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來源:鋅刻度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這是谷歌與蘋果兩者關係的真實寫照。
在疫情之下,谷歌與蘋果達成罕見的合作意向:據外媒報導,日前谷歌與蘋果將在各自的系統平臺分兩步添加「接觸者追蹤」技術,第一步以應用程式的方式呈現(計劃在5月中旬完成),第二步是嵌入系統中。
該技術旨在告訴手機用戶身邊有無受感染者,一旦接觸到受感染者就會收到警報,譬如谷歌的示例警報為「您最近接觸過測試COVID-19呈陽性的人」,以此告訴用戶應該立即進行自我隔離,進而幫助遏制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
這也被譽為美版「健康碼」。
公開資料顯示,蘋果的iOS平臺和谷歌的Android平臺兩者相加約有30億用戶,超過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這意味著「接觸者追蹤」技術,理論上可追蹤全球30億部手機用戶的健康狀態。
這對老冤家不得不放下恩怨情仇,攜手共渡疫情難關。
兩大合作難點尚待突破
國內疫情期間,微信、支付寶推廣了堪稱為「通行證」的健康碼。
個人在小程序中自行填報姓名、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健康狀況、工作單位、居住信息、旅行信息等數據,並生成一個綠色健康碼。
「就是通過大數據來判斷有沒有跟COVID-19確診患者或者疑似患者有過直接或者間接的接觸。」一名資深程式設計師表示,「綠碼可以通行,紅碼禁止通行。」
這次谷歌與蘋果的打法完全不同:不需用戶自行填報,只要開啟藍牙信號即可。
雙方公開的技術資料顯示,當兩個人靠近時,各自的手機通過藍牙信號交換一個匿名識別碼,而一旦確定COVID-19測試為陽性,那麼感染者的手機會上傳最後14天的所有匿名識別碼,其他用戶更新匿名識別碼列表後,如果歷史記錄中有匹配的匿名識別碼,就會收到警報通知。
直白地說,美版「健康碼」建立在手機相互自動識別之上。
谷歌與蘋果達成「接觸者追蹤」合作
然而,這個打法面臨兩個在執行層面無法迴避的痛點。
一個是需要長期開啟藍牙信號,這意味著需要持續耗電,會加速手機電量的消耗,人們是否樂意得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更為關鍵的是安全性問題,多名網絡安全從業者告訴鋅刻度,一旦黑客尋找到未公開的藍牙漏洞,就會導致敏感的個人信息被竊取,甚至是位置被追蹤。
這不是聳人聽聞,2019年8月波士頓大學就發現一個未知的藍牙漏洞,涉及Windows 10系統、iOS系統、macOS系統等系統,該漏洞就能用來竊取個人隱私。
對此,福建省網絡安全與密碼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福建師範大學教授黃欣沂公開表示:「一些藍牙設備內的藍牙地址具有唯一性,一旦這個地址與用戶相關聯,他的行動就可以被記錄,用戶隱私也就難以得到保障了。」
另外一個痛點是無法迴避的個人隱私數據採集問題。要想達到跟蹤的效果,就必然要涉及個人隱私數據採集,如何確保這些數據不會超出公共衛生的需求、今後也不會另作他用,尤為關鍵。
對此,谷歌與蘋果雖然紛紛強調尊重隱私,使用該技術需要獲得用戶同意,不會收集位置數據、也不會通知用戶與誰接觸或在哪有過接觸,不過實際效果仍然是未知數。
這兩個痛點在短時間內能否被克服,決定該技術未來的走向。
是對手也是曾經的密友
儘管美版「健康碼」還猶抱琵琶半遮面,但谷歌與蘋果再度聯手卻是明確的。實際上,兩者合作並不鮮見,歷史上它們曾有一段蜜月期。
俗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微軟都是谷歌與蘋果共同的對手,這也是此前谷歌和蘋果相處融洽的重要原因,甚至連谷歌前CEO施密特都是蘋果的董事。
隨著谷歌2008年9月正式發布Android系統,雙方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在《How Google Works》一書中,記錄著這樣的一個細節:2010年3月,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施密特與賈伯斯在一家名為Califia的咖啡館外面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賈伯斯咬定Android是基於蘋果所擁有的智慧財產權而來,而施密特堅持沒有侵犯到蘋果的智慧財產權,「Android完全是我們自創的。」彼時施密特有預感,「有一場硬仗要打了。」
事實上,隨著谷歌與蘋果產品線越來越多的重疊,雙方的火藥味確實越來越濃烈,賈伯斯終於似乎意識來自谷歌的威脅:「谷歌已經越來越多地進入到蘋果的核心業務之中。」
之後,兩家公司徹底撕破了臉皮——蘋果從2010年起發動與谷歌長達數年的專利大戰,而在蘋果與三星的專利戰爭中,谷歌也站在三星一側。
「掐架」成為兩家公司的常態。
譬如2019年8月,蘋果新品發布會前夕,谷歌一口氣公布了iOS系統14個安全漏洞,有的漏洞已經存在了兩年。
這對蘋果而言可不是一個好消息,更為糟糕的是,宣布修補漏洞之後,谷歌繼續打臉,Chrome瀏覽器工程總監Justin Schuh在Twitter上表示:「儘管蘋果聲稱該漏洞已經修復,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雙方又陷入口水戰。
「谷歌這是有意給蘋果使絆子。」一名黑帽黑客告訴鋅刻度:「谷歌內部有一個簡稱TAG的安全威脅分析小組,TAG熱衷挖掘iOS系統的漏洞,目的很明確。」
那段時間,谷歌與蘋果的博弈幾乎每天都在矽谷上演。
再攜手成為和解的開頭
雖然對抗多年,谷歌與蘋果依然藕斷絲連,這為雙方再度合作奠定了基礎。
從2016年起,蘋果的iCloud也開始使用谷歌雲,而在此之前蘋果依賴亞馬遜的AWS 以及微軟的 Azure。蘋果之所以選擇谷歌,是為了減少對亞馬遜雲、微軟雲的依賴。
其實,蘋果也在自建數據中心,以平衡與三大雲服務商的關係,確保自身處於優勢地位,不會被競爭對手掣肘。據啟信寶顯示,蘋果在貴安新區設立了第三處數據中心,佔地面積2500畝,由雲上貴州大數據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運營。
當然,谷歌也有依賴蘋果之處。蘋果Safari默認搜尋引擎一直是谷歌,為長期獲取源自蘋果的流量,谷歌一直為此買單,具體金額雙方一直對外保密。
不過,據高盛分析師羅德·霍爾估算,谷歌在2018年向蘋果支付了超過94億美元的流量獲取費,這一數額在2019年可能飆升至120億美元,佔據蘋果整個服務業務營收的25%以上,後者在2019財年創造了463億美元的營業收入。
谷歌與蘋果推美版「健康碼」其實並不存在信任障礙。
從以上就能清楚看到,矗立矽谷的網際網路巨頭們,既是競爭對手需要針尖對麥芒地爭奪地盤,也是合作夥伴在互相利用對方的技術或資源。它們之間,更大程度上是一種朋友與敵人,基於利益能夠隨時切換的競合關係。
一名網際網路觀察人士告訴鋅刻度,這次iOS系統、Android系統兩大行動作業系統聯手推動「接觸者追蹤」技術,未來不排除進行更多類似的合作,譬如攔截垃圾簡訊,兩大平臺各有努力但都不盡如人意,倘若結合雙方的智慧,聯手說不定可以找到更佳的解決之道,從而推動移動生態良性發展。
簡而言之,谷歌與蘋果為了共同的目的攜手出擊,寄望通過追蹤30億手機用戶的方式,為戰「疫」貢獻一份科技力量,初衷很美好,也具備合作的基礎,但實際效果有多大,仍然有待市場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