮塌等事故發生,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9月16日,新太社區組織工作人員到轄區開展暴雨後安全巡查工作,重點對老舊房屋情況進行安全隱患排查。
  • ...了社區產業基地務工隊的小組長|丹寨縣揚武鎮金湖社區居民羅小惠
    我叫羅小惠,是貴州黔東南州丹寨縣揚武鎮金湖社區居民。我們家原是揚武鎮爭光村黃泥坡寨的人,一直以來,我們家由於我兩個孩子還小,家裡老人又年紀大了,身體也不怎麼好,所以就沒有外出務工,家裡的經濟條件一直不怎麼好。   在老家,家裡的生活來源只靠幾畝田地勉強維持。
  • 【我的脫貧故事】童和銀:好政策造就了我的好生活
    【我的脫貧故事】童和銀:好政策造就了我的好生活 2020-11-19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