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海歸力量:「祖國一舉旗,我們就行動!」

2020-12-14 中國青年網

邱結華奮戰在武漢戰疫一線。

苗根荃在臨時改建而成的口罩生產車間。

太原海歸青年志願者在參與社區居民防疫信息排查。

盧森通通過海外華僑華人組織聯繫到的捐贈物資。

佘雨蓉(左)在清點寄自紐西蘭的防疫物資。

王魯(左)和成昂「雲合奏」《沉思》。

近4個月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青年海歸在戰疫之中發揮的作用令人矚目,實例不勝枚舉。

在湖南,常德市致公黨員、青年海歸佘雨蓉在今年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終於迎來了始發自紐西蘭奧克蘭、穿越大半個地球後轉站廣州、飛臨長沙、最終抵達常德的防疫物資。這是她費盡千辛萬苦從學習與生活了15年的紐西蘭聯繫到的物資,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近4個月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青年海歸在戰疫之中發揮的作用令人矚目,實例不勝枚舉。

在山東,位於萊西市的潤福達智能設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中難見往日熱火朝天的場面。這是一家以自動化設備製造及其零部件加工為主的民營企業,受疫情影響,原材料進不來,銑床、車床、鑽床所有設備都只能靜靜地「趴」在原地。留學歸來的總經理苗根荃是個視野開闊的年輕人,他當機立斷,決定響應政府「新建、改建防護用品生產線或轉產防護用品」的號召,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研發製造平面口罩生產機。僅用7天時間,第一臺平面口罩機就成功下線完成調試。

在福建,來榕務工家庭社工站——「村童媽媽」聚樂部人來人往,許多由家鄉返回福州的復工企業員工家屬帶著孩子來到這裡,接受社會各界給予的防疫幫助和指導。福建省青年留學人員協會緊急動員會員單位,採購了一批一次性醫用口罩和愛心糖果,捐贈給這些來榕務工人員的家屬及其子女,免去了外來務工人員的後顧之憂,使他們能夠安心工作,順利復工。

在山西,一支由太原海歸青年自發組織建立的「防疫情翻譯志願者服務隊」,在做好疫情防控期間外籍入境人員相關信息排查工作中發揮有效作用。翻譯語言涵蓋英語、日語、西班牙語、法語、德語等多個語種的海歸服務隊,已陸續有50餘位志願者報名參加,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為海關、機場、車站等提供全天候翻譯服務。

在上海,一曲《沉思》悠揚婉轉、動人心弦。雙雙畢業於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的青年海歸音樂家王魯和成昂採用鋼琴與小提琴「雲合奏」的方式,為戰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的醫務人員獻上了法國作曲家馬斯奈的這曲久經不衰的名作。這是二人首次嘗試線上合奏,在他們最擅長的音樂語言之中,飽含著最真摯的感謝與敬意……

五四青年節剛過,今天,我們就用這一個版面講述青年海歸戰疫的故事,白衣執甲的他們、千裡馳援的他們、開足馬力復工復產的他們……唱響了一曲曲難忘的青春之歌。

你們努力的樣子 我們都記得。

「祖國一舉旗,我們就行動!」便是青年海歸們無需言說的默契。

救人,從集結到凱旋

邱醫生的號在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血管外科可不好掛,如今他恢復出門診,一些「老病友」早早做好了複診打算。有家屬帶著患者驅車穿越小半個江西,也是為了能找邱醫生瞧病。

支援武漢的日子轉瞬已過,這1個半月,卻成為邱結華行醫以來最難忘的一段時光。

「謝謝你們!為我們拼過命!」

3月31日中午,江西省第六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共277名隊員乘機平安返贛,經過水門洗塵,已在武漢奮戰近50天的白衣戰士終於回家了。

畢業於德國慕尼黑大學的青年海歸邱結華就在這架飛機上,他是南大二附院血管外科的副主任醫師。疫情發生後,第一時間報名去了武漢。「二娃只有8個月大,望著我出家門也不哭,這麼大的娃娃也知道給我打氣!」他回憶當時的情景說。

「我們中的多數以前並未接觸過傳染性疾病,對此類疾病的基本防護甚至防護服穿戴流程也是從頭學起。」2月12日晚上下達了集結令,第二天邱結華便與同事風塵僕僕地抵達武漢,分秒必爭接受防護培訓,14日就入駐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腫瘤中心正式接收病人。

一次 ,一位有基礎病的新冠肺炎患者出現了消化道大出血,在又一次嚴重嘔血後血色素已降至4克,情況危急萬分。萬幸的是,邱結華與同事在該病患入院伊始就給他做了深靜脈置管,搭建好的「生命通道」在這次嘔血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終於成功地搶救了這位患者。

3月下旬,邱結華轉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這裡有位96歲的奶奶,直到現在仍讓他記掛在心頭。老人病情尚屬穩定,但在感染病毒後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壓力。為幫老人解壓,邱結華有空就去陪她嘮家常,說體己話,其他同事也常去看望奶奶,為的就是讓老人卸下心裡的包袱。

在邱結華入駐的酒店,無論回來多晚,都能在專門布置的茶點房內吃到一口熱乎湯飯;在身後,南大二附院也為支援湖北的醫療隊員們提供了完備的後勤保障工作。不必有後顧之憂,醫護人員可以在前線安心工作。

江西支援湖北醫療隊中,大部分是像邱結華這樣的青年醫務工作者。他們銘記心中誓言,挺身扛起重擔。採訪中邱結華反覆強調,「別用『英雄』稱呼我們,這個詞的分量太重了。不為做英雄,我們只想治好每一位病人。」

邱結華希望,公眾在這次疫情中形成的對醫務工作者的信賴和尊重,能夠成為推進醫患關係進一步良性發展的契機,使後疫情時代的從醫環境更好。病人及其家屬對醫生護士再多一份體諒,醫生護士對病人再多一份耐心與理解,彼此尊重、增信釋疑才能減少誤解。

支援,從國內到海外

「森通,南陽醫療物資緊缺。情況緊急,你能不能幫忙想想辦法?!」2月初,一通來自河南南陽中心醫院的電話,讓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生盧森通的心被揪了起來。

南陽是他的家鄉,他人雖在外地,但南陽抗疫形勢卻讓他時刻牽掛。作為湖北向北的要道,南陽要吸收安置6萬多名從鄂返鄉的南陽籍人員,多方壓力下,當地醫療物資一度出現大量緊缺。

回國前,盧森通曾在俄羅斯莫斯科大學留學,擔任過莫大中國學聯主席,南陽的老鄉相信他會有辦法,能幫忙聯繫到海外援助物資。

通過河南省委統戰部外事辦公室,盧森通第一時間聯繫到不少海外華僑華人組織。「這些海外華僑華人組織一聽家鄉有難,立刻行動起來踴躍組織捐贈。過程中也時有波折,由於捐贈物資必須符合醫用標準,需要華僑華人拿著國內所需型號前往專門地方購買,一處沒找到再去下一處,並以最快速度寄回國內。大家不記報酬地付出,中華兒女的心無論走到哪裡都與祖國緊緊相系!」盧森通說。

時差相隔,一通通語音電話將白天與黑夜相連,打破了時空距離。疫情初期,盧森通聯繫的一位義大利華僑買了大量口罩與防護服,想要幫助國內抗疫,沒想到運到後才發現物資不符合醫用標準。倆人一遍遍溝通、聯繫,一個在國外仔細比對型號、一個在國內忙著對接。讓盧森通難以忘懷的是,符合醫用標準的防疫物資終於運抵國內、送到指定醫院的時候,倆人的語音接通後沉默了半晌,盧森通心中的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他猜,電話那頭的僑胞或許也是一樣。

不久前,盧森通以校外學生身份參與的清華大學學生「一帶一路」協會向俄羅斯捐贈藏藥,用於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批捐贈在北京藏醫院和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的協助下進行,將於5月份運抵莫斯科。

「『中華民族是懂得感恩、投桃報李的民族。』在中國疫情肆虐的時候,俄羅斯曾經第一時間援助中國,莫斯科大學校長也曾給北京大學發來了加油鼓氣的信函,信中寫道:向遭受新冠病毒感染的中國人民表示慰問與支持。希望中國人民身體健康、精神永固、闊步向前,直至成功消滅疫情。如今國外戰疫形勢嚴峻,中國也為俄提供了醫療物資援助。我們也想盡己所能出一份力。」盧森通說。

在此之前,盧森通已通過聯絡北京大學憲法行政法中心,把1000個醫用防護口罩捐贈給了莫斯科大學法律系。盧森通表示,留學歸國人員可以幫助海內外相關機構實現更好對接,搭建起共同戰疫的堅實橋梁。

2017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給莫斯科大學中國留學生回信,勉勵海外學子弘揚留學報國的光榮傳統,胸懷大志,刻苦學習,早日成長為可堪大任的優秀人才,把學到的本領奉獻給祖國和人民,讓青春之光閃耀在為夢想奮鬥的道路上。作為寫信的執筆人,盧森通始終銘記「讓青春之光閃耀在為夢想奮鬥的道路上」,在抗疫中展現了留學人員應有的擔當與作為。

「當前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這場全民抗疫,讓我深感祖國強大的凝聚力與向心力。我們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一致,我們就會擁有直面所有困難與挑戰的勇氣,一切困難也終會被克服。」盧森通說。

紓困,從拓渠到轉型

近兩三個月,在浙江杭州,MSC諮詢接到了三四十家企業的服務需求,諮詢內容主要聚焦於復工復產、企業自救、政策扶持等方面。

MSC創始人譚亞幸曾留學於日本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2014年回國創業時,他決定深耕當時還沒有太多人涉足的CSR(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企業社會責任)諮詢領域。

初識CSR,源於大學期間去英國做交換生的經歷。在當時,他參加了英國著名零售商瑪莎百貨的一個CSR項目,團隊將倫敦街頭一些無家可歸者聚集到一起,向他們提供食宿與培訓機會。一個月後,這些人中的一部分也加入到項目中來,並且比任何人都要賣力,原因是他們不想再重返無家可歸的狀態了。

受助者身上發生的深刻變化給譚亞幸帶來了極大觸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譚亞幸找到了自己的創業方向——提供諮詢服務,幫助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

「除了捐贈物資,我們還能在抗疫中做些什麼?」不少企業找到譚亞幸,希望能獲得社會責任路徑項目的規劃。「有的企業迫切地想要為抗疫出力,但由於信息不對稱,受『送什麼』『怎麼送』掣肘。」譚亞幸說,還有企業擁有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他們便為企業設計了科技抗疫方案,利用技術優勢實現人員流動軌跡分析的進一步開發與應用。後者應用在之後的疫情防控中,被證明是通過行程分析判斷人員流動與病毒風險防範的有效手段。

與此同時,受疫情影響,還有一些前來諮詢的企業自身情況並不樂觀,現金流出現問題。在綜合一些客戶的共性訴求與問題之後,2月初,譚亞幸與團隊在網絡端推出圍繞信息、效率、後勤與科技四大方向的系列特輯,並以「戰略性災情應對10問」的形式啟發並幫助企業運用核心力量來協助解決社會問題,為抗擊疫情提供切實幫助。

不久前,受杭州市上城區統戰部委託,譚亞幸與團隊走訪了區域內的創業園區,傾聽企業聲音,了解復工復產中的企業所需、所急、所想,調研企業生產情況,並參與《復工復產指南手冊》編撰,幫助企業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最近,一家浙江本土的製造業公司聯繫到譚亞幸,在海外疫情形勢嚴峻的背景下,公司海外訂單被取消,工人也無法復工。「大家一起為這家公司找辦法,目前的產品可做出哪些轉化?生產線如何再利用?是否可以藉機重塑組織架構?」藉助供應鏈端災情互助平臺,譚亞幸通過海外留學生組織,幫這家企業找到了新的訂單來源。更令人欣慰的是,經過評估,該企業的生產線具備生產另一種產品的條件,由此獲得了地方政府800萬的訂單。60多歲的企業主,臉上終於露出了1個多月未見的笑顏。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相關焦點

  • 海歸青年化身「翻譯志願者」:聚是一團火
    太原海歸俱樂部會長範銳報名成為社區志願者。受訪者供圖(抗擊新冠肺炎)海歸青年化身「翻譯志願者」:聚是一團火中新網太原3月18日電 題:海歸青年化身「翻譯志願者」:聚是一團火作者 楊傑英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各地湧現出一批批「抗疫先鋒」,而青年海歸是其中令人矚目的一股力量。
  • 伊旗熱血青年們行動起來吧!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刻,全軍部隊聞令而動、英勇戰「疫」,不負重託、不辱使命,用行動詮釋了新時代人民子弟兵的忠誠與無畏。強軍興軍,要在得人。目前,2021年度徵兵工作正在按計劃開展,全國徵兵網報名窗口已經正式開通(https://www.gfbzb.gov.cn/),希望廣大有志青年積極響應祖國號召,踴躍參軍報國。
  • 五百多名海歸青年齊聚 第九屆中國(深圳)海歸創業大會舉行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王海榮11月27日,第九屆中國(深圳)海歸創業大會在深圳舉行。五百多位海歸青年齊聚一堂,交流創業經驗,對接創新項目,爭做新時代的「示範者」「先鋒隊」「新橋梁」。謝惠蓉表示,海歸人才擁有豐富的海外經歷、優質的智力資源和強烈的報國情懷,現已成為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支重要推動力量。深圳海歸創業大會促成海歸創新創業成果交流對接和轉化落地,激發了廣大海歸朋友幹事創業的熱情。
  • 海歸青年勇當開路先鋒 「換道領航」建言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13日,上海市歐美同學會舉辦2020年上海海歸青年創新創意創業高峰會議。  會議以「新變革·新智慧·新力量——勇當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為主題,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等上海三大先導產業,以數字經濟和智慧城市為突破口,集中研討「卡脖子」技術的布局突破,進一步凝聚青年海歸智慧、發揮青年海歸力量,激活青年海歸的創新創意創業動能。
  • 海歸談:「武漢莫慌 我們等你」
    最近,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青委會的三十幾位海歸,自發組織起來,將《武漢莫慌,我們等你》翻譯成英語、法語、俄語、德語、西班牙語、日語、韓語、芬蘭語、義大利語、馬來語等10種語言,面向世界傳播。「我們想讓國外更多的人看到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決心和信心,我們一定會迎來一個繁花似錦的春天。」談及製作視頻的初衷時,他們中有的人這樣說。
  • 海歸青年勇當開路先鋒 「換道領航」建言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新社...
    13日,上海市歐美同學會舉辦2020年上海海歸青年創新創意創業高峰會議。  會議以「新變革·新智慧·新力量——勇當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為主題,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等上海三大先導產業,以數字經濟和智慧城市為突破口,集中研討「卡脖子」技術的布局突破,進一步凝聚青年海歸智慧、發揮青年海歸力量,激活青年海歸的創新創意創業動能。
  • 2018湖南十大傑出青年海歸人物候選人出爐 14位海歸各有故事
    紅網時刻5月3日訊(記者 陳美淇 通訊員 佘佳莉)打造集賽事運營、小眾體育孵化等為一體的智能化體育綜合體,研發了全球懸浮距離最高、載重最大的電磁排斥懸浮設備,以「精準扶貧+網際網路」幫助村民和大學生成功創業……這些成績都來自湖南海歸群體。
  • 北大醫學院青年熱議總書記回信: 用行動證明「90後」的青春力量
    王奔表示,最重要的不是「幾零後」,而是努力後、奮鬥後,能夠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能夠為國家做貢獻、為人民服務,才是實現人生價值最好的途徑。目前到了戰「疫」最後的關鍵時刻,一定站好最後一班崗,在前線發揮好「90後」年輕人的衝勁和闖勁,起到年輕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和前輩們一起,和武漢人民一起,打好最後的戰役,爭取最大的勝利,奉獻屬於我們的青春力量。
  • 讓青春為祖國綻放——團中央開展五四青年節網上主題團日活動側記
    在「讓青春為祖國綻放」青春故事分享會上,團中央不僅邀請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代表李佳辰,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代表周子建、王祥喜,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關麗這樣堅守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還有全國優秀共青團員、新聞工作者代表盧璐,北京市朝陽區青少年指導中心主任張曉菲,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警務支援支隊中隊長張旗以及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陳雲霽等,共同分享榮耀背後的故事
  • 阿旗交警一舉斬獲五名「炸街黨」
    9月18日,阿旗公安局交警大隊成功查獲嚴重影響天山鎮城區居民正常休息已久的摩託車聚集「炸街」行為,抓獲「炸街黨」人員5名,查扣非法改裝摩託車7輛。近段時間以來,旗公安局交警大隊多次接到群眾舉報稱,天山城區內出現了「炸街黨」,深夜裡瘋狂的速度、轟鳴的馬達聲,嚴重影響城區居民的正常休息,同時也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隱患,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將造成嚴重的後果。
  • 讓我們行動起來,儘自己微薄的力量為祖國做貢獻,成為中國的驕傲
    屹立在世界東方的雄雞代表著我們的信念,我們的現在並不代表我們的未採。別人說我們不好行,但我們偏要用實際行動告訴他們一我們行!幾百年前,腐敗後的清朝統治著中國。後來,中國在侵略者的手中被瓜分得所剩無幾。我們中國人在外國人面前抬不起頭來。但現在,我們可以挺起胸膛,自豪地說:「我們是中國人!「這樣的轉變,正是近百年來成千上億中國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 《湄公河行動》,我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母親在我們的身後
    ◤劇情速覽◢:《湄公河行動》改編自歷史上真實的湄公河案件相關事件,講述了中國警察第一次境外執法的故事。2011年10月5日,兩艘中國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遭遇毒販襲擊,13名中國船員全部遇難,泰國警方從船上搜出90萬顆冰毒。
  • 五四青年節 | 傳承五四精神,綻放青春力量
    101年後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旗,飄揚在抗疫戰場第一線,匯聚起攜手戰「疫」的青春正能量,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生不斷涵育道德情操,積澱文化底蘊,厚植愛國情懷,激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後」黨員回信中寫道:「廣大青年用行動證明,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
  • 跨越太平洋,飛躍兩萬裡,一名青年海歸的「防疫長徵」
    新湖南客戶端2月9日訊(通訊員 許曉)2月8日,對常德致公黨員、青年海歸佘雨蓉來說,註定是一個極其難忘的元宵節。當天下午她從常德出發,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車程,在寒風凜冽中趕到了長沙黃花機場。2噸、165箱、8252件、10000多公裡、8個日日夜夜,這一連串枯燥的數字後面,凝結著一名青年海歸的赤子情懷,也彰顯著一名常德致公黨員的責任與擔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擴散以後,致公黨常德市委第一時間向全市致公黨員發出倡議,號召大家發揮黨派僑海特色,利用各自的海內外資源,籌措極其緊缺的醫用防控物資。
  • 「小手拉大手,共創文明城」我們在行動——旗第四小學清理城市...
    「小手拉大手,共創文明城」我們在行動——旗第四小學清理城市「牛皮癬」 2020-07-10 22: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春有力量!我們「90」後義不容辭!
    習近平在回信中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鬥爭中,你們青年人同在一線英勇奮戰的廣大疫情防控人員一道,不畏艱險、衝鋒在前、捨生忘死,彰顯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廣大青年用行動證明,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習近平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 「青年之聲」微心願圓夢行動:孩子們心中的阿拉丁神燈
    在寫給自己的資助者——天舟一號總指揮金勇的書信中,內蒙古四子王旗神舟希望小學的邢燕回憶起參加「尋夢天舟探索太空」「青年之聲」微心願圓夢行動的一幕幕,仍舊難掩興奮。「叔叔,回來之後我很想念您,希望時間能停留在那一瞬間,讓我們多交流交流。」一個多月過去了,雲南省臨滄市滄源縣佤族姑娘田忠英的記憶仍常常定格在與韓叔叔相見的那一刻。
  • 國慶節來臨,一首《我最親愛的祖國》獻給我們偉大的祖國!
    「長江黃河我的媽媽,長城內外是我的家,無論千裡萬裏海角天涯,我的祖國在我心裡最強大……」《我最親愛的祖國》由著名詞作家唐躍生作詞,青年歌唱家、音樂唱作人楊學超作曲並演唱,是在國慶、中秋雙節來臨之際,獻給偉大祖國的一首歌曲。
  • ​青年幹部奮鬥正當時
    黨的十九大中強調,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誠然,站在新時代的起點,青年幹部是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奮鬥正當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鬥中變為現實。堅定理想信念,做敢為人先,樂於奮鬥的青年幹部。「何須淺碧深綠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 青年一代的心聲,老一輩科學家的希冀——矢志奮鬥、奉獻祖國,讓...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曾說,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強國的事業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為內涵的「兩彈一星」精神,是先輩們用生命和心血鑄成的精神豐碑,激勵著我們扛起使命、走向未來。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