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臺辦12月16日上午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有記者問:近日在環球時報的年會上多名與會專家認為,當前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在下降。大陸應採取以武促統、以武促和的方式,也就是通過對臺施加武統壓力來爭取實現和平統一,請問發言人如何評論?我也參加了《環球時報》的年會,現場聆聽了各位專家的發言,尤其是贊成邱毅老師的思考。這其中,關鍵是和統與武統的關係問題。
一、國臺辦發言人兩重重要的含義:對和統的不懈努力與對武統的充分準備
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回應包含的兩重含義特別明確。一方面,就是爭取和平統一的不懈努力。之所以不懈努力,發言人說的非常明確,因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它最符合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平統一的方案之所以好,是因為,「這個方針充分地照顧到了臺灣的現實情況,充分地尊重了兩岸的客觀差異,也充分地維護臺灣同胞的利益福祉。」當然,另一方面,從大陸來說,「堅持和平統一,展現的是民族大義,飽含著我們珍視和平價值、珍惜同胞福祉,對民族負責、對後代負責的深厚感情。」所以,發言人強調,「我們願意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來爭取兩岸和平統一的前景。但凡有一絲和平解決的可能,我們都將付出百倍的努力。」
綜上所述,大陸對和平統一的態度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和平統一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是臺灣同胞的最佳選擇,包含大陸同胞的深厚感情,我們將繼續百倍努力。
但同時,對武力統一也是緣由清晰、態度堅決、措施有力。其中,「一公然、兩嚴重」把武力統一的緣由說清楚了,發言人指出,「『臺獨』分裂勢力及其行徑公然挑戰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嚴重地損害了兩岸同胞的切身利益,嚴重危害臺海和平穩定。」
態度則堅決到絕不留下任何空間,發言人指出,「我們絕不為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留下空間,始終堅持做好應對外部勢力幹涉和「臺獨」分裂活動的充分準備。」
在措施上,就是充分準備之後的雷霆打擊,正如發言人所講,如果「臺獨」分裂勢力一意孤行甚至鋌而走險,我們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地粉碎「臺獨」分裂圖謀,堅決地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二、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原副會長王在希的判斷:「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以及邱毅老師的四重壓力下「武統開始、和統結束」
發言人講話的兩個要點,和座談嘉賓的觀點也是高度吻合,並得到了較好的補充完善,也充分說明大家維護國家統一的堅定決心。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原副會長王在希於《環球時報》年報臺海問題座談時,強調了他的觀點,「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更早之前,他在《人民政協報》撰文指出,「中國對臺政策如果只是政治談判、民間交流、一味讓利,而不動用軍事武力的手段,那兩岸統一的目的很難達成」。所以他提出「北平模式」,就是針對兩岸關係應當要「以戰逼和,以武促統」。當時秦安戰略公眾號也進行了分析。
座談時,邱毅老師則在臺灣進行了現場視頻連線,提出了武統與和統並非對立,可以武統開始,和統結束,並提出了加強軍事、經濟、社會、國際四重壓力,並以軍事壓力為關鍵,促成祖國統一的偉業。
三、充分理解和平統一與武力統一的辯證統一關係,加快國家統一步伐
學習分析國臺辦發言人、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原副會長王在希以及邱毅老師的觀點,感覺到國家統一已是時不我待,加快國家統一步伐已是箭在炫山。為此,應從統一加速的目標出發,充分理解和平統一與武力統一的辯證統一關係。
其一,和平統一與武力統一具有相同的目標。無論是和平統一,還是武力統一,其目標非常明確,事關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也就是說,無論如何,絕對不可能讓臺灣從祖國分裂出去。理解了這一點,也就不會把兩者對立起來。正如邱毅老師所講,可以「武統開始,和統結束」。
其二,和平統一和武力統一具有緊迫的時間。無論是和平統一,還是武力統一,其時間都需要進入倒計時,不管這個時間長短,有了明確的目標,也就有了時間倒計時的終點。如果沒有時間限制,蔡英文當局從教材開始的去臺灣化,將使臺灣後來人被矇騙到無認同感的深淵之中,最終反而是加速武力統一的來臨。
其三,和平統一和武力統一具有體系的關聯。兩者都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社會方面的體系化博弈,並具有此消彼長的關聯性。政治互動越多和平統一可能性越大,打起來的風險降低;經濟聯繫越緊密,兩岸關係並非越密切,蔡英文上臺以來,臺灣對大陸的依賴度不斷上升至今年的48%,高於馬英九時代,但兩岸關係日益緊張;軍事實力越失衡,美軍軍售藉口越多,「臺獨」勢力對美軍的幻想也就越大,和統的困難反而越大;從社會民意來看,大陸民眾已經從之前的希望和平統一,越來越多地支持武力統一。臺灣方面,會隨著「去中國化」一代的長大,支持統一的人越來越少。
為此,「武統開始、和統結束」的方式需要儘快進入倒計時。如果處理的好,就可能和統的份量加大;處理不好,就可能完全是武力統一。但無論如何,中國統一的步伐不容許阻擋,也不可能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