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非常」趙孟頫

2021-02-12 書法入門

年少不懂趙孟頫

老來始覺松雪寒

——題記:書法狗@彭澎

書法史中,因人廢書、因事廢書的現象是比較多的。比如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在他身後的700多年中,他的聲譽一直受到損毀,他的書法成就也一直受到貶低與忽視。他的歷史貢獻被打了折扣。其原因就在於趙孟頫出仕於元朝,成為貳臣。

傅山行書條幅

與唐朝顏真卿和明末清初的黃道周相比,趙孟頫的行為自然就屬於「變節事敵,猥瑣無骨」了,他的書法自然就受到了牽連,明代書法理論家項穆評其書曰:趙孟頫之書溫潤閒雅,似接右軍正脈之傳,研媚纖柔,殊乏大節不奪之氣。清代馮班也說:趙書精工,直逼右軍,然氣骨自不及宋人,不堪並觀也。比較能夠歷史地、發展地評價趙孟頫的書法的人,傅山晚年的評語還算公允的。

傅山草書臨《閣帖》

傅山在青年時期是認真學習過趙孟頫的書法的。然而在清勝明亡以後,傅山的國破之恨無法釋懷,轉而變得對事敵的趙孟頫極為鄙視,容不得趙孟頫的貳臣行為。他告誡子孫:「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遂惡其書,痛惡其書淺俗如無骨。」意思是說,因為鄙視其人,進而鄙視其書法。這樣的評價也屬於以人廢書的觀點。

然而,隨著清朝統治的日益鞏固,康乾盛世的逐漸形成,目睹了社會逐步穩定與繁榮,對比晚明時期的混亂與腐朽,不能不讓傅山重新思考。

傅山晉公千古一快四條屏

傅山在《秉燭》一詩中這樣寫到:

秉燭起長嘆,其人想斷腸。

趙廝真足奇,管婢亦非常。

醉起酒猶酒,老來狂更狂。

斫輪餘一筆,何處發文章?

詩中用「足奇、非常」這些詞彙,充分表達了詩人對趙孟頫的敬佩之情,這時的傅山開始理性地看待趙孟頫了。其原因也許是因為清朝統治的逐步鞏固,明亡的歷史已是不可更改的現實;也許傅山意識到一位知識分子——文化人對文化的薪火相傳的艱難及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趙孟頫《赤壁賦》

不管怎麼說,這時的傅山也許才領悟到趙孟頫把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寄託於手中的管筆之上,是多麼地難能可貴。在這首詩中,傅山還是公正地認可了趙孟頫夫婦高超的藝術成就,也包含著傅山對明亡大勢的認可,是對漢文化薪火相傳的深刻理解。相對於一個搖搖欲墜的腐敗前朝,國泰民安對於老百姓來說更重要。

趙孟頫,雖然在元朝官至一品,位置顯赫。但是,他的人生是屬於悲劇的。伴隨他一生痛苦的,不在於懷才不遇,而在於他的內心的自責與愧疚。無時無刻擠壓在他心頭的巨石,不是別的,而恰恰是他太熟悉太了解的儒家道德規範。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一士貳主的所為,是與這個規範截然相悖的,他的心靈時時刻刻都在經受著這條鞭子的抽打。心靈的痛苦是最大的痛苦,這又與何人去說?

趙孟頫在33歲時,在元朝的大都,元世祖忽必烈接見了他,年輕的趙孟頫熱血沸騰,不禁有些飄飄然起來,於是便表示:「士少而學於家,蓋亦欲出而用之於國。」但是,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中,他很快就感到懊悔了。三十七歲的時,入京四年的他寫下了「誤落塵網中,四度京華春」的詩句。其後,他作「罪出」詩一首,他心中的悲傷之情更是溢於言表:

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

古語己云然,見事苦不早。

平生獨往願,丘壑寄懷抱。

圖書時自娛,野性期自保。

誰令墜塵網,婉轉受纏繞。

昔為海上鷗,今如籠中鳥。

哀嘆誰復顧,毛羽日催槁。

在這首詩中,趙孟頫內心的矛盾與痛苦是十分明顯的,這種痛苦的心情無法向人說出,於是乎他攜妻管道升作了虔誠的佛門弟子了,他只能夠從佛教中求得解脫了。

趙孟頫沒有辦法去改變現實,他只能夠在詩中感慨人世艱難了。他還作了一首詩:

功名亦何有?富貴安足計。

惟有百年後,文字可傳世。

譬溪春水生,必志行可遂。

閒吟淵明詩,靜學右軍字。

此時的趙孟頫能夠靜下心來,讀一讀古人的詩文,能夠心摹手追魏晉書風,寄情於書法藝術,已經成為趙孟頫擺脫內心痛苦的精神寄託了。元貞元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趙孟頫藉口自己多病,終於返回了闊別多年的故鄉吳興。趙孟頫在江南閒居四年,無官一身輕,寄情山水,頗感自在。然而,當回顧自己的一生,不禁悲從中來,又作詩一首:

齒豁童頭六十三,一生事事總堪慚。

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

牙齒和頭髮都掉光了,在自己六十三年的生命歷程中,除了書畫尚可聊以自慰以外,其他一事無成,他感到慚愧無比。他的夫人管道升填詞勸他:

人生貴極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

爭得似,一扁舟,吟風弄月歸去休。

1322年,趙孟頫無疾而終,享年69歲。其書法文雅秀潤是前無古人的,後人稱其書法:「肉不沒骨,筋不外透。雖姿媚溢發,而波瀾老成。譬之豐肌玉環,作霓裳舞,惟不心醉。」趙書是秀潤之美的典型,如同王羲之書法的中和之美、顏真卿書法的氣格之美一樣,是無以倫比的。

趙孟頫在中國書法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蒙古大軍徵服了南宋,而趙孟頫則以優秀的漢文化徵服了大汗的子孫,做到了薪火不滅,古法不失。對於這樣一位嘔心瀝血,把一個文人的微薄之力,發揮到極致的人,人們還能夠苟求什麼呢?

可能傅山也如此這般地了解到趙孟頫的心理歷程之故,或許他了解的更多,晚年的傅山,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悟,理解了趙孟頫。因此他才發出由衷的感嘆來。才會「秉燭起長嘆,」才會想「其人」想得到了「斷腸」的地步。才會認為趙書 「足奇」,甚至連管道升也是「非常」的。

◈專為帖學書風定製◈

 | 縱意 | 

北尾小尾,純正狼毫

點擊下圖即可定購

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選購

相關焦點

  • 傅山 :「趙孟頫,你是匪人!」
    不過,傅山的《秉燭》詩說:「秉燭起長嘆,奇人想斷殤。趙廝真足異,管婢亦非常。醉豈酒猶酒,老來狂更狂。斫輪餘一筆,何處發文章。」傅山是鄙薄趙孟頫之為人的,雖然到了經驗豐富的斫輪晚年,體會到趙孟頫的書法確實爐火純青,他還是看不起趙孟頫,把他稱之為「廝」,連他的夫人管道升也被稱為「婢」。  這與董其昌晚年之言:「餘年十八學晉人書,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鐘,已目無趙吳興(趙孟頫),今老矣,始知吳興不可及也!」的感嘆,有著完全不同的感情色彩。
  • 傅山:不會寫書法的道士不是好中醫
    傅山,字青主,山西太原人。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傳世之作,在當時有"醫聖"之名。在梁羽生的《七劍下天山》裡,傅山是一代大俠,武藝高強,醫術精湛,而且深謀遠慮,是小俠們的主心骨。這是演繹,但絕非無中生有,現實中的傅青主不僅是個大書法家,著名婦科醫生,還是太極拳的重要傳承人。明朝末年,官場腐敗叢生。傅山為人正直,不願阿諛權貴。
  • 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草書大師,傅山了解一下!
    且比起當下的「學霸」「學神」,傅山有一個更驚人的稱號——「學海」!學問像海一樣廣博是什麼概念,看傅山你就知道了。好唐詩、喜杜甫傅山出身詩禮簪纓之家,原字青竹,後改青主,家學深厚。深厚到什麼地步?其祖上連續七八代都有研究諸子或《左傳》《漢書》的卓然成家者。在這樣得天獨厚的環境下,傅山可以說詩文書畫樣樣精通。
  • 傅山、書法與治學 / 白謙慎訪談
    傅山對子學、史學所下的功夫其實非常大,而且耗費了他的主要精力。那麼,他在這種學問上的志向與其書風、書體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係?白謙慎:就這個問題我想先講一下傅山的特點。首先,他賣字,但是一點不貪,賣到一定程度就不賣了。而且價格也沒像今天市場這麼好,所以他也不富。儘管傅山這麼有名氣,但朋友之間大多數是送的。
  • 傅山文化的現實意義
    傅山對童年和青少年時代生活的西村保留著非常美好的印象和記憶,寫了許多詩來描繪西村的農家生活、人民的勤勞樸實和優美的環境。如《西村》 一首:「西村帶河曲,十月停秋光。柳籜輕黃雨,蓮花老降霜。村翁負朝旭,野鴨靜寒塘。紅飯慰調怒,勸人新豆香。」 詩中描寫多姿多彩的田園風光,親切動人,優美迷人。西村故居還留有傅山珍貴的書畫手跡,青主手書《嗇廬貼》石刻八塊,藏於此,傅山擬作家寶。
  • 傅山小楷《金剛經》欣賞
    傅山像傅青主,本名傅山(1607-1684),山西太原人,明諸生。明亡為道士,隱居土室養母。康熙中舉鴻博,屢辭不得免,至京,稱老病,不試而歸。說起傅山的書法,人們常常會想到他論書「四寧四毋」的美學觀點,想到他那恣肆飛動的狂草。在他的大幅狂草立軸面前,我們會感受到他那金戈鐵馬、長槍大戟、狂風暴雨般的感情宣洩魅力。但是傅山這冊精緻醇雅的小楷《金剛經》卻使我們看到了書法家傅山的另一面。
  • 傅山的退和于成龍的進
    這莫不是指傅山先生?請教朋友後方得知,此處正是紀念傅山的祠堂。要論山西人中古典文化集大成者是誰?掰起手指頭來數一數,古往今來,第一名,非傅山莫屬。傅山其實是一個蘇東坡式的人物,如果他生的再早一點或者再晚一點,名氣或許會更大,肯定不限於山西一隅,理當為天下人所敬仰。
  • 傅山與他的醫著
    傅山與他的醫著 傅山(1607-1684),明末清初醫家、文學家、思想家。在治學方面,他認為作為一名醫生,要精通醫理。治病就象打仗一樣,必須針對變化著的疾病和病情來靈活運用方藥。醫生治病,處方用藥,是關繫到生命的大事,一定要謹慎小心,深思熟慮,方可開列處方。傅山還非常注意收集來自民間的一些單方、驗方,以豐富其醫療知識。他開的處方,在保証療效的基礎上,力爭花錢少,奏效大,不花錢,也治病。前人曾有評論云:「青主之字,不如其畫,畫不如其醫,醫不如其人。」
  • 志士仁人傅山——傅青主
    這次鬥爭的勝利,震動全國,傅山得到了崇高的榮譽和讚揚,名揚京師乃至全國。  袁案結束後,傅山返回太原。他無意官場仕途,尋城西北一所寺廟,闢為書齋,悉心博極群書,除經、子、史、集外,甚至連佛經、道經都精心覽讀,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崇禎十六年(1643年),傅山受聘於三立書院講學。未幾,李自成起義軍進發太原,傅山奉陪老母輾轉於平定嘉山。不久,起義軍、清軍先後攻佔北京,明亡。
  • 孫國華:傅山松莊祈雨
    轉眼間,秋天收穫的季節又到了,新糧和瓜果散發著清香,也給傅山帶來一種清新的氣息。他還經常與村農坐在樹下話古今,有時也以高明的醫術給鄉親治病,與村民鄉親關係密切。有一年春天,松莊發生的大旱,眼看不能按時播種,鄉親一個個愁眉不展,結伴來找傅山,讓傅山幫忙祈雨。鄉親們說祈雨著必須是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人才能承擔,在松莊非先生莫屬了。
  • 清代奇才、天下名醫——傅山
    這次鬥爭的勝利,震動全國,傅山得到了崇高的榮譽和讚揚,名揚京師乃至全國。袁案結束後,傅山返回太原。他無意官場仕途,尋城西北一所寺廟,闢為書齋,悉心博極群書,除經、子、史、集外,甚至連佛經、道經都精心覽讀,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崇禎十六年(1643年),傅山受聘於三立書院講學。未幾,李自成起義軍進發太原,傅山奉陪老母輾轉於平定嘉山。不久,起義軍、清軍先後攻佔北京,明亡。
  • 餘良峰|真山難老——傅山的藝術世界
    「真山」是清兵入關以後傅山的自號,反映了他反清復明的志節,也反映了他標舉真率的藝術主張。「難老」是傅山在山西太原晉祠「難老泉」的題字,也意指傅山的書畫藝術融匯中國傳統文化之源,秉承帖學正統,開拓碑學風氣,形成磅礴大氣、蔚為壯觀的藝術風貌。
  • 趙孟頫書法講解u盤
    ▲趙孟頫作品形意結合,趙孟頫書法特點最重要的就是形意的結合,他的書法在形意結合方面做的非常的不錯。趙孟頫的書法結合前人的書法優點,注重形意結合,讓書法有了自己的意韻。把這一個字給寫好了,那麼再遇到其他的字,或者說由這個字衍生出來、和它類似的字,我們就可以非常輕鬆的處理好了。我們通過更有效率的學習,就有可能實現自己的反超。為此小編特整理一套趙孟頫書法視頻教程,652講,21G超大容量,真可謂史上最全版趙孟頫書法教程,終極福利大放送,你們準備好了嗎?
  • 良醫|傅山:書畫最好的婦科醫生
    晉祠內傅山題詞的「難老」泉除了這方泉上的字跡,傅山還為太原人留下了一種名叫「頭腦」的點心。傳說最初傅山是為了給自己的母親在冬日進補所研製,久而久之就流傳了下來。傅山的朋友顧炎武評價他「大河以北,學問第一」,時人稱傅山為「學海」。不過傅山自己對醫學方面的造詣更為看重。他曾對友人說:「吾書不如吾畫,吾畫不如吾醫。」
  • 【原創】三晉奇人傅山在曲沃:一位智者最後的濟世情懷
    只是,當年的傅山已年過古稀,行程會有更多艱險。       明末清初,傅山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朝代更迭的年代。以至於當時的紀年有多種表達方式:公元1644年,可以說是明崇禎十七年,也可以說是清崇德八年或順治元年,甚至可以說是李自成大順國永昌元年,總之,那是非常混亂的一年,非常混亂的一個時代。       傅山與曲沃的第一次結緣就與起兵有關。
  • 趙孟頫書《與山巨源絕交書》
    來源於網絡,因為喜好收藏點擊查看更多趙孟頫書法:趙孟頫《秋聲賦》趙孟頫《止齋記》趙孟頫《杜甫秋興八首》趙孟頫《三門記》趙孟頫《紈扇賦》趙孟頫《出師表》趙孟頫《文賦》趙孟頫《真草千字文》趙孟頫《漢汲黯傳》趙孟頫《萬年歡曲》趙孟頫《洛神賦》趙孟頫《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趙孟頫《遠遊》趙孟頫《大元敕藏御服之碑》趙孟頫《清華齋趙帖》
  • 寧拙勿醜——傅山書法理念與作品專輯
    按照這三個時期對傅山交遊及有關情況作一梳理。 ——胡湛《傅山的交遊及對其書法藝術形成的影響》(《中國書法報》263期2版) 、宣傳,可以說,在傅山文化現象的形成和接受過程中,戴廷栻始終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明清易代,不屈世俗的傅山,淡泊名利堅守本心
    事實上,供出傅山的便是南明派來山西的總官宋謙,這意味著傅山難以逃過此劫,但,好人確實是有好報的,在各方的援助營救下,傅山挺了過去。晚明時期,傅山家中殷勤,幾代人的積累可謂是一時間花不完,然而清廷入關後,傅山一方面忙於照顧族裡族外鄉裡鄉親,另一方面典賣家財以資助抗清事業,這使得傅山由富轉貧。
  • 傅山 既是為山平不得 我來添爾一峰青
    草書《壽王錫予四十韻》十二條屏是傅山為祝友人王錫予六十壽辰時所書,墨跡綾本,毎幅皆高兩米,通寬在六米開外,堪稱傅山草書中的巔峰之作。作品曾為李宗仁所藏,後轉贈周恩來,今存於山西博物院。全篇墨色如新,草書間以行書,近似王覺斯,遠追米襄陽、顏魯公意,偶參篆法。文中有「即興漫書,得四十韻」語,可知為傅山即時遣興之作,故而猶顯性情。毫芒間神採飛揚,氣勢宏大,筆勢婉若遊龍,纏綿而酣暢。
  • 趙孟頫《半畝田帖》
    趙孟頫《半畝田帖》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後。趙孟頫一生歷宋元之變,仕隱兩兼,他雖為貴胄,但生不逢時,青少年時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廈將傾,他在坎坷憂患中度過。由於仁宗的青睞和趙氏藝術的出類拔萃,趙孟頫晚年名聲顯赫,「官居一品,名滿天下」。        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