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7年前刊發於中文核心期刊《冰川凍土》的論文引發輿論關注——熱議焦點在於,作者在論述生態經濟學的過程中列舉了導師夫婦的事例,進而闡述「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
1月12日23時30分許,中國科學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聲,就此事接連通報處理情況及調查情況。
中科院深夜二連發回應:該刊主編請辭,副主編停職
1月12日深夜,@中科院之聲 接連發布了兩條微博。
一則是《關於<冰川凍土>發文不當問題處理情況的說明》。
作為《冰川凍土》刊物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表示,經認真調查,認為該文確實存在與期刊學術定位不符問題,該刊編輯部存在學術把關不嚴問題。已經接受該刊主編請辭申請,暫停該刊專職副主編職務,並著手儘快啟動該刊編委會、編輯部整改工作。
隨後,作為中科院全院科技期刊工作主管部門,中科院科學傳播局則發布說明稱,經初步調查了解,該文確實存在與期刊學術定位不符等問題,將儘快成立調查組,認真調查相關問題,切實做好處理、整改工作,堅決杜絕類似情況。
論文作者回應:不是吹捧導師 自然科學需要情感注入
公開資料顯示,上述論文作者徐中民,2000年在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獲博士學位,主要從事生態經濟方面研究,發表論文《理論與實踐(I)》、《理論與實踐(II)》時供職於該研究所的內陸河流域生態水文重點實驗室。
徐中民論文中提到的導師程國棟的名字,也出現在了上述《黑河流域中遊水-生態-經濟模型綜合研究》項目成果的作者一欄。《冰川凍土》期刊官網顯示,程國棟為該期刊主編。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官網顯示,程國棟,凍土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對此,1月12日,程國棟回復表示,自己對這兩篇文章的發表一無所知,已正式申請引咎辭職。
「我2011年從領導崗位退下來後對期刊的關心很少。這兩篇文章的發表我事先一無所知,但作為主編事後沒做任何處理,應負重要責任。我已正式向領導申請引咎辭職,辭去主編的職務,並對由此造成的不良影響,誠懇地向廣大讀者道歉!」
1月12日中午,該篇論文作者、中科院博士生導師徐中民接受上遊新聞採訪時稱:
自然科學家需要情感注入,需要點文史哲的知識,萬事視為水,有情才生春。自然科學沒有情感的注入,就是冷冰冰的。
徐中民還稱:
熱議論文只是其中一篇,其他篇就進入論文要點。熱議文章表面上看起來有點問題,實際問題潛伏得非常深刻,對目前地理學沉溺於科學的預測未來是很大的補充,主要就是探討如何攀登上共同發展之路。
人民日報評奇葩論文:科研如何更崇高?學術何以更優美?
這幾日,一篇發表於2013年的生態經濟學論文,引來輿論熱議。論文圍繞「導師崇高感師娘優美感」展開討論,被質疑與科研內容、期刊定位不符。事後,期刊發出聲明,「決定撤稿」;期刊主編,也是論文中提及的導師回應,「申請引咎辭職」;期刊主管部門表態,「認真調查相關問題,切實做好處理、整改工作」。
從發酵到回應,一篇論文引致關於學術研究的討論,讓人們接受了一次規範性與嚴謹性的教育。不過,很多人同時想知道:這樣的論文如何能被錄用刊發?期刊的審稿採編規範何在?學術「把關人」在哪裡?面對類似事件,能否從被動回應,變成嚴格審核、不再出現?帶著這些疑問,人們應該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學術規範、科研責任。
學術研究應該是有品格的事。從人類文明到浩瀚星空,從細胞生物到自然規律,無論是人文社科還是科學技術,揭開真理的面紗,拓展人類的智識,是無數學人的崇高追求。在這個過程中,有無數失敗也有無數成功,學術研究非但不是憑空產生的,更形成了一套有共識的規範、標準乃至倫理。人們之所以能不斷將認知邊界往前推進、不斷開闢科學應用於實踐的疆土,很大程度上基於對科研規範的尊重,這也是前人成果能為後人所用、當下研究能造福後人的一個重要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學術研究都應恪守基本的學術規範,更不能偏離嚴肅、認真、負責的科學軌道。
一篇學術論文,何嘗不是科研成果、學人品格的載體與呈現?拿冰川凍土為例,中國有大面積的冰川凍土地貌,許多科學與工程人員在嚴寒艱苦地區做科研、做貢獻。修建青藏鐵路時,凍土如何「保凍」難題被成功破解,為高原天路的修建打下牢固的「地基」。時至今日,凍土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都是重大課題,這不僅是理論也是實踐,少不了包括所謂「集成思想」在內的認識論與方法論。無數像冰川凍土這樣的科學研究,等待人們接力研究、挖掘、深潛。學有責、術有道,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才能真正彰顯科研的崇高感與奉獻的優美感。
從學術成果到學人品格,從研究者到把關人,科研也從來不是一件「私事」。對研究者而言,學術論文一經刊發就有了公共性,不再僅僅是「文責自負」;對期刊而言,無論是編者還是把關者,都應把科學性、嚴肅性放在第一位,以規範、標準與責任的標尺嚴格衡量每一篇稿件,讓權威期刊成為更有公信力的「公共產品」;對科研共同體而言,最好的褒獎不是幾句誇讚,而要以研究為本、拿成果說話,在反覆交流與激蕩中推動科研進步。一篇引來質疑的論文警示我們,科研非小事,只有研究者、平臺與把關人、科研共同體一起築牢學術責任、涵養公共意識,才能澆灌出科學研究的永不凋零之花。
同樣是在這幾日,一年一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用算盤「造出」核潛艇的黃旭華、矢志不渝「算計」天氣的曾慶存,榮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科學家們也被網友譽為中國發展的「頂級流量」。如此對比,崇高就在眼前,優美不必贅言。我們相信,只要嚴以律己,遵守學術規範,把好質量關;板凳坐得十年冷,潛心鑽研、不務虛名,越過功利關;尊重治學規律,守好治學良心,帶頭淨化學風,讓人情難過關,攀登科學研究高峰的路上,縱有再堅硬的「冰川凍土」,都一定能被徵服。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北京日報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
流程編輯:TF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