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峽縣寨根鄉:異地搬遷,搬出新生活

2020-12-14 騰訊網

央廣網南陽11月24日消息(記者 彭華 通訊員 屈佳明)走進位於寨根鄉方莊村小學附近的易地扶貧安置小區,映入眼帘的是整齊的樓房、寬闊的道路,易地扶貧搬遷的困難家庭在這裡居住生活,小區裡每天人來人往,活力十足。

3年前,寨根鄉的貧困村民代功見從未想過生活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 「原來一家都在方莊村五組的山坳坳裡住著,老房又破又小。2016年還失火了,當時真的感覺天塌了,手裡沒啥錢,蓋不起房,以後住哪裡都不知道了。」代功見在說到以前的時候,還是滿臉心有餘悸的樣子,得益於異地扶貧搬遷政策,現在代功見住進了移民搬遷安置小區, 「客廳、廚房、衛生間樣樣俱全,門口就有班車直達縣城,路對面就是香菇種植棚,幹活也近,還有衛生室也就在附近,方便看病,這樣的生活以前根本不敢想,現在這日子是越過越有味兒。」說到現在,老代的臉上洋溢起幸福的笑容。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寨根鄉把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作為脫貧攻堅的重頭戲,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地方實行願搬盡搬,確保搬遷一戶、穩定脫貧一戶。同時,動員組織各級扶貧企業、對口幫扶等力量,在解決特殊困難搬遷群眾的必要生活設施用品提高基本生活水平的同時,為真正讓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真正實現「挪窮窩、拔窮根」,寨根鄉出臺系列政策文件,支持搬遷群眾在遷入地流轉土地解決「香菇棚搭建」問題;扶持困難就業人群增收,加大對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產業、就業幫扶力度,加強政策、資金扶持;此外,還組織農服部門技術人員、種殖大戶和致富能手開展種養殖技術培訓、脫貧致富經驗交流,激發扶貧戶內生動力,幫助搬遷群眾真正實現「挪窮窩 勤致富」。

相關焦點

  • 西峽縣寨根鄉:山茱萸成了致富果
    映象網訊(記者田雨陽 通訊員魏彥波)南陽市西峽縣寨根鄉地處伏牛山腹地,這裡氣候溼潤,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2.5℃,年均降雨量840毫米,無霜期為235天,森林覆蓋率達98%。該鄉山茱萸種植上百年,歷史悠久,規模較大,是山茱萸生長的最佳適生地之一。寨根鄉依託仲景宛西製藥山茱萸種植基地寨根工作站實施了山茱萸產業園區培育基地建設示範專題。專題技術負責人楊青博士告訴記者,通過示範推廣山茱萸標準化生產、病蟲害綠色防控、矮化培育、高效施肥、藥材加工等技術,為全省山茱萸產業在規範栽培、病蟲害防控等方面提供可操作可複製的技術標準。
  • 西峽縣寨根鄉:我脫貧我光榮
    央廣網南陽12月4日消息(記者 彭華 通訊員 孫雪剛)在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中,寨根鄉堅持扶貧先扶志,注重在貧困群眾中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積極培育「脫貧光榮戶」,通過示範帶動,典型引領,把貧困群眾主動脫貧的志氣扶起來,幫助貧困群眾樹立戰勝困難和擺脫貧困的信心,切實改變過去「等靠要」的陳舊觀念,
  • 搬出大山心敞亮——西海固農民老馬的搬遷脫貧路(9)
    新華社照片,銀川,2020年12月31日搬出大山心敞亮——西海固農民老馬的搬遷脫貧路拼版照片:上圖為寧夏西吉縣白崖鄉半子溝村村民準備集體搬遷至寧夏銀川市金鳳區潤豐村。下圖為銀川市金鳳區潤豐村迎來首批138戶移民入住,來自半子溝村的群眾統一乘坐大巴搬出大山,來移民新村開始新生活(無人機照片,2017年8月17日攝)。馬幫林祖祖輩輩居住在寧夏固原市西吉縣白崖鄉半子溝村。這裡自然環境惡劣,交通不便,老馬一家靠幾十畝山地種些馬鈴薯、小雜糧維持生活。面對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的現實,易地扶貧搬遷成為唯一的選擇。
  • 【小康在哪裡】喜德:麥吉機器一家的搬遷新生活
    對於社區居民麥吉機器和孫吞底莫兩口子來說,「挪窮窩」只是一個開始,自從入住彝欣社區,他們一家人的生活仿佛按下了快進鍵,拔掉窮根後的好日子,近在眼前。為了退出貧困、更好地生活,縣裡將這些貧困群眾 納入了易地扶貧搬遷計劃。麥吉機器一家搬進了喜德縣最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集中安置點彝欣社區。這裡安置有1300多戶易地扶貧搬遷來的老鄉,他們組成了一個社區大家庭。
  • 鄄城縣左南安置區:易地扶貧搬遷 搬出新生活
    左營鄉村民吳修德在安置區的家裡  吳修德有三個孩子,11歲的小兒子和14歲的二女兒都在社區學校入了學,可以享受一定的教育補助,大女兒讀衛校,每年有3000元的「雨露計劃」補助。  左營鄉有關人士介紹: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鄉裡成立了黃河灘區易地扶貧搬遷臨時黨支部,從一開始的宣傳發動,到成立搬遷指揮部,到入戶調查及確定搬遷人口,再到收繳房款、籤訂協議和組織群眾選房,以及組織群眾搬遷入住和舊村拆遷工作,支部始終以「認真落實政策、走訪了解群眾心聲、細心解決群眾疑惑、實地督導搬遷工作開展」為要求,確保易地扶貧搬遷的每一個環節都讓群眾滿意、讓群眾放心。
  • 青龍北山根村:搬進新民居 奔向新生活
    全家搬進新民居,過上新生活。」跟李豔玲一樣,從鷹溝自然村、好漢溝自然村搬遷進新民居的村民有39戶,離開祖祖輩輩們生活的大山,他們也曾有過兩難抉擇。貧困戶趙鐵柱回憶起從前,心情有些複雜:到處留著小時候的回憶,也滿是現實的無奈,但是貧困趕不走,小康進不來,深山裡的苦日子也真是苦怕了。
  • 搬出大山心敞亮——西海固農民老馬的搬遷脫貧路
    面對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的現實,易地扶貧搬遷成為唯一的選擇。2017年8月,老馬全村搬出了大山,來到400多公裡外的銀川市金鳳區豐登鎮潤豐村安家,開啟了新生活。潤豐村是銀川市為落實易地扶貧搬遷實施的重點工程,規劃建設平層住宅3.2萬平方米,配套建設幼兒園、衛生室等公共設施,還規劃了產業用地。潤豐村314戶1300餘名村民,全部是由半子溝村搬遷而來。
  • 「搬出」幸福新生活!仁和區易地扶貧搬遷 讓群眾住上好房子 過上好...
    目前,仁和區已完成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搬遷對象入住率100%。從「土牆房」到「新村寨」,304戶1233人易地扶貧搬遷的貧困戶徹底告別老房子,收穫了「穩穩的幸福」,實現安居樂業夢。穩得住 開啟新生活今年60歲的李正銀祖祖輩輩都生活在大山中,他愛人走得早,又沒有子女,年紀漸長的他下不了地
  • 「十三五」期間,貴州全面完成192萬人易地扶貧搬遷 搬進新生活...
    貴州省晴隆縣三寶彝族鄉,是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為擺脫貧困,政府果斷決策,將三寶彝族鄉實行整鄉搬遷至縣城阿妹戚託小鎮,誓讓群眾過上好日子。阿妹戚託小鎮是貴州易地扶貧搬遷的縮影。「十三五」期間,貴州全面完成192萬人的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搬遷人口佔全國易地扶貧搬遷人口總數的近1/5。
  • 搬出窮山窩 走向新生活——新化縣紮實開展易地扶貧搬遷綜述
    在易地幫扶安置工作中,新化實施易地扶貧搬遷9096戶34436人,搬遷人口和工程建設量居全省之最。當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時,實施搬遷是最好的脫貧之策。「十三五」期間,新化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要求,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科學布局、創新機制,強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 邵陽縣3163戶11547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開啟新生活
    小區乾淨整潔,樹木成蔭,設施俱全,配建了黨群活動中心、管理中心、就業服務中心,衛生室、警務室、愛心超市……從憂居到安居,從山溝到城鎮,從下田到上班……易地扶貧搬遷改變了邵陽縣3163戶11547人的生產生活,他們挪窮窩、換窮業、斬窮根,大步奔小康。
  • 百年老校是異地搬遷還是重新推倒重建?
    如果異地搬遷,投入大不說,原有的教育資源,特別是優質學生資源將損失殆盡。一時間,學校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此事,也受到了廣大家長的關注。家長們認為學校在市中心,佔有得天獨厚的教育條件。如果要搬遷到20公裡以外的地方去建新校園,自己的孩子肯定不去。也就是說,學生不可能跑到20km以外的地方去讀書!
  • 帕米爾高原農牧民異地安居致富
    中新社新疆塔縣12月15日電 題:帕米爾高原農牧民異地安居致富作者 胡嘉琛不用搬出帕米爾高原,新疆牧民沙達特·阿里甫夏就過上了未曾想到的安穩生活。坐在新居內,沙達特·阿里甫夏向記者回憶起3年前的生活:房屋是由泥土混雜秸稈搭建;每日需徒步半小時,用扁擔挑水回家飲用……沙達特·阿里甫夏舊居在塔縣馬爾洋鄉。塔縣地處帕米爾高原,是中國唯一以塔吉克族為人口主體的縣。該縣馬爾洋鄉位於崑崙山脈腹地,四面皆山,山間谷地成為當地牧民聚居之處。
  • 近千萬貧困人口搬出窮窩窩,開啟新生活 搬得出 穩得住 能致富
    從憂居到安居,從山溝到城鎮,從下田到上班……易地扶貧搬遷改變了近千萬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他們挪窮窩、斬窮根,大步邁向全面小康。  搬出窮窩窩,圓了安居夢  自從搬進雲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幸福新區的新家,娜四哈臉上的笑容多了。  因為家裡窮,娜四哈早早輟學。5年前,她懷揣1500元,告別大山深處的茨開鎮撒孜木克村,來到貢山縣城打拼。
  • 一村一寨總關情丨長江源村:生態搬遷「搬出」幸福新生活
    當初唐古拉山鎮的牧民並沒有全部搬遷,根據自願原則,還有一部分人仍然留在山上,放牧時嚴格遵守著牛羊的數量限制,扎西達娃就是從他們這裡預訂牛羊。這些固守在老地方的牧民依然逐水草而居,而搬遷到新村的人們,已經在逐漸適應城市生活。更尕南傑曾經是長江源村的副書記,正是他帶領二十幾戶措裡瑪村的牧民,揮淚告別家鄉,搬到城市裡。這個過程曾經十分艱難。
  • 易地搬遷小區裡的新生活
    新華社蘭州1月15日電 題:易地搬遷小區裡的新生活  新華社記者崔翰超、馬希平  王興瑞家住一樓,乾淨明亮的客廳被改造成了一間小賣部,綠油油的盆栽在臥室朝南的窗臺上沐浴著陽光。  「要是沒搬到安置小區裡,我的生活還不知道會怎麼樣。」
  • 洪江市易地扶貧搬遷見聞錄 搬出大山天地寬
    洪江市易地扶貧搬遷見聞錄搬出大山天地寬——洪江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側記李 林 夏建生劉輝霞 雷鴻濤12月3日,漫步在洪江市灣溪鄉集鎮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映入眼帘的是一棟整潔漂亮的新樓,水泥路通到門口,菜地劃分區域……在搬遷戶丁碧龍的新房外面,大紅喜字格外醒目。
  • 搬出大山,告別「窮窩窩」
    「960多萬人,相當於三峽移民的近8倍,相當於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司長童章舜說。走出大山後,新生活過得怎麼樣?本報記者採訪了幾位易地扶貧搬遷戶,聽聽他們的故事。「上學再不用翻山渡河了」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岑旁村曾被當地人稱為「送飯村」。
  • 【新春走基層】挪窮窩斷窮根 搬出「山卡卡」開啟新生活
    劉正堂所說的新家,在雲南省昭通市靖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2019年12月18日,在外奔波了十幾年的劉正堂終於告別了30平米的出租房,帶著妻兒住進了兩室一廳一廚一衛的小區房。「我做夢也沒想到,這輩子還能徹底離開兩紅巖。」劉正堂說,他的老家在昭通市彝良縣中鳴鎮麻窩村民委員會兩紅巖村民小組,那個出門就得爬坡下坎的「山卡卡(方言,指兩山之間比較平坦的地方)」,他生活了20多年。
  • 「十三五成就巡禮」德令哈:小康路上幹勁足 搬遷開啟新生活
    透過其中一家半掩的門,村民趙元連正在小院裡和女兒聊天,見到記者,她樂呵呵地介紹起自己的新生活,對比過去的生活和「舊家」,趙元連有無盡的感慨。「十三五」期間,尕海鎮堅持把易地搬遷、農村危房改造作為改善群眾住房、助推脫貧攻堅的一項重要民心工程來抓,切實解決農村家庭的居住安全問題,改善群眾的居住條件,為百姓建造舒適、溫暖的「幸福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