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典籍和諸子百家學說的基礎上,中國的「國學」包括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以及同時期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明清小說及歷代史學等,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國學」在中國歷史上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在「西學東漸」之後,相對於西學,泛指「中國傳統的文化學思想」。近幾年「國學」復興,越來越多的朋友投身國學研究。
然而,「國學」確實是一門非常有生命力的學問,中國的所有文化都可以融匯其中。「國學」幾乎貫穿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今天我們要談的話題,就是民俗文化中的男左女右之道。男女之道,似乎滲透到了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男左女右。去公園逛一逛,想要方便的話,就會發現公廁的布局符合男左女右;
新婚夫婦佩戴戒指時,也要遵循男左手女右手的原則;
當男女雙方參加一個正式場合時,男性往往會站在女士的左邊。假如把這個次序顛倒過來,變成「男左女右」,難免招來嘲笑。
#那這條法則是怎麼產生的呢?
說到這裡,很久很久以前,天地處於混沌之中,盤古大神是從混沌中誕生的,再憑著一己之力劈開混沌,頂天立地六萬多年,創造了寰宇與大地。盤古之神羽化之後,他的肉身變成了諸天之星,四極五嶽,江海湖澤和動物植物。
《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家喻戶曉,其中自然有著先民的自然信仰成分,但這個神話為我們研究「男左女右」規律提供了借鑑。據《五行歷》所載,古代日神帝俊和月神常曦正是盤古之眼,而盤古之眼是盤古之神的左眼,常曦是盤古之神的右眼。這就是所謂的「男左女右」原則的最初來源,
#除此之外,「男左女右」的原則也與古人的哲學思想相一致。
遠古的先賢們認為,萬物都是在陰陽調和下形成的產物,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具有一種「對立性」,這是「陰陽」最直接的體現:
大為陽,小而為陰;
長而為陽,短而為陰;
上而為陽,下而為陰;
左而為陽,右而為陰。由於遺傳的原因,男人和女人的性格往往會有很大的不同,男人一般比較堅強,女人一般比較溫柔,所以男人代表「陽」,女人代表「陰」。
#對於「男左女右」的規則,當然也有不同的說法。
在我們國家,「中古」已有兩千多年,時人講究尊卑有序。古代人視南為至尊,視北為失敗者,所有皇家建築的朝向都是正南方,只有監獄的大門向北敞開。此外,左右代表方位也有高低之分,遠古龍椅都是坐北朝南設計的,在皇帝眼裡,東邊既是左,又是右。因此,古代人曾視左方為最尊貴的方向。
比如三國時期的孫權,他坐擁江東一隅,東吳人便稱他為「江左」。而且,在古代人的住宅設計中,也可以看出這種「左」的原則。不難發現,現存的四合院中,最大的上房(也稱正房)是在正北方,一般家族的牌位和堂屋都設在上房的中央。四層的正房通常分為三層,其中東層比西層更重要,而家裡的長者,如祖父母或父母,往往住在東層。另外,從構造上看,東面的開口比西面開口稍大一些。
因為,在我國中世紀一直奉行「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於是出現了「男左女右」的規矩。事實上,在古代社會,沒有「男尊女卑」的觀念,反而是女性佔了上風。但是,由於人類掌握了耕作和捕獵技術,強大的男人們奪去了他們的優勢,並把母系社會轉變成了父系氏族社會。封建時代到來後,父權制社會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因此,女性的地位總是比男性弱得多。無論是西漢董仲舒提出的「夫為妻綱」,還是程朱理學中對女性的偏愛,都直接反映了「男尊女卑」思想。
由於在古代社會,男人比女人更受尊敬,因此,男人自然而然地佔據了象徵統治地位的「左」,受男人統治的女人只能屈居其「右」。
#誠然,在現代社會男女是平等的,所以「男左女右」只是一種民間傳統,在其中,已經沒有了「男尊女卑」的內涵。
可以說,「男左女右」已經成為中國獨特的民俗文化,其中還隱含著幾分「君子」的意味。
比方說,在並行行走時,女性如果以男左女右的方式穿過街道,就能獲得更多的安全感。歸根結底,按照中國的駕車規則,在道路上靠近行人一側疾馳而過的車輛往往是從左到右。
在這一點上,「男左女右」似乎與先進文明所提倡的紳士風度背道而馳。
引用:
《中國男左女右思想的起源》,《五運歷年表》.