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無限子環」:神秘環狀結構保存宇宙珍貴信息

2020-12-23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黑洞視界望遠鏡拍攝到超大質量黑洞圖像,該黑洞的陰影位於M87星系中心區域。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7日消息,據美國太空網站報導,科學家拍攝的黑洞圖像比之前預想的更強大,更具啟示性,2019年4月,黑洞視界望遠鏡項目(EHT)首次公布了黑洞圖像,這些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照片為科學家打開探索宇宙的一扇大門,讓他們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探索奇特的宇宙領域。

 黑洞光子環可能由無數子環構成

未來幾年,科學家將更加深入地探索黑洞,最新一項研究表明,黑洞視界望遠鏡拍攝到黑洞最顯著的特徵——即M87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環繞著一個明亮、神秘的環狀結構,但是,迄今黑洞環的結構仍是一個未解謎團,很可能黑洞環中包含稀薄的「光子環」,這個光子環是由無限數列的子環構成。

研究小組稱,光子環的複雜結構保存著有關黑洞的珍貴信息,科學家能夠通過擴展黑洞視界望遠鏡觀測範圍,獲取這些重要信息。

研究報告作者、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天體物理學家麥可·詹森(Michael Johnson)說:「黑洞送給了我們一個禮物,黑洞光子環所包含的信息不同於天文學家所研究過的任何天體目標。這些照片能更便於我們了解黑洞,實際上是一種更全新的測量方法。」

黑洞視界望遠鏡項目是由分布全球各地的8個陸基射電望遠鏡組成的網絡,這些望遠鏡連接在一起構成一個地球大小的虛擬設備,該技術被稱為「甚長基線幹涉測量技術(VLBI)」。

這個龐大的望遠鏡網絡一直在觀測兩個超大質量黑洞,一個是M87黑洞,它距離地球5350萬光年,大約是太陽質量的65億倍;另一個是銀河系中心黑洞,它被稱為人馬座A*,它距離地球26000光年,質量大約是太陽的430萬倍。

首先,EHT研究人員觀察了M87黑洞,該黑洞在短時間內變化較小,因此他們希望儘快獲得人馬座A*的圖像數據。由於黑洞會吞噬光線,這些圖像並未描繪出黑洞內部狀況,然而EHT項目提供了黑洞輪廓,描繪出黑洞視界,該區域的任何事物都無法逃離黑洞的引力束縛。

EHT項目圖像顯示,M87黑洞的側影被一個明亮的光子噴射環包圍著,光子噴射環是由環繞超大質量黑洞的快速移動熾熱等離子構成。在這項最新研究中,詹森和同事認為,這個黑洞光子環是天文學家能夠深入探索的重要資源。

 黑洞子環就像電影的幀數

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黑洞釋放光環中內嵌一個「光子環」,其自身是一個複雜的無限子環結構。

一篇最新論文中指出,這組子環就像一部電影的幀數,能夠從黑洞洞悉宇宙的歷史。觀看這部「電影」可以揭曉有關黑洞和引力性質的關鍵因素,例如:詳細描述黑洞子環可以幫助科學家確定黑洞的質量和旋轉,這兩個特性可以定義這些奇特的黑洞。

一旦你知道黑洞的這兩個參數,就會認為自己知道關於黑洞的一切,當前EHT觀測允許黑洞質量與實際質量存在10%誤差,但並未揭示關於黑洞旋轉的太多信息,但是地球之外的太空望遠鏡或許會發現重要數據。

 比地球更大的望遠鏡

EHT聯盟是一支國際研究小組,成員大約有200名研究人員,長期致力於將人類觀測範圍擴大至太空領域,前提是資金充足。畢竟更大的望遠鏡,例如:通過甚長基線幹涉測量技術(VLBI)連接在一起的望遠鏡網絡勘測能力更強大。

但這一前景計劃存在巨大挑戰,因為計算數據顯示,至少需要6個太空望遠鏡架構才能顯著提高黑洞視界望遠鏡的解析度。然而,最新研究表明,研究黑洞子環並不需要如此大的資金支出。研究人員認為,只有黑洞視界望遠鏡只要延伸至足夠遠的太空區域,即使是一顆人造衛星,或者僅是主太空飛行器上的機載儀器,也有可能做到這一點。

即使在地球同步軌道上,這種太空黑洞視界望遠鏡解析度將大幅增強,這裡指的是距離地球表面大約35730公裡的太空區域,同時,對於一個太空區域適當擴展的黑洞視界望遠鏡,子環信息很容易被測量。

這看起來像是魔法,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甚至能將黑洞視界望遠鏡解析度提高兩倍,如果通過一條很長的天基線路,我們也許能將黑洞視界望遠鏡解析度增強100倍。這樣的太空黑洞視界望遠鏡將形成一個龐大的網絡,甚至比地球更大。

這一裡程碑項目並非近在眼前,但也可能不會太遙遠,黑洞視界望遠鏡可能需要10年的時間去獲得一個太空組件。(葉傾城)

相關焦點

  • 宇宙是什麼樣的?如果宇宙是環狀結構,時空穿梭或將會實現?
    如果你登上一艘宇宙飛船,並且這次太空旅行足夠久,速度也足夠快,一路上還沒有意外撞上另一顆行星或者是恆星,也沒有黑洞把你吞噬,最後有可能會回到你一開始出發的地方嗎?宇宙是環狀結構嗎?我們對宇宙知之甚少,不知道它有多大,也不知道它從哪裡來,將來又要變成什麼樣。
  • 黑洞真的可以刪除宇宙?若這一理論證實,人類可能只是程序
    這個界限會把黑洞內部和外界宇宙徹底分開,所以一旦進入到事件視界之後,就要做好一去不復返的心理準備。 信息被認作是粒子排列的一種屬性。簡單來說,鑽石和木炭本質上都是一種元素,但是因為碳原子排列結構的不同,生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物質。決定它們排列方式的這種屬性,我們就稱它為信息。只要有了這個關鍵信息,就可以將不同的原子通過排列組合生成不同的東西,動物、植物,一切我們所知道的事物。
  • 原始黑洞或可證明「多元宇宙」理論
    在大爆炸後不久,小宇宙以黑洞的形式從大宇宙中分離。據「phys.org」網站12月28日報導,在日本東京大學卡弗裡宇宙物理和數學研究所中(Kavli IPMU),一個由粒子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和天文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尋找「原始黑洞」(primordial black hole,簡稱PBH)時取得了理論及觀測等多方面進展。相關研究論文刊發在《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中。PBH在恆星和星系形成之前就已誕生於宇宙。
  • 黑洞內部是另一個「宇宙」,也可能是連接高維空間的通道
    黑洞的神秘我們目前只見識了冰山一角,它的內部情況依然蒙著一層面紗。可能是另一個宇宙,也可能連接著高維空間。是一圈明亮的像太陽光的物質,它繞著黑洞轉動,就像地球圍繞太陽轉動。也因為它能吸收反射光線,我們才能看見黑洞長什麼樣。拍到清晰的黑洞照片無疑是件振奮人心的事,隨後科學家們又陷入了思考,黑洞裡面到底有什麼?黑洞能吞噬天體,這意味著裡面有可能是另外一個「宇宙」。
  • 人類發現首個中等質量黑洞宇宙終結者還是締造者?
    黑洞的吸積盤和噴流不斷向宇宙空間輻射各類電磁波。捕捉宇宙電磁波,間接描繪黑洞輪廓。恆星衰老,向奇點無限坍塌形成黑洞。中等質量黑洞照片。日前,美國和歐洲的天文學家宣布,他們首次探測到了一個中等質量的黑洞。
  • 手性環狀納米結構研究獲新發現—新聞—科學網
    手性結構在自然界中隨處可見,大到宇宙星雲,小到蝸牛、牽牛花藤都有其特定手性。長期以來,化學家們一直利用手性現象在不同尺度下構築手性結構,並賦予其獨特的生物、催化等性能。在分子層次,存在同時具有環和手性兩個特徵的結構,例如具有手性碳的環烷烴結構,其呈現出船型或椅型的構象特徵;在拓撲學中,具有奇特性能的莫比烏斯環也是一種同時具有環和手性特徵的結構。
  • 盤點2020年太空最奇特的7個發現,神秘的環狀天體是什麼?
    一、變成行星的恆星在所有的天文觀測中GSN 069星系的一顆恆星最為另類,科學家認為這顆恆星可能已經變成了一顆白矮星,因為這顆恆星表面的物質正被附近的黑洞吞食,每9個小時就會出現一次X射線暴,這是該恆星運行到接近黑洞時表面被吸走物質的體現,在這場緩慢的吞食過程中恆星已經變成了白矮星,科學家認為這顆白矮星最終會被剝離成更小的熱木星
  • 宇宙神秘的天體黑洞其實並非黑的,並且有著特殊的溫度?
    宇宙神秘的天體黑洞其實並非黑的,並且有著特殊的溫度?宇宙中有這樣一種物質,一旦接近,它就會被吸收並消失。科學家給它起了個名字,大家一定聽說過,也就是黑洞,這種物質在宇宙中的存在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對黑洞有了更深的了解。
  • 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你知道嗎?黑洞在它們面前也甘拜下風
    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你知道嗎?黑洞在它們面前也甘拜下風黑洞可以吞滅宇宙中的一切物質,而因此它也被稱為最殘暴的一顆天體,黑洞在開始形成的時候,就開始不斷的吸積,同時也在不斷的蒸發,但是今天和大家介紹的卻是比黑洞都要恐怖的兩種天體,誰都惹不起,黑洞在它面前就是個弟弟。
  • 宇宙吞噬者——黑洞
    黑洞的引力非常大,能把周圍的一切物質吸進去。然而,人類對黑洞的認識還只是滄海一粟。黑洞就是一個引人注目的科學之謎。為什麼稱之為黑洞呢?首先,人們根本看不見它,它不向外界發射或反射任何光線;其次,任何東西一旦進入其中,就無法出來。
  • 「無限子環 」可能是拍攝黑洞的下一個前沿領域
    圖源:Space研究小組成員表示,這個光子環的複雜結構蘊藏著一個關於黑洞的信息寶庫——科學家們可以通過將EHT的探測範圍稍稍擴展一下就能獲得這些信息。第一作者、位於麻薩諸塞州劍橋市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的天體物理學家麥可-詹森說。"黑洞給了我們這個禮物,這個信號與天文學中研究過的任何東西都不一樣。"
  • 黑洞這一神奇悖論,或揭示宇宙真實形態!
    像許多量一樣,宇宙中包含的信息必須是守恆的。你不能破壞信息。它一定會去某個地方。但是當你把信息扔進黑洞時會發生什麼呢?比方說你把莎士比亞的全部作品扔進了一個黑洞。
  • 宇宙中有黑洞,理論預測也應存在白洞,什麼是白洞呢?
    如果你曾經看過科幻電影,或者你對天文感興趣的話,那麼你肯定遇見過"黑洞"這個詞。"黑洞"概念只出現了一個世紀,然而它們卻成為宇宙中最迷人、最神秘的現象之一。然而,"黑洞"遠非最奇怪的:這種區別可能屬於"黑洞"理論雙胞胎——白洞。不過為了更好地理解什麼是白洞,先來認識什麼是黑洞。
  • 宇宙膨脹過程中形成的「小宇宙」,可能孕育最原始的黑洞
    這之後不久,新的關於黑洞的研究登上了《物理評論快報》,科學家發現,宇宙膨脹過程中形成的「小宇宙」,很可能孕育了最原始的黑洞。  這一系列研究由日本東京大學科維理宇宙物理學與數學研究所(Kavli IPMU)的多名成員合作完成,近日,該機構在官網刊文介紹了相關研究始末。
  • 2019年4月10日 人類首次「看到」黑洞
    ●這張在全球多地同步公布的「大片」,證實了神秘天體黑洞的存在,也使得愛因斯坦的百年猜想終得檢驗!●經過10多年準備,四大洲8個觀測點組成虛擬望遠鏡網絡——一個如同地球直徑大小的事件視界望遠鏡,在集齊所有觀測數據並深度分析後,讓黑洞終於擁有了一張「正面照」。神秘天體黑洞終於被人類「看到」了。
  • 物理定律不再起作用,黑洞是宇宙最可怕天體,或是一切物質墳墓
    連光線都無法逃脫,宇宙最神秘天體引力是如此之強,任何不幸落入黑洞引力漩渦的物體都將被吸進去,因此,黑洞成為人類最想了解的天體之一,為何引力如此強大,內部是否存在時空隧道,能瞬間來到另一個世界。
  • 2020年天文學發現大事回顧——宇宙最神秘天體之黑洞篇
    一般認為,恆星末期無法產生6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要麼比這高,要麼比這個低,具體原因請看我此前的文章(見文末連接)。因此這次合併的雙黑洞很可能在此前就經歷過另外一次合併,這可能意味著黑洞在宇宙中分布的密度比我們預計的高。另一方面,這次引力波也發現了光學對應體,這應該是首次確定的雙黑洞引力波光學對應體,上一次的引力波光學對應體是來自於是雙中子星併合的。
  • 暗物質或源於原始黑洞:後者誕生於大爆炸後的「嬰兒宇宙...
    科學家們還提出了一種令人興奮的可能性:即神秘的暗物質,佔了宇宙中的大部分物質,是由原始黑洞組成的。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理論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和兩位天文學家萊茵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裡亞·蓋茲(Andrea Ghez),以表彰他們證實了黑洞的存在。
  • 黑洞真是個洞嗎?能不能通過黑洞實現穿越?
    當一個不帶自轉的球對稱天體發生引力坍縮到小於史瓦西半徑,它的時空曲率就會導致光速也無法逃逸,從而形成一個稱為事件視界的臨界面,由於這個臨界面以內即使光速也無法逃逸,而廣義相對論又規定了光速為物質運動的極限速度,因此就不會有任何物質和信息能夠從事件視界裡出來。本來史瓦西半徑公式只是給出了黑洞的半徑範圍,至於在這個半徑範圍裡黑洞究竟是實心還是空心公式本身並沒有規定。
  • 宇宙黑洞內部的時空扭曲
    在整個銀河系,數以百萬計質量各異的黑洞在軌道上運行,它們和宇宙中其他質量的黑洞一樣,都遵循著同樣的引力規律。只是它們完全是黑色的,而不是根據表面面積和溫度發光。無論在奇點上存在什麼存在於每個黑洞的視界之後,我們都看不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