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個人都希望生活幸福,都在不斷的追求更好的生活。 實現的目標的手段歸納下來有三種方式:「強盜邏輯」、「市場邏輯」、「宗教邏輯」。
以暴力的方式扣押他人的商品或服務,單方面對他人財物的沒收,是盜竊搶劫他人財產,即用傷害別人的方式為自己獲取好處,稱之為「強盜邏輯」,奧本海默稱之為「政治手段」。
通過生產和交換,獲取財富的方式,稱之為「市場邏輯」,奧本海默稱之為「經濟手段」。
通過積德行善,也就是通過利他而實現自己的幸福,稱之為「宗教邏輯」。
2
「強盜邏輯」是零和博弈,甚至是負和博弈。一人所得,是另一人所失。
盜竊、搶劫、欺詐、戰爭都是「強盜邏輯」。 世界上只有一類組織,可以合法地使用「強盜邏輯」,這就是ZF。
ZF獲取收益的辦法是稅收,稅收是強制性的,不是自願的。 古典自由主義者把ZF稱為必要的惡。
ZF雖然也提供各種必要的服務,但由於其缺乏利潤機制,在管理上陷入官僚主義作風,必然是缺乏效率和浪費的,與稅收是不相稱的。 所以古典自由主義者認為,ZF必須控制在最小的範圍內,也就是ZF只限於提供安保和司法服務。 而應該把能源、電信、教育、醫療等其他行業統統市場化。
3
「市場邏輯」是正和博弈,交易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交易雙方覺得都能從交易中得到好處。
在市場中,一個人要想獲取財富,必須生產出他人所需要的產品,然後通過交易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務。
張維迎說,「市場邏輯」就是:如果一個人想得到幸福,他必須首先使別人幸福。
更通俗地講,利己先利人。市場的這一邏輯把個人對財富和幸福的追求轉化為創造社會財富和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 那麼,在市場中,那些為消費者提供了越多的產品和服務者,所獲取的財富也就越多。 猶如比爾蓋茨、賈伯斯、馬雲都是劃時代的佼佼者,也是經濟進步的促進者。
4「宗教邏輯」似乎跟「市場邏輯」類似,也是利己先利人。
佛教主張通過了悟「空性」達到「無我」的境地,以「普度眾生」來實現自己的幸福。 基督教主張「愛人如己」,才能永生。 特蕾莎修女就是積極的實踐者,令人欽佩。
從這方面講,宗教的邏輯和市場的邏輯有重大區別。 宗教的邏輯是試圖通過改變人的心來達到善的行為。 而市場不求改變人的心,只求改變人的行為,市場就是你必須通過滿足別人的需要來實現你自利的動機。
5
宗教和市場,都對道德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前者從人性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要求人們要與人為善、講誠信、重契約。 亞當斯密說,我們的晚餐並非來自屠夫、釀酒師或者麵包師傅的仁慈之心,而是他們的自利之心。
我們不要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語,而要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語。我們不說自己有需要,而要說對他們有利。
在自由市場中,那些競爭中只有著眼於長遠利益的人,才能夠真正賺錢,所以市場經濟裡的人特別注重自己的名聲。 市場讓人們更懂得自己的長遠利益所在,不要為短期利益犧牲長遠利益。
從世界範圍看,哪個地方市場經濟比較發達、比較健全,哪個地方人的道德水平就比較高,更誠實守信。
不誠實守信,你的企業是存在不下去的,很快就會完蛋。 相反,哪個地區的市場經濟不發達,受到的政府干預多,哪個地方坑蒙拐騙就多。
亞當·斯密說,勸導人們行善的最有效方法是告訴他,這樣做是他自己的利益所在,而不是別人的需要。 也就是說,道德需要建立在市場的基礎上,而不僅僅是人性上的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