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皚皚白雪厚厚的覆蓋上大地,當凜冽的北風刺破你的衣裳,當晶瑩的冰凌掛滿了誰家的屋簷,當河面凍結泛著銀光,一年當中最冷的一段時間便來了。這段時間在我們的傳統中,始於一個節氣:大寒。
大寒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一般在每年的陽曆1月20日左右,此時太陽到達黃經300°。據我國記錄一年中氣候變化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描述,「大寒,十二月中。解見前(小寒)。」意思即,大寒在小寒之後,大約在農曆十二月十五前後。又據《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於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 說,相比小寒,大寒天氣更加寒冷,所以叫大寒。人們又常說「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而我們俗知,數九寒天中,三九四九是最冷的時候,諺語稱,「三九四九冰上走」。所以,大寒時節,一般是一年當中天氣最冷的時候。「大寒大寒,無風也寒。」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呈現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景象。正如宋代邵雍《大寒吟》所描述:
舊雪未及消,新雪又擁戶。
階前凍銀床,簷頭冰鍾乳。
清日無光輝,烈風正號怒。
人口各有舌,言語不能吐。
新雪堆舊雪,日月無光,北風呼嘯,人們凍的連話也講不出來了。這種冷,力透字面,寒氣逼人。
總起來說,大寒與小寒相對,都是代表天氣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了古人看待寒冷氣候變化的一種趨勢。
古時農業科技不發達,人們常以傳統節氣時令的變化與特徵來指導農事活動,甚至日常起居飲食。人們在長期的生活中,根據天氣的變化,總結出一定規律,從天氣中觀見來年的收成和生活。如「大寒白雪定豐年」、 「大寒不寒,人馬不安」、「大寒見三白,農民衣食足」等等。同時,傳統中醫根據時令的變化,也講究一定的養生之道。此時節,要順應冬季閉藏的特性,早睡晚起,保暖禦寒,適當進補,以養陰納陽,避免各類疾病的發生。
大寒時節雖冷,卻並不讓人感覺到冰冷沉重,相反,它卻自有一番輕鬆閒適。因為這一時期,農忙季早過,田裡農活已了,作物正枕著白雪安睡,等待來年的復醒。農人們終於有時間端坐炕頭,把一年沒空說的閒話暢快的聊一聊。孩子們可以終日見到往常忙碌的父母,依偎撒嬌,盡享一下天倫之樂。一如我兒時的記憶,冬日寂寂,一家人圍坐爐火,炭塊燒得通紅,爐邊煨著幾塊地瓜,貓在腿上安睡,就著地瓜的香味,我們聽媽媽講著那些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故事。
對於孩童來講,深冬的寒冷並未消減他們的樂趣,相反,那飄舞的雪花,厚厚的積雪,凍堅的河床,倒掛的冰凌,到處都是他們遊樂的天堂。在漫天的飛雪中歡快的奔跑,在雪後初霽的戶外和小夥伴痛快地打場雪仗,在閃著銀光的冰面得意的滑行,再來一次滾雪球堆雪人大賽,真是一個酣暢淋漓的童年啊。
而文人雅士們,也總能從天寒地凍中尋得些清趣。不論是「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的期待,還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寂寥,不論是「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的思念,還是「起傍梅花讀《周易》,一窗明月四簷聲」的書香清雅,都可以讓心情映照出別樣的情懷。而靜處一室,一盞暖光就著窗外雪色,有絲絲梅花的香氣襲來,一杯清茶,一本好書,把心沉浸入文字,也是歲月靜好的另一寫照吧。更還有,三兩知己,「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小聚,落雪讓天地寂靜,無俗世纏身,有暖杯溫酒,言語暢懷,豈不讓人身心愉悅。
大寒雖冷,卻是溫暖和有愛的。
這一時節,有我們傳統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臘八節。農曆臘月初八將至,誰家不在此時,早早就熬上一鍋香甜的臘八粥呢。從一年的好收成中,選出各類五穀雜糧,配以花生、紅棗、桂圓、蓮子、慄仁等食材,以小火慢慢熬製,待湯粥粘稠,穀類軟爛,泛起厚厚的米油,香噴噴的臘八粥便出鍋了。頂著風雪歸家,喝上一碗媽媽親手盛上的臘八粥,那嫋嫋熱氣驅散了滿身風寒,這樣的味道,是每個成年遊子內心深處永遠的家的味道。
大寒雖冷,卻是歡快和熱鬧的。
它時常與歲末時間相重合,因此,大寒最重要的一個意義,在於新舊交替,除舊迎新。「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辛苦了一年的人們,卸下一整年的疲憊與辛勞,開始做著迎接新生活的準備。「祭灶」是此時重要的民俗節日,人們認為,灶王神掌管每家灶火飲食,順便考察善惡,以降禍福。每年的臘月二十四,他要上天匯報一次,為了讓他多說好話,每家都要擺上各類祭品,請他吃飽喝足,上天不論人間長短。所以祭品中多是些麻糖、糖糕等甜而粘住嘴的食品。小時,我們最愛的,就是祭灶時甜甜的麻糖了。再看著大人們把廚房庭院打掃的一塵不染,晚上跟著送火神的隊伍遠遠跑出去幾個村莊,哪個小孩在這樣的歡快和熱鬧中,還會感覺到冷呢?!而人們在這樣的儀式之後,便可以去掉災邪,放心開門納福了。此時,年味漸濃,日日都是集市,每天去採買年貨也還覺得缺少點什麼;媽媽已經開始蒸製各種饅頭、豆包、菜包,炸出各類小食和魚肉祭品,貪嘴的孩子早已順著鍋沿大大飽了口腹。待到大紅的春聯高高貼起來,一家人齊齊整整地守歲祁福,經年的心事都已被遠遠甩掉,事事便都是新氣象了。
大寒雖冷,卻有堅韌和堅持。
自古及今,歷經一個又一個大寒時節,春來夏去,秋收冬藏,我們曾在最熱的夏日勞作,在最冷的冬天休憩。而日月輪轉,時代的步伐中,今天我們有更多人在嚴寒中堅持:邊疆的酷寒中堅守一份職責,城市的低溫中堅守一個崗位,凌晨圖書館門口的冰凍中堅持一個夢想。在剛過去和未曾過去的這個史上最冷的年份,還有更多的人,為了健康,為了平安,為了戶戶幸福,萬家團圓,在酷寒中堅守,為著一份責任和擔當。大寒雖寒,卻從未讓我們縮起脊梁,只會讓我們像青松,變得更加堅韌和剛強。
當然,大寒中更有希望。「最疑天氣極,指日轉春官。」在極冷之時,也會有春的訊息。大寒節氣之後便是立春,它聯結起的,是寒盡暖來,日子更迭中人們對春天的無盡嚮往。這是一趟必定會通達春天的列車,它從寒冷中駛來,歷經風霜,逾越險阻,轉過彎來,便會是溫暖的春天。
是的,在任何時候,讓我們都在心中存有這樣一個信念:寒到極致,轉彎便是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